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译佛经中有一部分文言词语,也有大量的口语词汇,是当前研究汉语词汇的热门语料之一。本文对《贤愚经》中的部分词语进行了考释,同时佐以其他经书证及中土文献中的例子,以便更正确地理解原典。
关键词:《贤愚经》《汉语大词典》 词语考释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自东汉桓帝末年开始,佛教经典就陆续被译成汉文。佛经翻译者和内容的特殊性,为其带来了一些在词汇史研究方面的重大价值。朱庆之认为佛经文献对词语的研究有着重大的价值:能够帮助发现了一些新义和新的用法,并使义项的建立更细密;帮助确定了部分用例的准确含义;帮助确定了常见义产生的大致时间;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词语表义的特点,进而从新的角度去分析词义演变的内在原因(朱庆之,1992)。
《贤愚经》由慧觉等人翻译于北魏445年,主要讲述了佛本生故事,以及佛弟子的因缘故事,故事性强,语言生动,口语性较强,其中出现了很多新词新义。本文以《贤愚经》为语料,参考一些其它佛经及中土文献的例证,发掘《贤愚经》中一些未被《汉语大词典》(下文简称《大词典》)收录,或者虽见收录但佛经中的义项却缺漏未收的词。
本文引用佛典所据版本为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经名后标出卷次,其后的阿拉伯数字依次为大正藏的卷页数,英文字母abc分别表示各页上中下栏,经名、作者和年代的确定均参考吕《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
一、失收的词语
1.细濡:细软。
《贤愚经》卷八:“王复言曰:‘若我福德,应为王者,使吾国内一切树木出自然衣。’适发此语,国中诸树皆出妙衣,极为细濡。”[4/402c]
按:《集韵》:“软,柔也,或从欠,亦作濡也。”《淮南子・说山训》:“厉利剑者必以柔砥,击钟磬者必以濡木,毂强必以弱辐,两坚不能相和,两强不能相服因此。”“濡”同“软”字。“细濡”即“细软”。“细濡”亦见于他经:西晋竺法护译《诸佛要集经》卷上:“阿难白佛:‘当施床榻布令细濡,用刍草为。”[17/758a]
《大词典》中收有词语“濡弱”“濡忍”。其中的“濡”都有“柔”“软”之义。《庄子・天下》:“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史记・刺客列传》:“乡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于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 严仲子也。”“濡弱”和“濡忍”分别是“柔弱;懦弱”和“柔顺忍让”的意思。
2.晓谢:告知、开导。
《贤愚经》卷九:“王及夫人、内外一切见太子意不可回转,自誓毕死,伏身于地,皆共解喻,晓谢令起,其言如初,执志不变。”[4/410a] 又卷一一:“无恼晓谢语言:‘我梵志法:不***师妇。若当违犯非婆罗门,宁交取死,终不为此。”[4/423b]
按:“晓”有告知使“明白、开导”等义。《广雅・释诂二》:“晓,告也。”《列子・力命》:“季梁谓杨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为我歌以晓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谢”也有“告诉”之义。《集韵・韵》:“谢,告也。”《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晋灼曰:“以辞相告曰谢也。”“晓”“谢”都有“告知”的意思,因此,“晓谢”是一个同义连文的词语,为“告知、开导”之义。
3.愦恼:心情烦闷,思绪混乱。
《贤愚经》卷九:“五百诸臣,不相宾伏,便当力诤,强弱相陵,杀无辜,亡国丧民,莫不由此。念是事已,益增愦恼。”[4/410a]
“愦恼”即“心情烦闷,思绪混乱”之义。按:《说文》:“愦,乱也。”《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鲍彪注:“愦,乱也。以忧思昏乱。”《汉书・息夫躬传》:“***书交驰而辐凑,羽檄重迹而押至,小夫臣之徒愦不知所为。”颜师古注:“愦,心乱也。”
此词亦见于他经:西晋竺法护译《方等般泥洹经》卷上:“法本为空无,欲有则为着,不得脱勤苦,常立于愦恼。”[12/916a]
4.推觅:寻找。
《贤愚经》卷九:“王寻惊悟,差有喜色,即驾乘,单将数人,遍至推觅,便得见之。”[4/410a]
按:“推觅”即“寻找”的意思。《字汇・手部》:“推,寻绎也。”《后汉书・独行传・王烈》:“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酱等法》“作法”原注:“昔汉武帝逐夷至于海滨,闻有香气而不见物,令人推求,乃是渔父造鱼肠于坑中,以至土覆之,香气上达。”可见,“推觅”与“推求”都是“寻找,寻求”的意思。“推觅”在《贤愚经》中出现10次,亦常见于诸经,如:西晋安法钦译《阿育王传》卷五:“时彼贪此贾客五百金钱故,杀大长者子埋着屋里,长者子眷属推觅至家发掘得之,乃至启王言婆须达多杀长者子。”[50/116c] 隋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三八:“是时彼母,报其子言:‘子娑耶,汝父今在南天竺国,汝今宜应至彼寻求推觅汝父。”[3/0832b]
5.触娆:招惹,扰乱。
《贤愚经》卷一一:“蛇由在外,鸟兽诸事触娆其身,恚隆盛,身便大。是以入时,碍穴难前,卿可语之。”[4/427c]
按:“触”有“触犯”义。《篇海类编・鸟兽类・角部》:“触,犯也。”《楚辞・刘向》:“犯颜色而触谏兮,反蒙辜而被疑。”王逸注:“言已以犯君之颜色,触禁而谏。”《汉书・元帝纪》:“去礼仪,触刑法。”“娆”有“烦扰、扰乱”之义。《说文解字・女部》:“娆,扰。”《淮南子・原道训》:“其魂不躁,其神不娆。”高诱注:“娆,烦娆也。”此词亦常见于他经,如:东晋瞿昙僧伽提婆《中阿含经》卷八:“于是,尊者大目干连语曰:‘贤者阿难,速答,速答。阿难,汝莫触娆上尊长老。’”[1/473c]
另外,佛经文献中还有“娆动”“娆触”“恼触”等词,都有“招惹、扰乱”之义。
