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纲解析
高考《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本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
1.考查范围包括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熟语。
实词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辨析。辨别近义词在范围大小、词义轻重、适用对象和语体色彩上的区别以及用法上的区别。在近义词中,又以考既常用又易错的词为主。
虚词考查的重点是副词、连词、介词的正确使用,尤其要注意相近的词语在词义上特别是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熟语考查的重点仍是成语。所谓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形式,它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尽管词语考查范围扩大了,但熟语考查仍以成语为主。成语考查一般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对成语的确切意义要有比较细致的把握,防止望文生义;二是考查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并根据语境选择成语的能力。(因篇幅所限,有关成语的考查,本文暂不涉及)
2.考查题型以“选词填空”“判断正误”为主,也涉及“词语修改”。
3.近几年,高考对词语部分的考查主要有六种方式:
①从近义词中选择最恰当的一组填空;
②判断词语(包括成语)使用的正误;
③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④判断短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
⑤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强调作用;
⑥指出词语使用的毛病所在并加以修改。
二、实词的考查
实词是意义上比较实在、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单独用来回答问题的词。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1. 典型例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6年高考湖南卷)
A.地球既不像水星、金星那样遭太阳炙烤,也不像外行星那样遭太阳冷落,它吸收阳光适度,因而成为孕育生命、繁衍生命的天然温室。
B.迎接这位伟大航海家疲惫风帆的是一堆堆熊熊大火――为了防止再有人出海,兵部官员焚烧了郑和经营多年的船只和航海资料。
C.作民族识别时,有一条标准是“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具有历史渊源的地域意识”,这一标准值得我们从地理学的角度仔细捉摸。
D.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行为艺术已经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拆除,艺术从高于生活的塔尖走了下来,义无反顾地融入了生活。
解析 答案为C。该题以词语辨析的形式出现,要求选出使用不当的一项,C项中的“捉摸”是“猜测”“预料”之意,且多用于否定句。根据语境,此处应选用表示“反复思索”之意的“琢磨”才对。
2. 命题趋向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本部分考查的重点是常见易混词语语境意义的理解、辨析与运用。考查的热点是一般近义词语境意义的理解、辨别和运用能力。从试题本身来看,近几年所考到的词语,一般不再重复考及。如果从理解词语角度考查,所考及的词语一定是常用词语,正确的解释与错误的解释区分明确。
3. 误区提醒
一般来说,考生在词语使用题上出现的失误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内涵。高考侧重考查的词语一般是那些似曾相识,但又常常用错的词语,如果只凭对该词语的感性认识,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仔细揣摩与辨析其意义和用法,就难免牵强附会,失之偏颇。
②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外延。汉语的词语多义性强,色彩丰富,同一个词语,使用的场合或对象不同,其表达效果就会迥异。如果不能仔细审查词语的使用对象、色彩、程度以及语法功能等,就容易把词语用错。
③词汇贫乏,只凭语感答题。有些考生平时重理轻文,懒于读书,或者即使读书,也是心不在焉,不注重丰富词汇,充实词语仓库,其结果,在解答主观题时,心里想到了,就是没有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在做词语使用题时,无章可循,只能“跟着感觉走”。
④临场习惯不好,心态不佳。有些考生平日小考时词语使用题做得较好,但是一到正规考试就丢分太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缺乏主见,顾虑重重。
4. 临场技巧
面对词语辨析题,不论命题者采用哪种考查形式,考生做题时都应从下列五个方面打开解题思路:
①词语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是否符合具体语境。
②使用对象是否超出了词语的使用范围。
③感彩是否与具体语言环境相吻合。
④该词语的语法功能是否有所越位。
⑤词语的使用程度是否恰如其分。
此外,要多侧面多角度地仔细辨别,全面考虑,不可先入为主,主观臆断,信马由缰,凭想当然办事。要善于通过上述五点来选择突破口,灵活运用平时解题时积累的各种方法,准确、快速解题。
二、虚词的考查
虚词是具有语法功能而一般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虚词运用能力的考查,始终是高考的一项传统内容,而且因为它的变化更多更复杂,考生每年在这个方面造成的失分现象总是十分严重。
1. 典型例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2.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3.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解析 这道题中三组词语都是副词,词义极为相近,并且有时可以互换,区分难度较大。“一再”和“再三”的区别在于不是人的主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第①句“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陈述。“稍微”和“多少”的区别在于,“多少”一般只能与相对较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种限制;另一方面,“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就不能。“常常”和“往往”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一是“往往”主要指“在一定条件下才经常发生的动作”,而“常常”不受限制;二是“往往”在使用时“必须是带有某种规律性的动作”,而“常常”不受这种限制。因此答案为C。
2. 考点
高考虚词考查的核心是“灵活使用”。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考查较常见的内容有关联词语的运用、助词的使用或省略、介词的使用和选择、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判断等几个方面。
①关联词语的运用。运用关联词语,首先要准确理解复句、句群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借助关联词语来帮助理解内容关系。有些关联词语表示的复句关系很容易弄错,比如:“不是……而是……”是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对比说明人物和事情,表示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也不是递进关系,与“是……不是……”所表示的内容关系相同而侧重点有些区别。
一般情况下,填充(选择)关联词语的方法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所选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
二是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把握住关联词语成对成套的特点,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
三是如果要求填充的是由几个复句组成的较长的文字,那么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综观全题,分清这段文字有几个复句、几个分句;其二在综观的基础上再推敲同一复句中各分句的意义关系,复句与复句的层次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选用不同的关联词语。
②介词的使用和选择。介词不能***运用,必须结合代词、名词,以介宾词组的面目出现,做定、状、补成分,所以就涉及搭配问题,必须把握好具体语境中的词语搭配。
③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原则往往和逻辑思维有关。比如范围副词的使用,“有一些”还是“全部”,“许多”还是“绝大多数”,该不该使用限制范围的副词,都需要用逻辑观念来指导做题。
3. 误区点击
考生对于虚词使用试题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没有吃透整个语段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不能从整体入手审查虚词的使用情况,而是先入为主,想当然地做题。
②没有搞清句间关系,只是机械地把虚词硬往文段里安插,凭主观语感办事。
③没有搞清楚有关虚词的用法,虚词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④平时缺少语感训练,或者根本无语感可言,事到临头,只好仓促猜答。
虚词的备考复了要了解虚词的运用常识之外,还必须抓住语境,搞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在深入把握语意上下功夫,在阅读感悟的深层次理解上下功夫,这才是语言运用的根本,也是高考考查的目的所在。
总之,虚词运用的原则是:与上下文连贯顺畅,与整体文意协调;力求简洁,不可滥用;表意明确,避免歧义。要提高运用虚词的能力,需要考生平时多做历年高考试题、优质模拟题,积累方法,增强语感,从而做到胸中有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考词语辨析要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