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言篇1
案例:
记得去年冬天的早上,我和往常一样走进教室检查孩子们的晨读。只见组长张××告诉我唐××作业一个字没有写,“下午放学留下来,今天没有做的作业统统补完了放学才准回去!”我怒吼道。后来我接着上课,下课,忙其他杂事,早就把早晨不愉快的事情和我说的话忘到了九霄云外。可到了傍晚,我正在家安闲地看电视,才接到电话说是教室里有家长来接孩子了,家长正责备老师不在却把孩子留在了教室,此刻我心中充满了愧疚,都是无意中说的一句话惹的祸!
分析: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快一年了,但是一想到在昏暗教室里的唐××,我就很自责。作为教师,我们教育孩子出发点都是好的。看到学生做出违反常规的事情,有时难免情绪失去控制,急切之下,极易口不择言,一片爱生之心付之东流。静静思考,再次遇到类似案例,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尊重学生,换位思考
学生虽然是受教育者,但在人格上与教育者是平等的。在本案例中,当教师的我只是脱口而出:“把作业补完了才回去!”只是为了泄一时之愤,之后根本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可是对于进入小学才两三年的小学生来说,却信以为真,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换位思考,他为什么没有做好作业?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老师这样对我说,自己的心灵是不是受到伤害了呢?受伤的心灵何时才能复原呢?
2.发现闪光,赏识教育
当学生犯错时,不要过分追究学生的责任,从教师教学着手,查找原因,努力改变这种现状,用一种宽容的心态等待学生的转变。学生犯了错,循循善诱,轻身细语地一同分析问题所在比狂风暴雨似的指责效果更佳。在教育中,也可以找出他以前做得比较好的小事进行表扬,给予他自信。每一位学生都想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鼓舞了他,也会在教育上赢得主动权。
3.提高修养,理智处事
俗话说得好:“冲动是魔鬼,理智赛神仙。”往往我们在生气时不管事情的来龙去脉,教育学生口不择言,只是一味地训斥、批评,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还破坏了老师的形象。如果再次遇到类似情况,实在是情绪激动,内心怒火中烧,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控制情绪,首先要不说气话,或者不说话,等想好怎么说的时候才说,否则说的气话学生也伤害了,教师心情也不好。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定当牢记“教师,要三思而后言”!
三思而后言篇2
作为父母,从孩子很小时候起,就会对他的脾性、行为、习惯甚至相貌等等,做出这样那样的评价,可以说孩子是在父母的评价声中长大的,而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评价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有的甚至可能妨碍子女的人格发展。
有的父母并不避讳在孩子面前说什么,认为孩子反正未必听得到或听得懂,但事实上,孩子听得懂的远远超过他言词所能表达的,所以,不能用他的语言发展来衡量他的理解能力。有时即使孩子不能完全听懂你的话,也能从你的声调、表情中略窥一二。因此,他可能重复你几个月甚至一年前讲过的话,“我画***画得不好,对吗?”
有时父母虽然私下很爱护孩子,但在公众场合往往不自觉地谈及子女的缺点,说他们懒惰、散漫等等。如果父母经常这么说,则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他们会只接受你的评价,而不积极地改善自己,最后变“预言”为事实。总之,负面评价比正面评价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如果要父母完全不使用任何批评字眼,似乎不大可能,但也要注意这样几点:
一、避免消极言词。与其说:“别吵!闭嘴!”不如温和地建议:“请你轻声地讲,好吗?”
二、切忌弄巧成拙。如果说:“不要掉了瓶子!”孩子(特别是较幼小的孩子)就可能真的将瓶子掉在地上,所以最好说:“小心拿好瓶子。”
三、不能做人身攻击。与其说:“你真散漫、不整洁。”不如说:“你应该学会把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
四、找出行为的心理动机。如果孩子有某些行为问题,你在批评前最好想一下原因。如:这阶段你工作太忙,对孩子关心较少,那他故意踩坏玩具是否只为了引起你的注意呢?