6.滋甚:愈益;更加。
《贤愚经》卷一一:“王复白佛:‘鸯仇摩罗,暴害滋甚,杀尔所人,赖蒙世尊降化修善。’”[4/423b]
按:滋,副词。愈益;更加。《左传・襄公八年》:“谋之多族,民之多违,事滋无成。”杜预注:“滋,益也。”“滋甚”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元年》:“若获诸侯,其虐滋甚。”《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诸辩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谄谀王,王喜,多赐金钱,而谋反滋甚。”该词还见于他经,如:姚秦佛陀耶舍译《长阿含经》卷六:“时,国人民转至贫困,遂相侵夺,盗贼滋甚”[1/40b]
7.亲款:亲热,诚恳。
《贤愚经》卷九:“太子到宫与波婆伽梨亲款之情,慈爱如旧。”[4/410a]
按:《玉篇・欠部》:“款,诚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谒款天神。”此词亦见于他经,如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六:“夫放逸人所修行业动生患祸,以恶知识为徒侣以十恶法以为援助,实非亲款像如朋友。”[4/639a]。在中土文献中也有这个词语的用例,如:《新唐书・杜如晦传》:“如晦虽任事日浅,观玄龄许与及帝所亲款,则谟谋果有大过人者。”裴集解:“款,诚也。”“款”即“诚恳、衷心”的意思。
二、义项阙失的词语
1.合土:全国。
《贤愚经》卷一:“时恒河边有摩尼跋罗天祠,合土人民,皆悉敬奉。”[4/355a]《贤愚经》卷九:“合土人民无不痛惜,朝夕哭恋,如丧父母。”[4/410a]
《大词典》中的“合土”只有“和合泥土”这个义项。按:“合”有“全、整个”的意思。如“合计、合村、合家”。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引裴渊《广州记》:“罗浮山有橘,夏熟,实大如李;剥皮啖则酢,合食极甘。”《撰集百缘经》卷一:“时恒伽河边有摩尼跋陀天祠,合土人民皆共敬奉”[4/254a]“合土”,即“整个领土”,也就是“全国”的意思。
2.殊胜:大胜;远远超过。
《贤愚经》卷一:“其人命终,生于天上,形貌皎洁,端***无双,殊胜于汝数千万倍,以汝方之,如瞎猕猴比彼妙女”[4/354b]。《贤愚经》卷一一:“时驳足王,而问之曰:‘闻汝名德殊胜第一,大丈夫志,当任穷达,云何特愁,啼如小儿?’”[4/423b]
《大词典》中,“殊胜”只有“稍胜;略胜”这个义项,首例举《宋书・范晔传》:“号泣何关人,向见道边亲故相瞻望,亦殊胜不见。”按:殊: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极”“甚”。《诗经・魏风・汾沮洳》:“美无度,殊异乎公路。”此词亦常见于诸经,如:宋施护译《轮王七宝经》:“彼大灌顶轮王见是象宝出已,心大欢喜内自思惟,甚为贤善最大殊胜,我有所用而必当取。”[1/821b]
3.降化:降伏,教化。
《贤愚经》卷一一:“佛告王曰:‘鸯仇摩罗,不但今日杀此多人蒙我降化,过去世时,亦杀此等,我亦降化,乃复思善。’”
《大词典》中只有“下凡”这个义项,并引《初刻拍案惊奇》卷七:“陛下乃真人降化,保国安民,万乘之尊。”按:《玉篇・阜部》:“降,伏也。”《左传・庄公八年》:“夏,(鲁)师及齐师围,降于齐师”。《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勃)以将***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降下霍人。”《说文・七部》:“化,教行也。”《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因此,“降化”即“降伏,教化”之义。此词亦见于他经,如:西晋竺法护译《贤劫经》卷四:“菩萨尔时不惜躯命与鬼神斗而降化之,为一切故开通王路使众贾客安隐往来,是曰持戒。”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卷八:“时诸比丘闻佛降化如是恶人,各作此言:‘世尊出世,甚奇甚特。’”
4.克定:严格限定(日期)。
《贤愚经》卷八:“于时国中有五百人,闻是令已,佥然应命,即办所须,克定发日。”[4/404b]
《汉语大辞典》中只收了“攻克,平定”这个义项。按:《广韵・德韵》:“克,必也。”《篇海类编・器用类・刀部》:“克,克期,约定期日也。”《后汉书・钟离意传》:“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太平广记》卷二七四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买粉儿》:“女怅然有感,相许以私,克以明日。”
参考文献:
[1]罗晓林.《撰集百缘经》词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2]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丁福保.佛学大词典[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4]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M].成都:巴蜀书社,1993.
[5]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6]徐中舒.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7]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M].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刘思莲四川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6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