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铜镜与古埃及、西亚两河流域的铜镜不同,形成了远古时期两个不同地域文明的两个不同类别的铜镜系统。西方的是有柄铜镜,而我国一开始便是圆板具钮镜。
我国铜镜传说是轩辕黄帝始造。我国铜的发现很早。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发现仰韶早期黄铜片,距今约6600年;1978年在甘肃东乡发现马家窑文化铜刀。这些铜刀、片经长期使用磨光,有照人的功能。从此时到齐家文化历经2500年,但是至今没有考古实物证明这一时期有铜镜。1975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中出土了一面圆板具钮镜,直径6厘米;第二年又于青海贵南尕马台发现一面圆板具钮镜,直径8.9厘米,因当年钮已坏,而在其上方打了两个孔以便持拿(***1)。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100~3700年,距传说的黄帝时代不远。我国的铜镜从此便以圆板具钮镜的式样诞生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伏羲、女娲这样的伟大人物。传说伏羲氏诞生于今甘肃天水一带,而后转入中原。他总结了以往先民的经验,为了游牧、渔猎的需要,顺应牧草与猎物的分布而转移各地,因而必须解决方位和气候变化的问题。《周易・系辞下传》记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羲即伏羲,他仰观天体的结果,发现日月星有其运动规律,认为天是圆的,日月也是圆的,日月星代表着光明,后人称为三光。崇拜太阳是人类祖先共有的,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光明,每天东出西入,天像个大圆顶。而地总是相对平直,认为地是方的。这天圆地方之说长期影响后人。伏羲还发明了“河***”“洛书”“八卦”,这也都是从天圆地方和山、川、雷、风等自然规律总结后而发明的(***2、3、4)。安徽含山出土的玉片上刻有与八卦、河***、洛书相关的纹饰,方玉片上刻有大小二圆,二圆之间刻有8个箭头,方玉片边刻有类河***的不同数字的点(***5)。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七彩陶盆,那人面即为太阳神的形象。盆的圆口沿绘有8个方向符号,亦可看成是早期的八卦符号(***6)。还有许多彩陶都刻绘有太阳纹。由此可见距今8000~4100年前的祖先对天体的圆的认识和对日月的崇拜。因此,齐家文化铜镜一开始就以圆形出现一点也不奇怪。
齐家文化铜镜见于报道的两面都是圆形:其一背面光素无纹;其二背面是七角纹饰,七角内有斜线,这在同期彩陶上是常见纹饰,可以认为是对天光、日光、火光的歌颂。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一面齐家文化铜镜,传为甘肃临夏出土。该镜圆形,直径14.3厘米,厚0.15厘米,纹饰为三角纹加斜线,并有3道凸弦纹,也是歌颂天圆和崇拜太阳的(***7)。夏商周的铜镜全部都是圆板具钮镜。比如《中国青铜器全集》卷16载有一面圆板具钮叶脉纹镜,直径12.5厘米,为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弓形钮,背有3道凸弦纹,间有8组叶脉线和放射线,边缘饰有连珠纹。这8组叶脉纹与安徽含山出土的玉片上的箭头纹惊人的相似,只不过后人对同一纹饰取了两个名字罢了(***8)。另一面为同心圆放射线纹圆镜,直径11.8厘米,同样出自妇好墓,弓形钮,以钮为中心饰7道同心圆,圆与圆之间布满放射直线,也是对太阳光芒的赞美与崇拜(***9)。
那么,我国铜镜为何在背面中心作钮穿绳呢?这就像西亚与埃及等地的有柄镜,由于他们强调权杖,权杖对于他们是最重要的,那些法老像都是手握权杖,所以镜子也必然以有柄的形式出现。而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化传统是结绳,结绳记事,结绳作网……结绳是需要绳的,当代考古证明,在距今28000年的山西峙峪人遗址就发现了有用绳迹象的骨箭。距今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就有了骨针,骨针必然要用绳,还有他们打猎用的石球,是用系绳来打击猎物的,也要有绳。距今8000年的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民屋是圆形的,独有405号屋是方形,屋内两柱之间有绳的痕迹,是古人的结绳记事房。两柱之间布满了横向绳迹,6厘米左右一排,有60~70排之多。在仰韶文化遗址也有类似情况,在大的居民区内,也有结绳记事房,这说明结绳记事在当时已相当普及。
我国文字产生之前,有一个很长的结绳记号时期,至少有4000余年,那也是一个文明时代。绳在远古人类生活中是极为重要的,是与生活密切连在一起的,所以中国铜镜一开始就是圆板具钮方式,以钮穿绳来持镜而照,而且穿绳后要打结或编成辫花来美化它。中国人用绳打花结一直延续至今日,这近万年的历史中,中国人的绳文化与心理形成了不了的情结。中国铜镜一出现便是圆板具钮镜,它的特征便是圆和结。
