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介语一直是外语教学研究,尤其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中介语的概念及重要特征,随后阐述在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形成过程,接着分析影响中介语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分别为: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学习者个体的差异。通过客观分析,旨在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中介语的形成与发展特点。
关键词 外语学习 中介语 特征 形成 因素
中***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23
0 引言
“中介语”一词最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提出。中介语指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时自然形成的一套独有的语法系统。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生成规则逐渐熟悉,该语法系统也会随之不断变化。本文从阐述中介语的特征作为切入点,分析影响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 中介语的特征
中介语具有过渡性(transitional),可变性(variable),可渗透性(permeable),系统性(systematic)特征。所谓可变性指语言使用者在不同时间或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包括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语言形式)表达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意义。可变性又分为系统多变性和任意多变性。外语学习者在刚接触目标语的语言形式时,往往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容易受到外在语言环境和内在语言发展过程的影响,因此中介语比一般自然语言表现出更多的任意多变性。而当外语学习者较多注意新习得的语言形式时,他们使用的语言就比较规范,准确性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当学习者较多注意语言形式时,语言形式往往也会出现更多任意可变性,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刻意监察或控制的语言往往更具有不稳定性。
2 中介语的形成
2.1 中介语的习得过程
Selinker认为,中介语的形成过程与第一语言的形成有所不同。原因是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存在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这是母语的习得所没有的。
中介语的习得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这一话题上。Dulay和Burt首先开始了词素习得顺序的研究,他们的实证研究证明了第二语言的习得遵循一种基本类似的顺序,这种顺序与语言规则的难易程度没有直接关系,也不受语言规则教学顺序的影响。70年代中后期,学者们开始把母语的影响看作“整个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环节”,认为其是“融入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任何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都是“有标记的”(marked)或“无标记的”(unmarked)。
中介语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因此,特定的语法结构的习得过程也看作是过渡建构(transitional construction)的过程。例如,对于不规则动词的习得,以动词eat为例,学习者要经历以下阶段:
表1
尽管这一研究课题得出的成果各有不同,但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尤其是学习者第二语言的形成模式普遍会遵循以下阶段:首先经历的是无声期(silent period)。这一阶段在儿童二语学习者身上体现尤为明显。学习者在此阶段可能已进行大量的目标语听、读训练,但此时学习者仍不会使用目标语进行言语表达。过了无声期,学习者的中介语语法系统开始成形,逐渐学会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表达。尽管如此,学习者在表达整个句子时仍会感到困难,这时,他们的中介语出现简化现象(propositional simplification)(Ellis,2006:20)。例如,句子“I don’t have a blue crayon.”(我没有蓝色的蜡笔。)会表达为“Me no blue”。
学习者的中介语语法系统成形后,他们会重复使用某个特定的语法形式,而此语法形式往往与本地语使用者的不同。有时候,他们也会使用另一种形式来表达,因此偏误类型也有所不同。以动词steal的使用为例:
Yesterday the thief steal the suitcase.
Yesterday the thief stealing the suitcase. (Ellis,2006)
而对于频率副词的使用,学习者在表达时往往会出现以下偏误:
1. George playing football.
(= George played football all the time.)
2. In Peru, George usually play football everyday.
(= In Peru, George usually played football everyday.) (Ellis,2006)
第一句中,学习者使用进行时态来标记“play”而不使用频率副词;第二句中,由于句中带有副词,学习者往往使用动词的基本型来标记。可见,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不同,学习者对于二语的使用也会发生差异。
3 影响中介语发展的因素
3.1 内部因素
外语学习中,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影响中介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Krashen认为,当学习者理解在“i+1”程度上的语法形式时,这种输入(input)使学习者习得目标语(Jia,2013)。学习者还使用口头语(discourse)来表达自己不会的内容。这一现象经常出现在外语学习的初期,例如以下摘自Wagner Gough的对话:
Mark: Come here.
Homer: No come here;(Ellis, 2006)
其次,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也与其自身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有关。Chomsky提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理论认为,语言受制于一组高度抽象的规则,这些规则为不同的语言提供特定的参数(parameter)和参数值(value)。语言的学习主要依赖于语言习得机制,语言习得机制中又由普遍语法发挥作用。学习者“先天”地了解语言的原则以及与这些原则相关的参数,然后通过接触和学习特定的语言来确定该语言的参数值,从而掌握具体的语言词汇。同样地,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需要接受必要的语言输入,“激活”这一机制才能使其发挥作用。
此外,母语的迁移(L1 transfer)也影响了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母语的迁移又分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与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产生偏误(error)的原因之一是受到母语的影响。当这种影响不利于学习者习得二语时,称为负迁移。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者的母语对于习得二语有促进作用,此时称为正迁移。除此之外,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也起影响作用。
3.2 外部因素
社会因素是影响外语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外部因素之一。若学习者不能适应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语言的习得则会受负面影响。社会距离指学习者与目标语群体接触的程度。这取决于学习者与目标语群体是否互相视对方为社会地位同等的,也就是说,取决于目标语群体是否希望学习者能融入到他们中去(Ellis,2006:40)。当学习者不能适应或融入目标语群体时,他们在使用外语表达时往往遵循母语的语法规则而非目标语的语法规则,这导致中介语出洋泾浜化现象(pidginization)。另外,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和社会的身份认同(social identity)也影响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过程。这些因素决定了学习者的语言学***验,从而影响其外语的掌握程度。
3.3 学习者个体的差异
学习者个体的差异也是影响中介语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学习者的语言学能(language aptitude)、学习动机(motivation),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s),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等。这些因素都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语言学能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对语言的特殊“能力”、“天赋”、“技巧”或“感觉”(施密特,2013:17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外语时,为了更好地表达可能会采用的策略。其中,学习策略又分为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情感策略(affective strategies)。前两者通过学习者控制自身认知来实现。例如,为自己安排做哪些事情、监控检查该事的进展到进行结果的评估等。此外,学习者的年龄和性别也会影响中介语的习得。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可变的、动态的。语言习得的发展就是从对语言使用的控制程度不断减弱直至能自由使用语言的过程。而此过程涉及到语言因素、心理因素、认知因素、社会因素等影响,学习者的中介语也有所不同,其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科学客观地认识这一过程,将有助于语言教学者们实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Jia, G.J. Applied Linguistics: An Advanced Cours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3.
[2] 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9).
[3] 施米特(Schmitt, N.).应用语言学入门[M].北京:世界***书出版社,201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外语学习中中介语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