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作新闻,办报纸,首要的标准就是让读者愿意看,倘若人家的眼球不肯转过来,对辛辛苦苦的传媒人来而言,无异于徒劳。如果能使读者“眼前一亮,心中一动,爱不释手,过目难忘”,则是对该媒体的最高褒奖,也是该新闻作品具有冲击力的做好证明。
在如火如荼的迎奥运报道中,跌宕起伏、动人心魄之最,当属圣火传递。圣火传递的巅峰之举又非圣火登峰莫属。为报道此项奥运史上的开天壮举,各媒体尽心竭力,好作品异彩纷呈,其中最抢眼的,我首推今年5月8日北京晚报的特刊报道“圣火登峰”。
所谓“抢眼”,用新闻传播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具有吸引读者眼球的强烈冲击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媒体追求的最佳效果和最高境界。因为,我们作新闻,办报纸,首要的标准就是让读者愿意看,倘若人家的眼球不肯转过来,对辛辛苦苦的传媒人来而言,无异于徒劳。如果能使读者“眼前一亮,心中一动,爱不释手,过目难忘”,则是对该媒体的最高褒奖,也是该新闻作品具有冲击力的做好证明。
为什么说北京晚报的“圣火登峰”具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试析如下:从形式上看,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醒目而精练的标题制作
纵览这组特别报道,从主报的10个专版到特刊的16个打通版,头条标题都具有醒目、精练的特点而且大部分是双版通栏题:《中国勇士创历史》、《地球之巅五英雄》、《7分钟五棒接力巅峰传递》、《两天祥云拔高1272米》、《这一刻大本营沸腾了》、《圣火珠峰10大亮点》、《雪莲花珠峰绽放》、《这就是珠穆朗玛》、《穿越山门》、《深入恐怖冰川》……尤其主报头版头条标题《点亮珠峰》和特刊头版标题《圣火登峰》,采用了特大号、超粗黑的字体,(在我印象中北京晚报作如此大字号的标题过去没有过)前者是白底黑字,后者是蓝底白字,格外醒目,直击眼球,其中“点”和“登”两个动词用得恰到好处,与排列严整的四字标题动静交融,形成很强的冲击力。
2.多彩而生动的***片运用
***片是形成报纸冲击力的重要因素,在当今这个读***时代尤其是这样。“圣火登峰”的主角是***片,***片的精彩抓住了读者的眼球,震撼了读者的心灵,收获了特刊的成功。这组特刊报道,共刊发了照片186张,其中30厘米×20厘米以上的大幅照片18幅,从巍峨险峻的珠峰到圣火登峰盛况,从记者驻扎的营地到英雄登顶的足迹,从卡拉巴塔的奇观到恐迥村的风情,从勇士们沿冰川艰难前行的群象到此次壮举参与者的特写……加上蓝天、白雪、火炬、橙衣的丰富色彩,构成圣火登峰的全景***,使读者如临其境,大开眼界,获得了读***登峰的。难怪有读者建议将这些照片编印成画册出版,并推测肯定畅销。
3.大气而呈进行态的版式设计
应当说,好题、好***的冲击力在气势磅礴、疏密有致的整体布局中才最终得以实现。“圣火登峰”的版式设计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不仅如此,该组版面还准确地地把握住圣火登峰地冲刺式特点,巧妙地以进行时节奏安排版面,以主报头版的导读目录和特1版的圣火登顶路线***为引导,吸引读者随着火炬手的足迹一版版看下去,仿佛跟随着火炬手一步步登上珠峰。从内容上看,具有很强的内涵冲击力
这组特别报道的内涵冲击力也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及时而具快节奏的时效体现
时效是新闻内涵冲击力形成的灵魂。圣火登峰举世瞩目,对其登顶成功的即时反映才是读者眼球的关注所在。幸运的是,圣火冲顶的时间选定在5月8号上午,这就给以抓当日新闻为优势,比各家日报快半拍的晚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抢发独家新闻、第一报道的机会。北京晚报的这组报道紧紧把握住了这个机会,而且尽可能把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对这一点,从头版报头下的那五行导读便可看出编辑部 “抢独家、抓读者”的鲜明思路:
这一刻,震撼人心。
2008年5月8日
9:11点火
9:12传递
9:17登顶
正因如此,刊有这组报道的北京晚报成为京城百姓看到的第一份刊发圣火登峰***文的纸介媒体。时效蕴涵的冲击力成就了北京晚报,使之称为报道圣火登峰各纸介媒体中的大赢家。
2.鲜活而富现场感的文字描述
精彩文字形成的冲击力往往比***片还长久,就如同有些好酒虽不上头,却有后劲。“圣火登峰”的成功也得益于生动、具体、形象的现场描述。如:“在海拔8000米的高山上,登山运动员的身体贴着一侧的陡峭的石壁,依托着保护绳缓缓地前行,而在另外一侧就是万丈深渊……”
3.艰险而扣人心弦地采访行动
对记者艰险采访生活的感同身受以及对其崇高使命结局的特别关注,不能不说是“圣火登峰”吸引读者眼球的又一看点。当我们从特9版看到晚报资深摄影记者张宏江克服“头昏脑涨,腹中翻江倒海”的高原反应“疯狂地拍摄,不要命地以最快地速度赶往下一站,继续疯狂拍摄”的记述时,当我们从特10版看到《王天汉曾在登山中遇雪崩》的大标题以及他险些被雪崩掩埋的自拍照时,不禁为他们揪心,对他们肃然起敬,出于对记者生活的好奇和登峰采访的成败的关注,我们会不知不觉地一版版读下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圣火登峰”地成功是未雨绸缪,厚积薄发的经典案例。据北京晚报总编辑任欢迎和摄影部主任、特刊主编张风介绍,这份特刊的创意策划及筹备起步始于3年前,2006年底,特派记者王天汉就着手珠峰火炬采访,之后他又与张宏江等记者几度赴珠峰拍摄采访,熟悉地形,接受训练,积累资料,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所以,才有了2008年5月8日的成功,才有了“圣火登峰”特刊的辉煌。
(作者为京报集团和北京社科新闻研究所所长、高级记者、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