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中“是”的用法

摘 要:“是”字无论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研究“是”字在上古汉语中用作形容词、指示代词和判断词这三种用法,其中着重阐述了“是”字的系词词性及学术界对其判断词词性的讨论。

关键词:指示代词 系词 是

“是”字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作判断词和副词,对于其判断词这一点,大家都不陌生,如“大街上到处都是人”、“是伟大的领袖”等。“是”字副词词性虽不及其判断词词性运用的广泛,但在句子中也经常出现,副词“是”常用在谓词,即动词、形容词之前,如“他是会来的”、“这些学生是很活泼”、“小明的性格是变了”等。而在古代汉语中,“是”字的主要词性是指示代词和形容词,其系词的词性是后起的。对于“是”字指示代词的词性,学术界已没有异议,但对于其判断词词性的形成时间及演变过程却始终未能达成一个共识。自王力先生在1937年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中对系词“是”的产生时代及演变过程做出论述后,便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讨论。随着1957年秦简的出土,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一幅记载有彗星***的帛书的发现,学术界对上古是否有系词、系

词“是”的产生时代及演变过程的探讨,掀起新一轮的热潮。

一、形容词“是”

“是”字在上古时期主要用作形容词和指示代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是,直也。从日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根据从字形探寻本义的方法,“是”的本义应是“对的”、“正确的”,是形容词,与“非”的意思相对,常在句子中充当定语。如: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吕氏春秋・察传》

有时“是”字还可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做主语、宾语,如:

二论各有所见,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 《论衡・说日》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 《孟子・公孙丑下》

有时形容词“是”还可以活用为意动词,表示“认为……是对的”。如: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诗经・魏风・园有桃》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史记・魏戎武安侯列传》

二、指示代词“是”的语法功能

“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词在语句中充当句法成分的的能力,即词的职务。表现在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和充当什么句法成分上;二是词与词或短语的组合能力。这有两种表现:(甲)实词与另一些实词的组合能力;(乙)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1]下面我们从“是”字在语料中充当何种句子成分这一方面来进行讨论。

A、充当主语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弓上》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孟子・滕文公上》

B、充当谓语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礼记・檀弓上》

C、充当宾语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卫风・氓》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治长》

在“是”字充当宾语的句子里,“是”字一般多作动词的前置宾语或介词的前置宾语,另外形成的“是谓”、“是之谓”格式已成为一种凝固形式,在古文中很常见。例如: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左传・隐公元年》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谓”、“是之谓”是“谓是”的宾语前置形式,但在将它们译为现代汉语时,二者在语法结构上还是有着一些区别的,其中“是谓”、“是之谓”是主谓结构,而“谓是”却是动宾结构。

D、充当定语

是日也,月夜分,雷始收声。 《礼记・月令》

仲尼闻是语也。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

E、“是”字做代词复指前宾

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诗经・小雅・节南山》

诗曰:“布***优优,百禄是遒。” 《左传・成公二年》

“是”字作代词复指前宾,还可以在宾语前面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的格式,如:

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左传・成公二年》

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 《左传・成公十三年》

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并凝固为固定短语,如“唯利是***”、“唯命是从”、“唯命是听”等。

三、上古判断句中“是”的用法

在汉语语法中,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将句子分为叙述句、描写句和判断句。叙述句是动词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叫描写句,判断句是名词谓语句。“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2]判断句中的“是”字叫做判断词或系词,联系主语和谓语,也帮助表示判断。如现代汉语里的“他是中国人”,再如古代汉语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两个分句之间虽无“是”字连接,但在翻译为现代汉语时,我们都会将其译为带“是”的判断句,即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有着很大不同,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是”,直接表示判断,或者用“者”、“也”表判断,有时甚至连“者”、“也”都不用。所以,即使在上古汉语的判断句中出现“是”字,它也不表判断,它仍旧是指示代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例如: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孟子・梁惠王上》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战国策・楚策》

在上述例句中,“是”字所在的分句,做了整个句子的谓语,“是”字复指前面句子的内容,充当后一分句的主语。

四、前人对于“是”字判断词词性的论述

“是”字在上古时期虽然主要用作形容词和指示代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慢慢地开始向判断词过渡。近几十年来,考古中大量文物资料的出土,特别是1957年出土的秦简,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一幅记载有彗星***的帛书的发现,使得学术界围绕系词、“是”的判断词词性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要讨论系词的产生及其发展,必须先给系词下一个定义。系词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就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但是我们不能说‘是’字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系词,缺乏主语的往往不是系词;当谓语不是名词性质的时候,谓语前面的‘是’字也不是系词,系词这一概念是从逻辑学中来的。它的任务就是联系主谓两项,缺一不可”。[3]

