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篇1
很久以前就想过,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在M6U4 Global Warming这节阅读课上,我做了一些尝试,教会学生遇到科普类文章时,应该怎么读。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晰,作为一个杂志文章,从标题到导语到结语,每一段都有比较明确的中心,条理鲜明。从文章内容来看,生词多、难句长句多,是很接近高考阅读理解选材方向的一篇文章。我为这堂课设置的环节如下:
Step 1: Words and Expressions.
下发学案,给学生3分钟时间完成词汇部分,可以参照单词表。
Step 2: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essays and how to read them?
以学案“如何阅读科普类文章”环节为纲,结合这篇文章,阐述科普类文章的特点,带领学生寻找并理解每一段的中心句,进而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思想。
Step 3: Multiple Choice
5道与本文相关的单选题,以高考阅读模式,显示学生4分钟之内完成,由于前面已经对文章大意进行过梳理,学生这一部分题目做得很好。
Step 4: Analyze the style.
引导学生分析科普类文章中可能出现的***表的意***,带领学生学会读***;引导学生关注引语,学会分析引语出现的隐含意思;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把握科技类文章大体结构特点。
Step 5: Exercise.
当堂练习。我又选择了一篇科技类阅读,让学生根据课上学习的方法,限时完成练习。
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这堂课学生收获比较大,在排除了生词障碍之后,学生能够准确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段落大意,顺利完成与文章相关的练习。
本课我认为较好的一点是注重了阅读技巧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告诉了学生阅读科普类文章的方法。(1)科普类文章结构鲜明,基本上每一段的第一句或者最多第二句,两句话就揭示了这一段的段落大意。(2)抓住定位词,在文章中准确寻找信息,提高阅读效率。(3)关注引语和***表,进一步理解作者意***。
本课的失败之处在于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前面活动有点拖沓,以致于最后的当堂检测环节没有做完。
在这一堂课后,我形成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可以在方法对头的基础上得到提升的,我们不应该把词汇量小当成阅读分数上不去的挡箭牌,适当的方法是能够帮助学生做好阅读理解练习的。
科普文章篇2
科普文章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历来均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却陷入了以下误区。
一、部分或整单元放弃
一部分教师因教学时间紧,在科普文单元,选择一两篇,蜻蜓点水,即算了事。甚或整单元放弃,此乃最大的误区。
缘何如此?一些教师振振有词:科普文章语言浅显通俗,甚至明白如话,无需教师指点,学生就能读懂;内容上,也就介绍一些浅表性的科学知识,生活中难用上,高考也不会考。在他们眼里,科普文章在“文”“质”层面的“含金量”太低——难觅优美的词句,罕有精彩的语段;乏博大深沉之情怀,少振聋发聩之见解—— 属于无开采价值的“贫矿”。
科普文章真是“贫矿”吗?它们的教学价值在哪里?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标志人类文明的尺度。学习科普文章,首先能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科学精神主要是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其主要表现为求实、创新、怀疑、批判、宽容等精神。贝尔纳说:科学精神是一份人们永远取之不尽的财富。科学精神于民众而言能滋养道德、陶铸人性,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帮助人们达至客观观察、***思辨和明智判识之妙境,从而整体提升民众的文明素质,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其次,学习科普文章还能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科普文章中所展示的科学发现、科学原理以及科研人员曲折艰辛然而充满激情欢乐的探究过程等,都会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而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索欲望,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强大的不竭动力。再次,科学工作者的勤奋严谨、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等优秀品质和超拔的人格魅力,也会对心理迅速发展的青年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以极大的影响。同时,学习科普文,能让学生充分领略、习得语言的简洁、清晰、准确,并通过语言的习得促进思维的严谨缜密。这是其它类别的文章无法比肩,更绝难替代的。
二、把科普文章设置为考题
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解答几乎是各省市高考的必考内容。鉴于此,一些教师把科普文章设置为一道道考题,或筛选信息,或提取观点,或判断是非。其目的,一是想通过做题的方式来压缩教学时间,二是想让教学最大化地服务于考试。
