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缑姓作为中国姓氏中的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缑姓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缑姓并不多见,因此上,有必要对缑姓的来源做一介绍,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姓氏。
关键词:缑姓;来源;周朝;鲜卑
缑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的一个,并不常见,在宋版《百家姓》里面排名第477位。缑姓在我国的分布不广,人口稀少,只在一些省份有少量分布,如陕西,河南,甘肃,宁夏,四川,山东,山西等省。一个姓氏分布的情况往往与其起源有关,因此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缑姓的源流。
一、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卿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周卿士食采于缑,子孙改姓为缑。"[1],西周时期,有周公的次八子因功受封于缑邑(今河南偃师),称缑侯。
"缑",是河南洛阳地区偃师县南部的一座山谷,在洛河与谷水(渑水)的交汇处,又叫做"覆釜堆"或"抚父堆",是通往登封县的必经之地。由于缑侯实际上就是周王室的卿大夫,又是滑国的君主,为伯爵,因此也称滑伯。这在唐朝学者里泰所编的《括地志》中有记载:"缑氏,滑伯国也。韦昭云,姬姓小国也。"[2]在历史文献《重修滑县志》中也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3]
滑国国都原在滑地(今河南睢县),在东周初期,由于周王室迁至成周,因此滑国后来也迁到费地(今河南偃师缑氏镇),故又称滑国为"费滑"、"缑氏",邻邦有卫国和郑国。缑(侯)姓氏族,因为其独特的原因,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却以建制单位保留至今,成为该地区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姓苑》则云:"(缑)系出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子宗敬之后。"[4]据上所述,滑为西周王室所封的姬姓国,在同一地方又出现一个缑国似不可信。宋人郑樵所言倒耐人寻味,他说"食采于缑,子孙改姓为缑",[5]明言滑城一带原本是缑氏族属地。当代姓氏学者袁义达所编《中国姓氏大辞典》,在占有大量资料的情况下,这样分析缑氏族的由来:"缑氏即侯氏(缑、侯同音,可通假),传黄帝史官仓颉,原姓侯冈。其后裔侯氏一支自今陕西洋县北,春秋时东移至侯氏,今河南省偃师东南缑氏镇。禹,姒姓,建立夏朝后,其后裔封于侯国故地。侯国是夏商时的小国。"[6]袁先生清楚地回答了滑、费二姓之前确有一个侯(缑)姓在此地存在,它出现在五帝时期,存在时间在夏商期间。
在春秋时期的周灵王姬泄心执***时期(公元前571~前545年),缑氏家族有女成为周灵王的王妃,由于她诞生在缑邑,因此其地后来被人们称作"缑氏镇",传说后来周灵王的儿子太子晋(姬晋、王乔)遇到神仙浮丘公,接引上嵩山修炼成仙后,驾鹤到今缑氏山,之后告别家人"控鹤升仙",云游至浙东,成为主管吴越水旱的天台山主神"桐柏真人",因此缑氏山大大有名。
周景王姬贵二十四年(晋顷公姬弃疾六年,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逝世,儿子姬猛即位,是为周悼王。周景王的另一个儿子王子朝(姬朝)不服,纠合了一批周王室中已经丧失了官职爵位的旧贵族、百工们起兵造反,妄***争夺王位,当时缑氏家族也参与了王子朝一族的叛乱。一时之间,周王室大乱,周悼王逃到晋国求援。
当时的晋顷公立即派司典大夫籍谈率大***帮助周王室平定叛乱,晋***在缑邑南部驻兵,并与王子朝兵戎相见。王子朝自然不敌强大的晋***,兵败后就带着周王室的一些旧宗族逃到了楚国。晋顷公在平乱之后,乘机扶持自己喜欢的周景王另一个儿子姬丐于公元前519年继周王位,是为周敬王。
此次事乱之后,被封在缑邑的缑侯(滑伯)一族理所当然地失去了封邑,其后裔子孙虽然迁居于楚国,但大多采用原来封邑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称缑氏,以念先荣,后也有简笔为侯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至战国时期的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魏文侯魏斯四十四年,韩景侯韩虔七年,赵烈侯赵籍七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景侯从晋国那里继承了对滑地的管辖权。据史籍《读史方域纪要》记载:"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韩、赵即其所封,分国为二,河南、缑氏、谷城三邑属韩。"[7]自此,"缑氏城"又取替了"滑城"之称,"缑氏"之名开始频繁地见诸于史册。例如在典籍《战国策》中记载:"秦惠文王五十年(嬴驷,公元前333年)张仪请秦伐韩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8]在史籍《史记》中也记载:"秦昭襄王四十六年(赢稷,公元前261年)亲攻韩缑氏、蔺,拔之。"[9]显然,古"滑城"之名已经被作为历史遗迹尘封了起来,不再以行***辖置的城邑名称出现,而其另外的古称"缑氏城"、"缑氏镇"则在后世的历朝历代多为偃师县治,千百年来留名至今。
二、源于职业,出自秦汉时期***工蒯缑,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亦称缑工,是秦、汉朝时期的专职***工工匠,是制作剑、刀的工序之一,即装饰剑、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时期以一种蒯草来缠绕剑把,以适手。以蒯草缠好之剑把,即称"缑",全称"蒯缑"。《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答曰:'冯先生甚贫,犹有一剑耳,又蒯缑。'"司马贞《索隐》:'蒯,草名,……缑,谓把剑之物。谓其封无物可袭,但以蒯绳缠之,故云蒯缑也。"[10]后遂以"缑蒯"表示怀才而受冷遇。后来多改以丝绦来缠绕剑、刀之握手,仍称其为"蒯缑",属于精细工种,多为世袭。
在蒯缑、缑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蒯缑氏、缑工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缑氏、蒯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三、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昆邪王外甥缑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缑王,在史籍《汉书》中记载为:"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11]