关于系词“是”的起源问题,最早是由王力先生在1937年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古无系词,系词‘是’直到东晋才产生”。[4]后洪诚先生在1957年发表了《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一文,他在文中对王力先生提出的系词“是”始于东晋,盛行于南北朝的观点表示质疑,指出“演变为系词的“是”不是纯粹的指示代词,它有以指示表肯定的意义”,[5]并列举了大量的语料事实来论证先秦两汉时已有把“是”字作为系词来用的例子,指出“考之实际,‘是’这个系词在西汉前期就产生了,不始于东晋”。[6]受其影响,1958年,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修改了自己的意见,他在《汉语史稿》第三章第四十一节“系词的产生及其发展”中说:“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在王充《论衡》里已经有不少‘是’字是当系词用的。他同时还指出,先秦时期的‘是’字属于指示代词,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是从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3]王力先生的论述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论,众多专家学者围绕上古是否有系词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以王力先生与洪诚先生为代表的认为古无系词学者为一派,尽管二者对系词“是”的产生时代存在着一些分歧。而以杨树达、回敬娴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古有系词,杨树达虽然不曾发表过关于系词“是”的专门文章,但他在《词诠》一书中列举了上古时期带有系词“是”的例句,并认为“是”产生于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而回敬娴则认为:“‘是’作为判断词,即系词,最早始于《诗经》时期”。[8]

除了对系词“是”的产生年代有较大分歧外,不同学者对系词“是”的演变过程也持有不同的看法。以洪成玉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判断词‘是’是从形容词‘是’发展而来的”,[9]而佟学良先生认为:“判断词古来就有,不存在演变问题”。[10]通过查阅上古文献资料及对当今学术界各家观点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古无系词,系词“是”是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的。

在对“上古判断句中‘是’用法”这一部分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上古汉语的判断句中往往没有系词,名词性词组不需要系词的帮助就可以构成判断句。上古汉语的判断句发展到后期,“是”字参与进来,虽然这些“是”字很像判断词,但事实上仍为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做判断句的主语。例如: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 《战国策・齐策》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

是世之所以乱也。 《韩非子・五蠹》

以上各句中,用“是”之处皆可以用“此”来替代,而对于“此”的词性,学术界早已达成共识。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第三章第四十一节“系词的产生及其发展”中指出系词“是”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在先秦时代,主语后面往往用代词‘是’字复指,然后加上判断语。“是”字都经常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这样就逐渐产生出系词的性质来”。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战国策・楚策》

无论是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还是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之间都存在着一个停顿,如“爸爸是司机”、“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在读的时候,我们显然能感觉到主语和谓语之间有着明显的音节停顿,为了使这个停顿出现在其应有的位置上,于是就将指示代词“是”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复指主语,以此出现停顿。随着时代的发展,“是”字的指代性逐渐减弱,最终变为一个系词。下面两个例子最能明显的揭示出了这种演变过程:

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诸位专家学者不仅对上古是否有系词及系词的发展演变分成若干派别,同时,在系词“是”的产生时间上也有着严重分歧。通过对众多学者意见的比较分析,本文仍旧认同王力先生的观点,认为汉语中系词的产生,是在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虽然《史记》中好几处“是”字用作判断词的例子,如“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但由于《史记》曾被后人改动过,再加上例子之少,并不能充分论证系词“是”出现于《史记》的时代。后来经过考察与修正,王力先生认为系词的产生以王充《论衡》的成书为标志。《论衡》中有大量的“是”字,其词性主要有三种:指示代词、形容词、系词,其中虽然以指示代词、形容词为主,但系词“是”已开始得到普遍使用,口语化倾向加强。如:

封诸融川,融夷氏是其后也。 《论衡・龙虚》

如审可推引,则是物也。 《论衡・雷虚》

在上述例子中,“是”已不可被“此”所取代,同时形成了“则是”、“皆是”的格式,这都说明“是”已经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系词,不再是指示代词。

但是,系词“是”的大量使用,带“是”字的判断句完全替代“是”字出现以前的判断句,则是中古时期的事了。在这个时期,系词句有两大标志:第一,它摆脱了语气词“也”字,“是”成为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词;二是系词“是”字加否定词“不”字,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的“非”。 [3]

本文通过对“是”字在上古汉语中用法的探讨分析,论述了“是”字在上古汉语中的三种主要词性――形容词、指示代词、判断词。通过对“是”字字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是”的本义为“正确的”、“对的”,是一个形容词。当“是”字用作指示代词时,可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成分,同时可以复指前宾。对于“是”的系词词性,本文则通过比较法、例证法等论述了其由指示

代词演变而来,其出现的时间大约在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2]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97.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402,410,409,410.

[4]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A].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5][6]洪诚.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J].语言研究,1957,(2).

[6]回敬娴.古汉语系词“是”的产生--《诗经》中的系词“是”[J].科教文汇,2006,(10).

[7]洪成玉.判断词“是”的来源[J].河北师院学报,1980,(1).

[8]任学良.判断词“是”见于先秦说[J].杭州师院学报,1980,(2).