春秋战国至清代,我国铜镜历经2500年的发展,出现了三次发展高峰,但始终是以圆板具钮镜为主体,形成了一条主线。
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百家兴起,各种学说争鸣不断,思想非常活跃。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清静无为的思想,顺从自然。自然便是天上日月星,地上山河百灵,可见依然有天圆地方的思想。人类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更多地关怀人类自身的问题,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进一步强调的是人的作用,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敬奉各种神灵的礼乐重器大大减少,而关乎人类自身的铜镜得以蓬勃发展,形成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无论数量、质量、品种和产地都超过前代。铜镜以圆形为主,出现了少数方镜。那些四龙、三龙、四凤、三凤和龙凤同镜,都是以龙凤飞舞在圆天上为表现主题(***10)。那些三山、四山、五山和六山镜,也是以山作为天人之间的媒介而加以描绘的。还有一些铜镜设计成外圆内方的天圆地方的构想,背面均设计为具钮式,是一种双弦、三弦、四弦纹钮。
秦汉是铜镜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几乎全是圆形,只见一例长方镜,那就是1979年山东淄博出土的长方镜。第一类为草叶纹镜,以圆的边缘为天圆,以内区的方栏为地方。现在学者认为这方即是社,而方栏外的草叶纹应当是麦穗纹,即是稷,这样便成了天圆之下是社稷的布局。而方栏之内的铭文常常是“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见日之光,天下大阳”“见日之光,长毋相忘”等(***11)。汉代初年,朝廷“以静养农”的***策和轻徭役的措施使得民众从连年战乱中***出来,与前代相比轻松许多,此类铜镜便表达民众如同重见天日一般的喜悦,即“天下大阳”了。
第二类为规矩镜。规矩产生很早,近年出土的汉初臼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上有规矩纹,在日晷放射线刻线上刻有T、L、V三种符号。《尚书考灵耀》:“分寸之晷,代天气生,以制方圆。方圆以成,参以规矩,昏明主时,乃命中星,观玉仪之游。”规矩镜的流行期是从汉初经王莽到东汉 早期。“T”代表四正,即正东、正南、正西、正北;“L”是规矩中的矩,是木匠用的直角尺,在镜中位置与代表四正的T相对;“V”为圆规,简称规,是画圆的工具,在镜中居四隅之位。这类镜多数都是外圆内方,T、L、V代表的是天地间八个方向的位置,亦有八卦的意味。李学勤先生考证应为“八极”,也具有相当的道理。王莽时期因镜有自铭为博局,或称为博局镜,但其天圆地方的概念没改。在四方栏中加饰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一步证明其方即为地的代表。规矩纹当中配以四神则进一步证明规矩的方向意味。博局是一种游戏,是根据规矩纹的分布而发明的,但规矩是母体,博局是衍生物。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代的帛画,画的是伏羲、女娲像,女娲手持规,伏羲手持矩,其意是天圆地方之说来源于远古,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
第三类为四神镜。亦称四灵镜,即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代表天体中的二十八星宿,朱雀代表南方七宿,玄武代表北方七宿,青龙代表东方七宿,白虎代表西方七宿。从朱雀到白虎又代表火水木金四星,中央钮处代表中央土,这说明四神是天体的代表。在铜镜中四神从配角逐步变为主体纹饰,当时镜铭亦有“左龙右虎避不羊(祥),朱雀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后来以信奉道教为主的人们认为朱雀、玄武代表的老阳、老阴,进而在镜的纹饰中东王公、西王母代替了朱雀玄武的位置。因四神还代表春夏秋冬,人们认为一年中起决定因素的是春秋,也就是说决定在龙虎,所以当时镜铭中有“角玉巨虚日有喜,上有龙虎四时宜”。青龙代表阳,白虎代表阴,就是说天上阴阳合,那么人间一年四季就顺利。东汉中晚期铜镜中出现了只有龙虎为主题的龙虎镜。以往学者认为是龙虎对峙镜,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古人认为那是龙虎配,正如龙凤配,后人认为它们能给人间带来吉祥。也与当时的神仙思想相合。
