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7月10日,英语国家发行量最大的百年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被迫停刊,长达168年的历史自此画上句号。《世界新闻报》停刊,不是因为经营不善,也不是因为网络挤压,而是因为坠入“窃听丑闻”泥潭。《世界新闻报》疯狂的窃听行径,不仅公然违反报业的自律守则,而且明显违反法律和侵犯人权。它为了追求刺激性新闻而突破法律和道德约束,最终走上穷途末路。这起“窃听门”事件,同样使我国的都市类媒体陷入反思:新闻媒体如何把持道德和法律底线?受众巨大的都市类媒体如何构建自身公信力?本文认为,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媒体正在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清媒体的特有属性,坚守我们应承担的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我国都市类媒体在发展进程中应该自觉摒弃、抵制低俗之风,切实维护媒体公信力,弘扬真善美,以真情实感吸引广大读者。
[关键词]《世界新闻报》 “窃听门” 都市类媒体 启示
2011年7月4日,英国《卫报》头版头条曝料,老牌报纸《世界新闻报》在2002年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扰乱警方破案。消息一出,举世哗然。7月10日,《世界新闻报》出版了最后一期便宣告关门,长达168年的历史自此画上句号。随后,默多克旗下的英国小报,包括著名的《太阳报》等,好似多米诺骨牌,纷纷陷入泥淖之中难以自拔。
《世界新闻报》是英国很有名的一家小报。不过,你千万不要被报名迷惑,它其实并不是一家刊登国际新闻的报纸,而是一家专门刊载八卦新闻以及社会新闻的小报。凡是对英国新闻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张报纸,如果你到过伦敦,你肯定会在报摊上看到这份发行量巨大的报纸。
《世界新闻报》的大名鼎鼎,很大程度上缘于其独家新闻,它的“独家爆料”非常多,曾经涉及大量名流巨贾,也因此深得一些中下层民众喜爱。被默多克收购之后,它在“膻色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窃听门”事件爆发,更多龌龊隐情浮出水面,英国国内“人人自危”。
据美国《大西洋月刊》分析,以前英国人以娱乐的心态阅读《世界新闻报》上的各种名人爆料,因此更容易原谅该报此前的“名人窃听门”,而米莉事件改变了事情的性质,报纸的窃听行为极大地伤害了这个悲剧平民家庭:基本人性的泯灭,道德底线的突破,在英国引发了声讨风暴。英国人突然意识到,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世界新闻报》的攻击目标,所有的人都开始担心自己的隐私安全,一下子英伦三岛人心惶惶。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7月14日发表社论说,为何向来捍卫“新闻自由”的英美***界人士,这次竟会做出如此强烈反应?原因在于,默多克拥有的英国大小报纸,为抢夺独家新闻,采取各种非法手段获取信息。这已经冲破了人类社会公认的道德底线,侵犯了西方人最为重视的所谓隐私权。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吕岩松指出,随着窃听丑闻调查结果的逐渐公开,它成了一个相当典型的案例。透过它,我们看到西方传媒、西方社会所面临的滥用自由困境,伦理道德困境,社会文化庸俗化、低俗化困境,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困境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认为,窃听丑闻彻底粉碎了西式新闻自由观念。挥霍新闻自由,滥用新闻自由,才是对新闻自由的最大侮辱。而对新闻自由的最大尊重,则应是突出和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分析《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笔者以为,它对我国都市类媒体的发展至少有以下启示:
一、努力提升报格,摒弃低俗“卖点”
为了追逐利益,有些西方新闻媒体有意无意地忽略媒体之于商业的***性,放弃了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大肆炒作名人八卦等“膻色腥”新闻,《世界新闻报》就是典型一例。该报自1843年创办以来,即以“星、腥、性”著称,热衷于报道***治丑闻、医药奇迹、奇闻轶事、名人独家,以此满足部分市民的“偷窥癖”。1969年,默多克接手《世界新闻报》,更是在“黄色新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利用富有刺激性的内容吸引眼球,使读者市场最大化,从而使媒体利润最大化。