作者简介:

魏薇,女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上古汉语中“是”的用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上古汉语中“是”的用法

学习

营造混交林的具体方法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营造混交林的具体方法,内容包括营造混交林的优势及适用条件,混交林营造需要考虑因素。摘要:营造混交林是很复杂的一项林业生产工程,是森林更新、森林优化和生态效益优化的最佳途径之一。对营造混交林的研究也是居于目前森林状

学习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5例体会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纤维性骨皮质缺损5例体会,内容包括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表现,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手术大概多少钱。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又称干骺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组织侵入皮质所致的一种非肿瘤性纤维性病

学习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解读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解读,内容包括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全文,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五首诗。关键词:陶渊明归园田居自然消极意象语言

学习

座位,其实离生命最近

阅读(54)

教室中的每一个位置、每一个角落都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座位及座位安排方式,是形成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排座位问题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排座位的方式、思想代表了一个班主任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思想。

学习

对弥尔顿《悼亡妻》的读译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对弥尔顿《悼亡妻》的读译,内容包括悼亡妻弥尔顿,弥尔顿悼亡妻原文。关键词:弥尔顿;悼亡妻;翻译

学习

Word文本加着重号二三事

阅读(99)

本文为您介绍Word文本加着重号二三事,内容包括word正文第一行文字加着重号,word文本着重号是什么。常规法

学习

合模机构及其发展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合模机构及其发展,内容包括吹塑机合模机构,常用的合模机构。摘要:文章通过结合注塑机、吹塑机合模机构,介绍了合模机构的类别和典型的合模机构特征以及合模机构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和探究合模机构的相关内容。

学习

桥梁伸缩缝施工工艺及施工要点

阅读(105)

本文为您介绍桥梁伸缩缝施工工艺及施工要点,内容包括桥梁伸缩缝施工多少钱一米,桥梁支座伸缩缝施工技术。摘要:桥粱建设中,桥梁伸缩缝是桥梁构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桥梁伸缩缝的设计上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就会导致跳车问题出现。在桥梁伸

学习

企业战略决策新方法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战略决策新方法,内容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企业战略决策的现状。如今这个多变时代,CEO和他的团队在做出决策之前必须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理由这么做。

学习

怎样优化英语练习

阅读(30)

摘要:英语课堂内、外的练习,要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层次丰富、新旧结合,将无声的巩固练习转化为有声,将老师的部分权力移交学生,注重巩固练习模式的网络化,提升练习批改层次。

学习

砖瓦世界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砖瓦世界,内容包括砖瓦世界期刊,砖瓦世界。低碳节能与创新发展

学习

论《货币哲学》的内容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论《货币哲学》的内容,内容包括货币哲学的内容,货币哲学论文。摘要:货币让人忽略了生命最终的目的,扭曲价值观,货币就像是社会宗教那样,在人的内心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有自己的人生最终目的,但是在追寻最终目的的过程中,我们

学习

安全可控需要积极稳妥的推进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可控需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内容包括稳妥推进风险可控,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目前,“去IOE”和国产化替代的呼声很高。作为银行业,应该优先考虑和实现应用的安全可控,以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态度推进安全可控的战略。

学习

汉语博客隐喻的表达功效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博客隐喻的表达功效,内容包括汉语隐喻的出现频率,中文的隐喻和明喻。摘要:当前,网络博客已成了网民交流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场所之一。博客作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兴媒体,赋予了隐喻话题新的时代气息。博客文章题材多样,覆盖

学习

浅谈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内容包括什么是兼类词举例说明,兼类词的概念是什么。摘要词的兼类现象是现代汉语的较为常见的一种词的跨类现象。本文从兼类词的成因、类型、与词的活用、同音同形词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对兼类词的

学习

利用汉语声调应对韩语破裂音与破擦音教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利用汉语声调应对韩语破裂音与破擦音教学,内容包括为什么感觉韩语声调很奇怪,韩语流音教学。[摘要]韩语辅音的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其无共鸣音形成松音、紧音、送气音的三元对立,而汉语的无共鸣音只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二元对立

学习

古汉语中的状语后置现象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古汉语中的状语后置现象,内容包括古汉语中的状语后置,古代汉语有状语后置吗。摘要:古汉语中的“状语后置”现象,历来很有争议,这究竟能不能单独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学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作者就此现象,通过一些实例,来简单说明

学习

现代汉语中缀浅谈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汉语中缀浅谈,内容包括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前后缀有哪些,现代汉语中词缀的分类举例。摘要:本文对目前语言学界分歧很大的中缀问题进行了综合与分析,着重从中缀的定义以及中缀确定的标准对一些观点进行了评价,我们认为不能

学习

汉语文化热摭谈

阅读(32)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越来越广,中华民族的文化、重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世界范围内正掀起了学习汉语文化的热潮。据报道,现在有一百多个国家的两千余所大学开设了

学习

汉语元音习得

阅读(34)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在最大限度的吸收和继承原有的课堂教学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

学习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阅读(72)

本文为您介绍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内容包括度量衡中国古代的单位,古代的度量衡单位与量词。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按照现在的换算标准,1尺等于33.33厘米,那么邹忌身高八尺就是266.64厘米,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