简述一下与铜镜纹饰相关的天地盘。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六壬式占盘及太乙九官占盘,一为天圆式盘,一为地方式盘,是典型的天圆地方模型。此前于197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褐漆式盘(***14),由天盘地盘组成。天盘为圆凸形,上刻七星北斗,外刻两圈文字,第一圈为十二月神,第二圈刻有二十八星宿,圆边上刻有150个刻度;地盘第一圈刻天干和地支,第二圈刻二十八星宿(为天地对应),边刻182个刻度。占盘本是占卜求吉日的神器,但对研究古代天文历法亦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正是天圆地方说的有力证据,是天人感应的证据,更重要的是对铜镜的设计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隋唐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历经“贞观之治”“永微之治”和“开元之治”,社会各方面均有蓬勃的大发展。铜镜的生产制作亦形成第三个高峰,到达高度发展,其数量大、质量高、品种多,并且出现菱花和葵花形镜,还有方镜与亚字形镜等等,专为***治服务的“千秋镜”,佛道专用的法镜都纷纷出现。但是其造型仍以圆板具钮镜为主线。在2005年嘉德拍卖会上有一面圆镜,为唐初之物,板模、质量,品相极佳,有铭文8个字:“模星放日,***形象质”。铭文是说铜镜是模照日月星三光来制作,其圆是本质。
唐代李氏王朝称道家祖师老子李耳为先祖,对道教格外看重。尤其是唐玄宗李隆基,多次召道教法师张果、司马承贞、叶法善进宫设坛讲道,故道教甚盛。道教对镜文化非常重视,道教用镜常常是道士自己设计制作,比如天台司马承贞在玄宗八月五日千秋节时,将自己设计制作的道教镜献给唐玄宗。这在正统《道藏》中有详细表述,司马承贞上表曰:“此鉴所以外圆内方,取象天地也。中列爻卦,备著阴阳也。太阳之精,离为日也。太阴之精,坎为月也。星纬五行,通七耀也。雷电在卯,辰为雷也。天渊在酉,兑为泽也。云分八卦,节运四时也。此表之文也,其方周流为水,以泻四溟;内置连山,以旌五岳;山泽通气,品物存焉。此立地之文也……故曰:‘含象鉴’。”表文之后另有三幅道镜设计***及其铭文,其一为:“天地含象,日月贞明,写规万物,洞鉴百灵”。其二为;“龟自卜,镜自照。吉可贞,光不耀”。道教以镜与日、月、天、地、水等视一体,其光能洞察一切,避除一切鬼怪,日月天地水的神圣灵气,可以通过镜来传达,在练功中获得神异之功,以达圆满。在道教经文中处处有“镜”字在其中。唐代凡道教镜皆以圆形为其造型。
唐代佛教亦相当盛行。佛教与本土文化交融中,形成了不同流派,但对镜的理解则是共同的,即把镜的圆和佛教的教义修行结合起来。《大正藏》《圆觉经》等佛教经文中对镜的圆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圆光者,大日圆光,犹如明镜,于明镜中皆显万物。”“四智圆满,是真报身受法用乐。一大圆镜智,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相。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此智名为大圆镜智。”唐代的佛教镜很多,且以圆形为主,题材有迦陵频伽镜、宝相花镜,飞天莲花镜等等。
进入宋、辽、金、元,铜镜真正渐入世俗社会,有的镜还标明每两一百文的价格,成为商品。其造型更加多样化,有圆、菱花、葵花、方形、亚字形、盾形、钟形和花瓶形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仍以圆形镜为主体。人们追求圆满光明之心依然未变。在唐以前,铜镜随葬都是放在尸体的头部、胸前及左右肩等处,而宋、辽、金、元的墓葬中,悬于墓室穹顶是普遍现象,这表明当时人认为人死了灵魂不死,仍需要光明,以便在转世中投向光明的未来。墓室内营造出一个小的天文空间,把铜镜看成是日月。《河北宣化张文藻壁画墓发掘报告》中有如下描绘:前室“正中绘莲花藻井,中嵌一铜镜”。后室藻井中心也嵌一铜镜,还绘有太阳与二十八星宿。显然将墓室营造成一个小的天体空间,祈求以镜代替日月而给墓室带来光明。
明清以来,铜镜的发展又基本上回到圆板具钮镜为主的时代,并且其突出特点是出现大量圆板吉语镜。其内容与汉三国吉语有所不同。那时的吉语多是“八子九孙居中央”“位居三公”“五男四女凡九子”家有五马千头羊”“人生于七十有一”等等。而明清的吉语则是“状元及第”“福山寿海”“福寿双全”“五子登科”“连中三元”“三元及第”“龙凤呈祥”等等。我们看“福山寿海”“龙凤呈祥”“喜生责子,福寿双全”都是没有数字限制的。“五子登科”“三元及第”吉语镜中有一面是“百岁团圆”,意味着五世同堂,这在那个年代也是极难达到的目标。清代还有一些方镜,其铭文却又回到远古的主题。如“日初升,月初盈,纤翳不生,肖兹万形,是日樱宁,莹乎太情”“如日之精,如月之明,水天一色,犀照群伦”。既是对日月的歌颂,又是对铜镜的赞美。
从伏羲以来,人们的观念是:圆即是天,圆即是日、月、星,圆即是圆满,圆即是团圆。圆是人们的追求,也是一种梦想,更是不断追求的理想。圆板具钮形式是中国铜镜的根。圆与结是中国人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一种基因,历经数千年不断发展成为一种惯性,中国人对圆和结有永远不了的情结。
责 编 一 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铜镜的圆与结及三个制镜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