把丰富的文章压缩为单一的试题,无异于从鲜活丰满的肌体中剥离出几根面目可憎的枯骨,它驱散了灵性飞扬的文化精髓,消解了起伏奔涌的生命血脉。读完文章,做完试题,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零散、枯燥的信息,最多也只强迫学生进行了一点点归纳、判断、推演的思维训练。而科普文章中所弘扬的科学精神,展示的科技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学生无缘感受。特别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作品,其严谨的布局、精准的遣词、晓畅的语句、朴实或生动的表达,学生更是无缘习得。而这些营养元素,只有在占有文本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玩味鉴赏,才能充分汲取。把鲜活的文章异化为一道道考题,伤害的不仅仅是一篇篇文章,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削弱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致在更广的层面、更深的程度上,伤害语文教学。
三、倾力敲打科学信息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科普文章时,其重心放在梳理、筛选、整合文中的科学信息上,即“文中写了什么”,而对科普文章的其它营养元素却几乎视而不见、避而不谈。科普文章所介绍的知识,从专业的角度看,大多具有浅表性、常识性、生活化等特征, 但于绝大部分中学师生而言,或闻所未闻,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总之,文中的科学信息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既然学生感兴趣,教师何不投其所好,在此驻足流连,重锤敲打呢?科普文章的语言通俗晓畅,所以梳理、筛选的难度不大。“低投入、高产出”,短短几十分钟,就获得数量不菲,实实在在的“干货”(科学信息),可谓“高效课堂”也。一节课下来,师生均觉得充实饱满,收获颇大。
然而这种课堂,它已不姓“语”,而姓“科”了,它已成了纯粹的“科学常识课”。在这种课堂上,获取科学信息、探究科学原理成了教学的核心,而科普文章的文学元素、精神元素等,则淡出了教师的视线。语文教学,不论何种文体,不论何种课型,其教学的核心都在于“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对此,一些专家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叶圣陶曾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是当然之理,语文课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顾到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 于漪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获取科学信息为主的科普文教学,实乃剑走偏锋。
四、***片满天飞
在教学科普文时,教师为了使课堂生动,也为了使文中的科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遂用大量的***片来展示相关知识。课堂上,随着教师的鼠标轻点,一张张色彩艳丽、构***精巧的***片不断冲击学生的眼球,引来阵阵惊叹,学生情绪持续高涨,课堂氛围持续沸腾。教师因学生的兴奋、投入而陶醉其中,在自得之时只恨***片太少、冲击力太弱。一节课在兴奋的尖叫中、在惊叹的愉悦中结束了。也许,师生的笑容还未凝固,一个问题就如幽灵盘旋而至:这节语文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除了那一张张精美的***片,除了那些缤纷的色彩,留在我们大脑里还有什么?
之所以把一节语文课上成“***片欣赏课”,是因为教师仍把科普文章的教学重心定位为“梳理文中的科学信息”。究其本质,就是教师没有把握科普文章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没有把握语文教学的核心。如前所述,语文教学的核心应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决不能大量地、简单地依赖于***片或音响。而应回归文本,潜入文本,在对语言材料感受、把握、玩味中,通过听说读写等途径来获得对语言的敏锐、精准的感觉,获得思维的广度、深度和信度的提升。离开了文本,离开了语言材料,而依凭于画面、音响的“语感培养”“思维训练”,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殊“缘木求鱼”。
[作者通联:重庆市涪陵高级中学]
科普文章篇3
摘 要: 在小学语文科普类文章教学中,运用教育新技术结合科普类文章特点,从语文课程标准出发,充分利用个性化学习终端,让文章架构灵动起来,让教学内容丰满起来,让学生表达丰富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科普类文章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丰富个人科普知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科普类文章 学习方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科普类文章,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就是代表。纵观目前科普类文章教学,往往出现“重知识,少情趣”的现象,使课堂缺少语文味。同时教师容易偏离语文课程标准,忽视学段教学目标,模糊各学段界线,“重内容习得,轻拓展表达”、“重表达指导,轻架构指引”等问题时有发生。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E学习”课堂环境下,充分利用个性化学习终端,结合终端APP的相应功能,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能有效避免上述教学问题。本文将以《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教学为基础,谈一谈在高年级教学中如何通过新技术,让文章架构灵动起来,让教学内容丰满起来,让学生表达丰富起来,给科普类文章“e”双翅膀。
一、思维导***――灵动多样的架构展示
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各年段教学目标与相应教学设计应有明显侧重:低年级侧重于“字、词、句”的训练,中年级着手关注“段”的训练,高年级更多地指向“篇章”训练。因此,笔者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就以“篇章”导入,运用“思维导***”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架构是否有自己清晰且个性化的认知。
