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手记
最近,我接诊了一位年轻患者:男性,35岁,自1997年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习惯改变,间断出现腹泻或便秘,伴便血,血色鲜红、量少、不伴黏液及大便形状改变,无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及腹部包块。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考虑为“痔疮”,间断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等***,病情好转。
从2007年5月开始,患者感觉排便困难,大便不成形,且便后出血,血色鲜红,量较前增多,其他症状同前。当地医生仍考虑为“痔疮”所致,未予特殊***。2007年12月患者病情加重,逐来到我院就诊,行结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癌,遂行“结肠癌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乙状结肠低分化腺癌,已侵入浆膜。
术后患者化疗半年,其后每3个月复查1次。2010年11月,患者再次来到我院复查CT,显示肝内多发占位,肿瘤标志物检查癌胚抗原明显高于正常值,肝脏针吸活检确诊为肝转移性腺癌。目前,该患者为晚期结肠癌,只能进行姑息化疗,延长生命。
生活“西化”,助癌逐年上升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病,除少数发达国家外,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以上海为例,1973~1993年结、直肠癌发病率每年递增4.2%,比全球平均递增速度还要快。既往研究表明,中国结、直肠癌患者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提早近15年,30岁以下患者占12%,因此,我国中青年人群更需要高度警惕结、直肠癌。
既往认为,在欧美国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是一种与西方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不断升高也与生活方式是相关的。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丢弃了以往健康的、以水果蔬菜类的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搭配,取而代之的是高蛋白、高能量的摄入,生活方式开始“西化”,从而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率增高。
无症状人群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指南
从50岁开始,普通人群应该直接进行全结肠镜检查。一级亲属在60岁以前被诊断为结肠癌或腺瘤肉者,应该在40岁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为结、直肠癌或息肉的年龄提前10年进行结肠镜检。全面接受肠镜筛查,并切除5毫米以上腺瘤的人群,其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76%~90%。
长期“痔疮”,须警惕癌变
便中带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便中出现少量鲜血多见于远端结直肠的一些情况,包括痔疮、肛裂、肛瘘、直肠损伤,结直肠肿瘤、结肠息肉以及各种炎症和溃疡性疾病。痔疮的发病率较高,常言道“十男九痔”。故人们对便中带血的认识大部分考虑为痔疮。该患者在确诊前10年就出现大便规律变化,且便中带鲜血,当地医院确诊“痔疮”,经痔疮***后好转。因此,在长期的***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只要出现便中带血就认为是“痔疮”。
2007年,患者开始出现排便困难、大便不成形及便后鲜血增多等症状变化,但由于患者和医生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未注意到变化的特点,未作进一步检查,主观坚持是“痔疮”加重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延误了诊断时机。如果患者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有可能在早期发现结肠癌灶,及时予以手术。因此,提高结、直肠癌疗效最有效的办法是早期发现、早期***。
总之,一旦出现便中带血,尤其当大便规律和性状出现了变化时,患者应尽快去医院就诊,鉴别是痔疮还是肠道肿瘤,以便及时发现真正的原因,早期***。
Tips痔疮和结、直肠癌特点
外痔和肛裂位置浅表,常常伴有疼痛,易于发现。内痔的出血是不伴疼痛的,这是大部分人认为的“一出血就是痔疮出血”。
结、直肠癌的症状和体征由肿瘤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左侧结肠癌和直肠癌较多出现便血情况。
癌症是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病,通过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加强科学防癌的理念,早预防、早***,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可因早期诊断而治愈,1/3的癌症能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漫谈突破常规思维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