导语: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范围很广,如节日民俗,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哈尼族的昴玛突节、藏族的赏花节等。再如日常生活民俗有中国结、剪纸、京剧脸谱、山西民间票帖等。
民俗文化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往往是一个地方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具有极强的个性,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情。
选文1
山西民间票帖
刘小云
山西民间票帖是一个经济、***治、文化和艺术等多方位的载体。它本身是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但在这个普普通通的纯经济物身上,体现的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之所以说其是多方位的载体,就是说其功能的多样性,集艺术装饰、人文教化和防止伪造三种作用于一身,这构成了中国民间票帖的强烈民族特色。
就山西民间票帖票面装饰而言,有***案、文字、***章三种。一张张票帖上的装饰,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和世俗气息。***案装饰充分体现了以物寓意的特色,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去领悟其含蓄的文化积淀。福禄寿三星,寓意票帖发行人和使用人吉星高照、财源广进和健康长寿;和合二仙寓意夫妻和睦,幸福美满;竹林七贤劝人高洁脱俗;西施浣纱宣扬忠孝节义和真善美;“琴棋书画”寓意文人雅士,重义不重利;“岁寒三友”为松、竹、梅,劝人有君子风范,勿行小人之事;宝鼎则寓意“一言九鼎”,表示商业往来要言而有信,信守承诺。这些***画,既是票帖发行人的行为准绳,也用于劝喻票帖使用人予以遵守,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崇尚礼仪之风。后期新版票帖上的火车、轮船、近代风格的建筑、工厂、港口、车站、铁路等,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近现代工商业的追求和向往,透视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
山西民间票帖上的***章多姿多彩,形态各异,担负着多方面的特殊功能,如防伪、信用及票帖的装饰。***章用字真草隶篆诸体皆见,其中,楷体和篆体为常见。楷书对于粗通文墨的商民均可一目了然,便于民间票帖的流通和使用,而***的印章的印文一般是普通人难以辨认的九叠篆文。民间票帖***章的花边装饰镂刻精美,常见的***案纹饰有:松竹梅兰菊、龙凤、琴棋书画、杂宝、暗八仙等,这些纹饰除用于***章的装饰防伪功能外,也具有票帖同类***案装饰的文化含义。
山西民间票帖之所以流传至今仍能完好如初,清晰如新,那是因为当时山西的造纸业和印造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
山西民间票帖的印制和刻版工艺也为今人所折服和钦佩,从印制工艺上讲,主要来自传统的中国版画和雕版艺术。与之相媲美的还有相当数量的牛角帖版,牛角帖版的雕刻工艺要更细致一些,其线条细如发丝,十分精湛。现今存下来的,都是版雕艺术珍品。
我想,数百年的晋商辉煌已进入历史的长河之中,但用来进行人格塑造和境界涵养的山西民间票帖文化却不会随着消逝的历史而暗淡。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引领我们体验历史,也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生机跃动的人文脉息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一定绵延不朽。
(选自2004年第4期《文史月刊》,有删改)
美文点读
中国的很多物品都打上了民俗文化的烙印,如中国结、京剧脸谱、红灯笼、文房四宝等。山西民间票帖体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它是一个经济、***治、文化和艺术等多方位的载体,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本文从山西民间票帖的装饰说起,介绍了它的***案、文字、***章以及印制和刻版工艺。在文章最后,说明了山西民间票帖的历史意义,它可以用来进行人格塑造和境界涵养,可以引领我们体验历史,可以感受人文脉息。
阅读思考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山西民间票帖的?
2.山西民间票帖为什么流传至今仍能完好如初?
3.若让你送一枚山西民间票帖给你的好朋友,你会选择什么***案的票贴给他?为什么?
选文2
六月六:跨越时空的情感表达
李皓
古汉语中,“贶”是赐予的意思,“天”和“贶”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起了“老天赐予”。天贶节的由来,正是这种意愿的表达。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盘踞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辽国***队策马南下,兵逼开封,大宋王朝面临着立国以来第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宋真宗君臣针对契丹人敬畏生命的信仰,用封禅和老天护佑的神话,震慑辽国君臣,使其打消南侵宋朝的念头。宋真宗和他的臣子们上演了一幕幕“天书”降临的骗术。同年阴历六月初六,“天书”又一次降临在了泰山。宋真宗再次装模作样地领着满朝文武到泰山封禅,并于大中祥符四年正月正式下诏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
宋真宗君臣自欺欺人的做法最终成为了人们的笑柄,可天贶节却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并成为了中国北方一年中热闹的节日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河湟地区完整地将天贶节的风俗保留了下来。许是因为人们对天贶节的由来抱着一种贻笑大方的态度,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河湟地区的老百姓早已是只知六月六,不知天贶节了。
在湟源,六月六朝山是一项仅次于春节社火的规模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湟源朝山活动最兴盛的时候,不仅有数万人参加朝山,而且还吸引了不少来自陕西、甘肃的游人参加,影响力十分大。
旧时湟源朝山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城隍庙出发,绕丹噶尔古城后,再沿山道登临北极山。另一条则是从关帝庙出发,绕丹噶尔古城一周,登临北极山。在朝山过程中,两支队伍时常“狭路相逢”,遇见这样的情况后,朝山的人们就会拼命地吹响唢呐,敲响锣鼓,直到对方认输,场面十分热闹。
朝山的人们吟诵的佛号耐人寻味。当朝山的队伍行至关帝庙时,佛号的内容就是传诵关公的美德。当朝山的队伍行至无量殿时,佛号的内容则成了讲述无量出家的前因后果。当朝山的队伍行至火神庙时,佛号的内容又成了赞美火神燧人氏的千秋功德。
明清之后,在朝山活动的带动下,六月六的朝山会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物资交流会。离朝山会往往还有好几天,十里八乡的乡亲就已经蜂拥到了北极山上,他们带来了各地的土特产和风味小吃,往日异常清净的北极山因此成为了一个繁荣的露天贸易市场,各类小生意人遍布山麓,吆喝声、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尽情地挥洒着生活的激情。
湟源位于我国农业区和牧业区的交界地带,历朝历代汉、藏、回、蒙古等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这片土地的繁荣。
商业的繁荣使得六月六朝山会成为联系湟源各民族友谊的纽带。在这里,不仅能买到制作精良的藏饰,吃到回族的特色小吃,而且还能领略到蒙古族歌舞的风采,六月六朝山会因此留下了许多民族团结的佳话。
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权宜之计,居然演变成了颇受的节日。在历史的变迁中,这个名叫天贶的节日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当我们打量这个流传千年的节日时,感受到的是一个民族博大包容的文化品质和铿锵有力的脉搏心跳。
(选自2009年8月3日《西海都市报》,有删改)
美文点读
本文介绍的是“天贶节”。文章首先讲述了天贶节的来历,宋真宗的故事让本文饶有趣味;其次描绘了天贶节朝山活动的盛大场面;然后写天贶节的意义,成了物资交流会,成为联系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最后发表议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天贶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表现了一个民族博大包容的文化品质。
从本文可以看出,一些节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传承了下来,但人们庆祝节日的初衷会发生变化,这也说明民俗文化的变异性。
阅读思考
1.文章开头介绍天贶节的来历,有何作用?
2.随着历史的发展,天贶节的活动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