缑王也就是匈奴昆邪王的外甥,姓名失考,"缑王"是他的爵号。在大将***卫青击败匈奴主力后,河西的匈奴休屠王、昆邪王及部属四万余人计划一起降汉,在休屠王反悔之时,缑王协助昆邪王斩杀了休屠王,随舅舅一起归降西汉王朝。之后,缑王追随著名的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入胡地,在卫律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归汉。
汉武帝刘彻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再次组织了大***,准备出兵攻打匈奴,而新即位的匈奴侯单于在整个匈奴大败之后"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12],赶紧派使者来求和,还把以前被扣押的汉朝使者路充国等人都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停止进***,派平陵侯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当平陵侯苏武率使团赴匈奴后,随行副使常惠、张胜等人不与苏武商议,就通过缑王与卫律王的部下、长水人(今陕西关中)虞常等一起私下商议,策划绑架侯单于的母亲阏氏,以为人质来控制匈奴。之后,缑王、虞常等人乘匈奴侯单于外出打猎时准备要起事,不料安排的七十余人中有一人夜晚叛逃,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侯单于的子弟们,侯单于的子弟们迅速组织卫兵抢先与缑王、虞常等人交战,结果缑王等人在仓促中都被侯单于的卫兵击杀,虞常也被活捉。
此事一出,不但牵累到使臣苏武,还破坏了汉武帝的"和匈以使民养息"之国策,致使"苏武牧羊"北海(今贝加尔湖)十九年。
当时,缑王归降西汉王朝时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都内迁中原咸阳外城,即今陕西省的咸阳市长武县一带,后有以先祖爵号为汉姓者,称缑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四、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渴侯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黄河两岸的中原,原本是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规模地迁入今河南境内,施行与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权是北魏。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北魏***权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接着,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又改胡姓为汉姓,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
在这个过程中,有渴侯氏因其氏族名称中的"候"与"缑"字古音相似,且汉译字形相似。胡姓原音"渴侯"连读后与"缑"音极近,"渴"(上古溪/月,中古溪/曷,入声)、"侯"(上古匣/侯,中古匣/侯,平声)、"缑"(上古见/侯,中古见/侯,平声),疑"缑"字上取"渴"之声,下取"侯"之韵,连读拼合而成。故改之,并"缑"作为简化用字,因此便将渴候氏复姓改为汉字单姓缑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渴侯缑:《魏书官氏志》记"西方渴侯氏后改为缑氏。"[13]碑刻记载如缑文囗(《西门豹祠堂碑》)。又有唐(《缑纲(显庆)墓志》。
源于塞族。出自唐朝时期大将***尉迟恭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今甘肃、陕西地区的一部分缑氏族人,出自尉迟氏家族,源于唐朝时期安西四镇之一的西域于阗国。古于阗国的主要居民属于塞族。
北魏年间,于阗国曾先后遭受到辽东鲜卑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浑部、多民族的柔然部落联盟等的攻袭,国势渐衰。当时迁居长安地区的于阗尉迟部族中的平东将***尉迟说,率族人归入北魏拓拔部,因此后史又称其为鲜卑族。
实际上,直至唐朝时期,西域仍有于阗国,还有叫尉迟、尉迟胜、尉迟曜等的历代国王,尉迟胜还让位给弟弟尉迟曜,自己则亲自率五千***参与了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一系列战斗。
该支缑氏族人原姓敬氏,是唐朝初期著名的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七的泾州道行***大总管、大司徒、并州都督、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恭(字敬德)的后代。因受佞臣陷害,尉迟恭之子卫尉卿尉迟保琳的族人中有拆先祖之字为敬氏、德氏者,分别迁逃于甘肃、陕西等地隐居藏匿,后来其中的敬氏族人又分"敬"字改为苟氏、文氏,但因"苟"字与"狗"字谐音不雅,遂再改姓氏为"缑"氏,世代相传至今。
综上所述,缑姓的来源四个,首先是出自姬姓,其次是来源与职业,再一个就是来源于汉化的少数民族姓氏,最后一个就是来源于改姓。现在的缑姓主要以姬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的居多。
参考文献:
[1][5][南宋]郑樵.氏族略,氏族序[A].通志[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影印):439.
[2]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0.
[3]河南省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重修滑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7.
[4][五代南朝宋]何承天所撰《姓苑》
[6]袁义达.中国姓氏大辞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10.
[7][清]顾祖禹撰《读史方域纪要》
[8][西汉]刘向编纂《战国策》
[9][10][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12][东汉]班固.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3][北齐]魏收.魏书・官氏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缑大伟(1984-),男,陕西富平人,延安大学历史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