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阅读外国书籍时,常对其中的人物姓名感到迷惑不解。其实,外国人的姓名也有它们的独特规律,一般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姓前名后。这和中国人名习惯相同,朝鲜、越南、柬埔寨、日本等国皆属此类。如朝鲜人金胜哲、越南人黄文欢、柬埔寨乔森潘,这些人的名字好理解。但日本人的名字比较特殊,现在日本人的姓氏多是复姓。在古代,日本人只有武士、大臣等贵族才能有姓氏。明治维新后,日本平民才有了姓氏。自那时起,日本人选用的姓氏多是反映其祖辈生活居住的环境、信仰、所崇拜的人物等等。反映环境的如“田中”,即住在田野中;“渡边”,即住在小河边;“山口”,即住在大山的脚下;“三木”,即表示来自森林。反映信仰的如“观音”。反映崇拜人物的如“酒井”、“本多”、“上衫”,这三个姓都是古代英雄的名字。此外,还有以职业、动物、植物等作为姓氏的。他们的名字习惯是“子承父姓、妻从夫姓”。日本人的名字特色是,男子的名多选用表示威武、英俊的词,如“武夫”、“大郎”、“纤雄”,或选用表示吉祥、长寿的词,如“吉代”、“龟田”、“松下”等,女子的名字多柔和悦耳,常以子、枝、江、代、惠等字结尾,令人听起来有一种美的感受。
第二类,有名无姓。如缅甸和阿拉伯国家。有位缅甸人自称为貌山友,而有些人却称他为吴山友、郭山友、寒雅山友。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他的名字叫山友,貌、吴、郭、寒雅都不是姓,而是礼貌的称呼词。缅甸人没有姓,他们习惯于在名前冠以称呼,以表示性别、长幼和社会地位。男子一般自我谦称为“貌”(即小弟之意),对平辈敬称“郭”(即老兄之意),对长辈尊称“吴”(即叔伯之意),对有知识的人尊称“寒雅”;女子则一般在名前冠以“玛”表示平辈或幼辈,冠以“杜”表示长辈或尊称。这种习惯也可见于泰国及老挝人,如泰国人名前“杜”表示先生,“娘”表示女士等等。
阿拉伯人通常把本人的名排在前边,随后是祖先辈的名字。有人说,看一个阿拉伯人的全名,就可以知道他的家族的宗谱,确实是这样。如拉赫曼的全名叫“拉赫曼・阿卜杜・比西尔・埃里・埃里亚尼・侯赛因・阿赫弥・”。为了方便,现在一般人都只取全名的二段或三段,即本人名,父名或本人名、父名再加祖父名,名字间有时加“本”表示某某的儿子,加“阿布”表示某人的父亲。如“哈赛・本・”,由此便可知,哈赛是的儿子。
第三类,姓后名前。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比利时、波兰、丹麦、印度等国皆属此类。如“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是姓,卡尔是名。外国人的名字通常不止一个,如“大卫・佛朗斯・泰登”,大卫是他的教名,佛朗斯是他亲属的名字(有的以此标明本人的辈份,有的是为了纪念最亲的亲人),泰登才是他的姓。据统计,西方男子最常见的教名是约翰、威廉、罗伯特、詹姆斯、大卫、查理斯、迈克尔、里查德、乔治、约瑟夫;女子常见的教名是玛丽、伊丽莎自、海伦、苏珊、玛格丽特、露丝、安妮、卡罗尔。欧美人的姓氏多起源于祖宗的职业,如史密斯,即工匠;巴伯,即理发师;卡彭特,即木匠;泰勒,即裁缝;多特,即医生。有的姓氏则是为了表明某人的身体特征,如朗曼,即高个子;肖特,即矮个子;阿姆斯特朗,即粗壮的胳膊。等等。现在,外国人越来越习惯只称呼一个人的姓。而不呼其名,就像中国人习惯叫老李、小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