“上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用思维导***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课堂伊始,笔者以第一课时作业为导入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现对全文谋篇布局的认识。课堂上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思维导***:有清晰展示课文内容的;有创意表达作者意***的;有从作者表达方式入手的。通过短短5分钟的交流,个性化的展示让他们对课文的“架构”有了深刻认识。
如何让这一教学活动更高效地呈现在课堂上,并有一定延展性呢?“E学习”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可能。
二、多彩活动――丰满多元的内容学习
科普性文章教学的首要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科普知识。因此,在“内容教学”方面,笔者利用“E学习”环境创设出“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两大学习情境,力***通过丰满多元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经过思考,笔者确定了以下方式:①先创设以“星文字”为主体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学到内容,习得方法。在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朗读了解段意,再创设“寻找北极星”情境,通过下发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找到北极星,切实获得“内容”知识。②再创设其余“三种文字”为主体的“合作探究”,以“文字探索兴趣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分工学习。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与交流,积累了许多课内课外关于大自然文字的知识。
如何让学生有目的、有条理、高效率地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呢?E学习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可能。
1.高效平台――师生共受益。
本课所用的平台――智动课堂平台中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功能对科普类文章教学十分有效。如“合作探究”环节,学生根据平台分组功能分好兴趣小组,再从资料库中找到对应资料进行小组分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终端,对教师下发的资料进行合作学习,并通过便捷工具对学习资料进行圈点批注,让学习成果更加直观,学习效率更高。同时,各小组学习各有侧重,组内成员学习各有侧重,个性学习时如百家争鸣,汇报交流时又如百川入海,这样让学生根据多样化教学设计,获得个性与共性学习与提升。
2.APP功能强大――学习更智能。
开放的网络环境及便捷的推送投屏功能使本课个性化学习更为容易。
(1)SIRI语音助手。学习中,学生通过SIRI语音助手搜索相关资料,以此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如“云文字小组”就有学生用SIRI搜索相关谚语,“石灰石小组”有学生用SIRI搜索石灰石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2)社交APP。交流“你还了解哪些大自然文字”环节,学生利用QQ、云盘等社交APP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观察日记、观察视频)展示出来,个性化学习水到渠成。
(3)AIRPLAY实时投屏功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AIRPLAY实时投屏功能能大发神威。学生只需要简单操作,屏幕上的所有内容(包括动态操作)都能快速实时地展现在大屏上。如思维导***展示、寻找北极星、文字小组交流、介绍稿件交流等环节都因为AIRPLAY变得更具实效性。
三、“学、写”结合――丰富高效的拓展表达
为避免科普类文章教学中“重内容习得,轻拓展表达”的弊病,笔者在教学中重点考虑“表达”教学。本文中作者的表达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笔者试***通过多样化学习,让学生学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因此,笔者在教学“星文字”环节时拓展了“北极星”的资料,通过课外搜集的“北极星资料”与课文中“北极星资料”进行朗读分析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表达的通俗、有趣。
基于充分交流,学生已经习得了作者“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因此,笔者在教学尾声阶段设计了“根据所给资料,用自己的方式介绍一种大自然文字”环节,立足于凸显出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所给资料简明扼要:为什么鱼儿浮出水面,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水中有供鱼呼吸的氧气。下雨前,水中的氧气减少,水中的氧气不足了,鱼在水中呼吸困难,所以只能浮到水面获得充足的氧气。学生的表现令人欣喜,创作出了关于“大雨来时,鱼出水面”的属于自己的诗歌、谚语、通俗化表达。如大鱼出水嘴吧嗒,小于出水吐泡泡,要问这是为什么,大雨马上要来到……由此看来,充分利用E学习的便利性,充分贴合课程标准设计科普类文章教学,能让学生习得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表达方式。
教学实践证实,只有将文章架构、教学内容、学生表达等置于教学中正确的位置,充分利用新技术,才能让高年级科普类文章阅读教学实践“行之有效”,真正给科普类文章“e”双翅膀,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王文.让科普文漾出浓浓的语文味.学周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