我国的许多都市类媒体,正处在事业向企业改革的转型期,生存压力较大。虽然不像西方商业媒体那样,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但通过提高阅读率来提高广告的高回报率,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当下,一些都市类媒体的娱乐绯闻、八卦轶事、花边新闻、违法广告大行其道,在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版面,琐屑、低俗、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与责任媒体的责任情怀相去甚远。“窃听丑闻”为我们的都市类媒体发展敲响了警钟。在市场化发展中如何避免“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片面追求利润”而迷失办报方向、丧失新闻理想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二、遵守法律法规,切忌重蹈覆辙
西方新闻媒体素有“无冕之王”、“第四权力”之称,标榜所谓“新闻自由”。以《世界新闻报》为例,西方媒体在意识深处已将所谓的新闻自由凌驾于法律之上。该报的窃听风波涉及王室成员、国会议员、影星球星,甚至普通百姓。为了获取独家新闻、占有市场而频频触犯道德底线、法律,成了默多克以及他属下的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自由”的独特理解。抛开现象看本质,这实际上折射的是《世界新闻报》新闻观念的堕落。
新闻自由包括采访自由和报道自由。然而,新闻自由并非建立在践踏他人的自由之上,并不代表着可以肆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信息时代,面对电视、网络等诸多媒体竞争,报纸的生存更为艰难。为追求独家新闻,《世界新闻报》公然走上了“窃听”之路,甚至用金钱或版面与警察、保安、侦探、“身边人”做交易,以获取“有价值”的独家线索。《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说明,对所谓独家新闻不择手段的追求,一旦触犯法律底线,注定为法治社会和伦理标准所不容。对照这起事件,我们应更加认识到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传播力的重要性。公信力是基石,不仅来自准确、权威的事实报道,也来自对法律的遵从和对道德的恪守。在合法地获取新闻方面,必须对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加强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才能确保我们的新闻事业的健康良好发展。这一点,对于受众广大的都市类媒体,警示意义尤其深刻。
三、采取独特视角,提升新闻品质
《世界新闻报》为了扩大发行量,为了最大的商业效益,不惜采取窃听方式获取新闻线索、挖掘新闻猛料。譬如,在王室新闻方面, 2001年采访英国索菲王妃、公开澄清爱德华王子不是同性恋;2007年4月爆料威廉王子和凯特分手消息。体育新闻方面,最早报道菲尔普斯吸食大麻的猛料,曝光另一位美国体育大鳄老虎伍兹的性丑闻等,都是使其“风光一时”的独家新闻。然而,《世界新闻报》沉溺于追逐猛料独家,走火入魔,最终导致停刊的丑闻。
时下,新闻媒体竞争激烈,媒体很难保证独家新闻归己所有。都市类媒体在日常新闻业务中,若抢不到独家新闻,在与其他媒体共享同一新闻线索的条件下,应该怎样应对?
笔者以为,如今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仅仅具有“小报式”的传统社会新闻报道视角已无法满足受众需求,而选择在原有基础上对新闻进行改造、提升和深化,无疑是一种颇具思想理念的探索。
首先,进行视角组合,采取全景叙事,体现新闻的视觉广度。其次,准确拿捏情与理的尺度,对事件进行全知解读,提升新闻品质。再次,对新闻事件全程追踪,体现报道的时空感,体现新闻报道的深度 。
总之,分析《世界新闻报》停刊一事,我们的都市类媒体应该牢牢记住其深刻教训。倒是该报最后一期所言:“我们赞赏高标准,我们要求高标准”,虽有一点自欺欺人的味道,但其虚伪性的背后也不乏警示意义。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传播格局下,人们呼唤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的有序传播。新闻媒体的话语权是公众授予的,是一种公共权利的赋予和让渡,新闻媒体与从业人员绝不能辜负这种期望和重托。
参考文献:
[1]杨秀国:《英国窃听事件敲响警钟 我们不仅是看客》,中国新闻网,2011年7月19日
[2] 张首映 :《新闻自由泛滥之祸及其反思》,《 光明日报 》,2011年7月18日13 版
[3]董天策 :《电话窃听丑闻的根由与恶果》,《 光明日报 》,2011年7月18日13 版
[4]黄小希:《中国记协座谈“窃听丑闻” 揭露西方新闻观的虚伪本质》,《人民日报》,2011年8月2日4版
(楚天金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