如果说负面评价不好,那正面评价又是否一定好呢?那也不一定。孩子受赞赏太多,会使他从此依赖赞许,误以为自己非常重要,唯我独尊,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当他一旦发现别人不如父母那样常赞赏自己,就会感到被忽视,从而丧失自信,郁郁寡欢,甚至自暴自弃。
因此,当你赞赏孩子时也应注意:
一、赞许要来得诚恳。如果你不认为孩子每天自己收拾鞋子是聪明的表现,就不要称赞他聪明。
二、所用言词要具体明确。当孩子收拾好自己的房间,你与其说“真是个好孩子!”不如说:“你把屋子收拾得真干净!”
三、不仅限于赞许行为。要让孩子知道,得到称赞不一定是因为他举止规矩。例如,你可以告诉他:“你真是个有趣的孩子!”
当然,不论你作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最重要的还是要衡量一下是否有事实根据。你的读书成绩优异而你孩子成绩平平,你就不能以此责备孩子,而应另寻原因。同样,在你作出正面评价时也要实事求是,而不只是反映你的某种期望。如你希望孩子在绘画方面有所发展,而他们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你的夸大赞赏就只会加重他的负担,使他感到压力。
另外,在父母的引导下,应逐渐让你的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并有机会表达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多一点对行为的如实描述,少一点抽象的评价。例如说:“这幅画我看到了,你用了很多不同的颜色来画。”这比单纯说“画得真好”要好得多。
孩子依靠评价来明白事理,明辨事非,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评价”这种教育手段,作为父母也应掌握一点艺术,三思而后“言”。
三思而后言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积极暗示;宽容
一日,丈夫给快一岁的儿子买了一个可爱的毛绒玩具熊,儿子看见小熊后很高兴,伸出小手亟不可待地抢了过去,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不一会儿,他就把小熊塞到嘴里,和小熊亲热起来。
见此情形,我毫不犹豫地上前一把夺过小熊,扔到旁边。刚才还美滋滋的儿子一见小熊没了,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我边抱起他,边责怪道:“真娇气,玩具没了就哭。”
一旁的丈夫听了我的话,很不高兴地说:“你不能这样轻易地就给他定性。”
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我不是最反对给人贴标签的吗?今天怎么竟然给无辜的儿子贴了一个标签呢?
丈夫一边把小熊递给儿子,一边轻声地对儿子说,“宝宝,小熊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吃的,小熊不能吃,明白吗?”儿子止住了哭声,很专注地看了丈夫一会,一副似懂非懂的样子,然后拿起小熊玩了起来,果然没有把小熊再往嘴里塞。
事后我反思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感到脸红,更为自己给儿子贴的标签“娇气”感到后悔自责。记得小时候,父母常常对别人说我很内向,不爱说话,每次听到他们这样说我,我心里都很不高兴,因为有的时候,在有些场合我也是很开朗健谈的。但父母这样说的次数多了,时间久了,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认为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渐渐地,我越来越不爱说话,有时候是不想说,有时候是想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于是沉默,就真的变成了一个内向的孩子。
后来,我做了老师,接触到很多学生和家长,发现很多家长都爱给孩子贴标签。常常听到家长说“这孩子很笨”“这孩子很懒”“这孩子很小心眼”等等,甚至有的家长骂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完蛋了”“没救了”。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简单的词汇说出口,但是作为孩子,他们稚嫩的心灵却不会那么轻易地躲开这些话语带来的伤害。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高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的确超过一般学生,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是罗森塔尔真的会未卜先知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他的话起了作用,因为罗森塔尔的话,学校非常重视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营造最好的教学环境,分配最好的教师资源;教师也对他们抱有很高的期望,对他们的教育也会更加用心;学生也可能会变得更加自信、积极和上进。在所有这些因素的推动下,这18名学生果真出类拔萃了。说到底,不过是罗森塔尔的话对学校、老师和学生起到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心理暗示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消极的心理暗示的作用也是很强大的,只不过带来的后果是消极的,甚至有时候会是毁灭性的。
