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前思考:探究文章中作者借“一把老黄土”表达了哪些情感。
一把老黄土
樟楠
要装修新房子了,妻子嚷嚷着要做个装饰柜,摆一些好看的工艺品。我说,最要摆的就一样东西。她问是什么?我翻箱倒柜,找出一方粗布手绢包着的东西。她打开一看,惊讶地发现:一把老黄土。
这把老黄土,像我的护身符,陪伴着我走南闯北整整33个年头了。
那是33年前的一个清早。我就要离开生活了20年的那片土地,踏上西去的列车,去遥远的***从***边塞。一夜没合眼的母亲,把我的背包装了又掏,掏了又装,总觉得少拿了什么。那时候,***在父母眼里,是戈壁大漠、野滩荒草,没有人烟、鸟不拉屎的地方,是发配、流放的蛮荒之地。村上有个大叔,因孩子饿得实在招架不住了,就***偷了队里的几十斤玉米棒子,犯盗窃罪判刑,被送到遥远的***监狱服刑。我要当兵去***,母亲哭得很是伤心,说恐怕这辈子再也见不到我了,大有生离死别的感觉。要分手了,母亲突然拽着我跑到院子的墙角儿,抓了一把老黄土,用手绢包好塞到我的背包里,叮嘱我:到那里水土不服的话,吃饭前冲点喝了,比啥药都管用。
到了***,我没有出现水土不服。所以,母亲给的那把老黄土就一直没有用。有几次,部队搞紧急演习清理内务,班长都让我把它扔了,说一把黄土留着有啥用,不卫生还占地方。可我把它藏来藏去,一直没舍得扔。因为,它是母亲送给我的厚重礼物。
有一年,母亲来***看我,突然闹起了肚子。有几天吃啥拉啥,什么药也止不住。我转来转去,干是着急。母亲喃喃自语:要是有家里老院子的黄土就好了。我说:“有啊。那年您给我拿的那把土还在。”于是,我翻箱倒柜找出来那把粗布手绢包着的黄土,捏了一点,冲了杯水,喂给母亲。真神了,母亲喝下后不多工夫,就不怎么拉了。于是我对那把老黄土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敬意。
母亲后来又得了中风,要住医院。入院前,她一遍又一遍唠叨,让我把那把老黄土给她拿上。在医院的两个多月里,那把老黄土一直放在她的枕边。我说:“这土不卫生,放床上不行,护士会说的。”母亲说:“土干净得很。过去村里女人生娃儿,把炕席一揭,倒上一筐土,也没说哪个得病了。”也许,因了那把老黄土的护佑,母亲慢慢挺了过来,但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
母亲回家后又熬了三年,去世了。入殓时,姐姐在她的身子底下撒了一层院子里的老黄土。说是这样母亲就不会飘,还在家里头……
搬家前,我找一个匠人做了一个精致的“工艺品”,镶进了那把老黄土。搬完家,我就很庄重地把那把老黄土饰物摆放到了我的中堂,像神灵一样供奉着。看到它,我就会记住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土里长大的,离不开土。
这把老黄土就是我的根,里面有我的思念,有我父母的魂灵。
(选自2011年第12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思考点睛:品读本文,亲情、旧事让我们读到的是亲切,是温暖,是难舍,甚至是感伤和泪水。这是一篇以“亲情”为灵魂的“亲情散文”。那对亲人的眷顾,和对于黄土地深切的爱恋,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作者用最朴素的表达方式,最真挚的情感,用一个个存在于生活中的鲜活故事为例,将真情实感最大限度地细化和还原,让每一份真情都从故事的缝隙中溢流出来,把对父母、对亲人、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怀念用故事的生动衬托出来,让读者沿着“亲情”这根主线条慢慢地去感受、去感动、去陶醉。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感情。
浸泡在亲情与“爱”之中的我们是否可以从此得到一些启发,我们的作文是否也要关注生活中的朴实无华的琐事、小事,去体悟自己身边的感动?在“亲情互动”之中,感恩给予我们的生命和灵魂的父母,感恩陪伴我们一路走过的亲人,也要感恩养育我们成长的土地。用我们的笔去书写我们的真情实感。
(作者:陈磊,江苏省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