据说有一个犯人被告知将被处极刑,行刑的方式是在他手臂上割一个口子,让他流尽鲜血而亡。次日一早,犯人就被带到了一个房间里,墙上有个小孔,刚好可以把一条胳膊伸过去。刽子手把犯人的一只手从孔中穿过,在墙的另一边,用刀子在犯人的手上割开一个口子,在手下边还放着一个瓦罐来盛血。“滴答,滴答……”血一滴滴地滴在瓦罐中,四周静极了。墙这边的犯人就这样静静地听着自己的血滴在瓦罐中的声音,他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向那条胳膊涌去,越来越快地流向那个瓦罐。不一会儿,他的意志也随着血流走了,他无力地倒下来,死了。其实,他手上的那个小口子早就不流血了,刽子手身边的桌边上放着一个大水瓶,水瓶中的水正通过一个特制的漏斗软管往下边的水罐中滴。这个犯人最后不是因为流血过多而死,而是被吓死的。身未死,心已死。
毫无疑问,父母的消极标签和那些极度否定孩子的话对孩子会起到很强的消极暗示作用。心理暗示还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作为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周围人特别是重要他人的评价对他们的自我概念起着很大的暗示作用。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稳定持久的认识,即自己心中的自己。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带来消极的行为和后果,而消极的后果又会让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形象,久之则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消极的自我概念则又会带来消极的自我暗示,引发消极的行为和后果,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作为对孩子最重要的人,父母那些言辞激烈、过度否定的指责谩骂和贴在孩子身上的形形色色的消极标签,就像一把把突然袭来的暗剑,让孩子努力上进的心未开花,就已凋零。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父母在旁边唾沫横飞地指责儿子,骂儿子无能,一无是处,没救了,儿子却在一旁叼着香烟,翘着二郎腿,一副任你狂风骤雨,我自安然的神态。最后,儿子还父母一句“我就没救了,怎么着?”父母欲哭无泪。孰之错?儿子亦或是父母?
谁都不想让孩子成为这个样子,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三思而言,莫让那些不经意的话语带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
首先,我们对孩子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人无完人,孰能无错,更何况是孩子,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我们能笑一笑给孩子一个弥补的机会,孩子会对父母不胜感激,可能会用更大的努力来回报父母。
其次,在批评孩子时,一味地指责和谩骂只会在孩子与家长之间竖起一座铜墙铁壁。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他为什么错了,应该怎么做才合适,帮他指出正确的做法,避免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
再次,在批评孩子时,要尽量少用或者避免使用“懒”“馋”“笨”或者“完蛋”“没救”等这些概括性的否定的词语。尽量使用些具体的让孩子感觉有改变可能性的话语,比如:“如果把这个知识点记得再牢固一点,可能会考得更好。”“你如果昨天晚上把书包整理好的话,今天早上就不会迟到了。”或者仅仅是客观的事实描述如“这些碗你还没有刷呢。”“你的房间看起来很凌乱。”“你把妹妹的玩具抢走,妹妹哭了。”
最后,我们反对家长给孩子贴消极的标签,但是提倡家长给孩子贴一些积极的标签,如“你今天很勤快,帮妈妈做家务了。”“你是一个很努力的孩子。”“你很爱护弟弟妹妹。”这些积极的标签,是对孩子自身的肯定,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积极行为。
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谨言慎行,在教育孩子时,又何尝不该如此呢?家长一句无心的话,也许能让孩子的信念彻底坍塌;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动作,也许就能摧毁孩子刚刚建立起来的自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相伴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作为学校里的“校长”兼“老师”,我们在给孩子做好榜样的同时,更应该嘴下留情,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给孩子一片自由驰骋的天地。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新华中学,深圳,518109)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黄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