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美文篇1
今天早上,语文老师了单元考试成绩的消息。我得了91分,内心感到无比自豪,终于第一次超越了90分,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但当我得知杨晨雨同学得了98分时,我万分惊讶。她的作文竟然没有扣分,基础题也只扣了两分。哇噻,她太厉害了!不过这并不奇怪。她平时学习是那样勤奋、专注,当然会夺取桂冠,创造奇迹。我想只要我以后发愤学习,讲究学习方法,一定能赶上她的。
挑战自我乐趣无穷,我相信我是最棒的,我也一定能超越她,超越“98”分。
短篇美文篇2
山坡上,小草绿了;田野里,麦苗青了。一切植物显得活力四射。
路边的野花姐妹们,好像在进行一场比美的大赛呢!她们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绚丽的色彩,妩媚的姿态。河岸边的柳树绿了,柳姑娘细心地梳理着修长而美丽的长发,风伯伯也被她的秀发所吸引,欣然为柳姑娘伴舞。
小河清澈见底,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游来游去。瞧,雪白的鸭子扑扑通通下河了,在水中追逐嬉戏,在水中撅着屁股,扎着猛子捉鱼,偶尔“嘎嘎”地唱着歌。
短篇美文篇3
这是一篇迟写的文章。
已丑牛年正月里的一天,去莲湖巷访陈长吟先生,获赠2009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美文》,一看封面就觉得面目一新,只见封面上几行栏目黑体字:长篇散文,中篇散文,短篇散文。自古至今只知道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分,还未听说过长中短篇散文之分。一本不到百页的散文杂志如何刊登长篇散文或中篇散文呢?
我怀着好奇心打开目录,只见长篇散文栏目下,连载的是熊召***《明朝帝王史》中的《看尽西风木槿花》,阎纲《我是文坛三零后》中的《文风的回忆》、吉米・卡特《我们濒危的价值观》中的《我传统的基督教信仰》等六位作家的长篇散文,就像电视连续剧,每月每期连载一部分,让人们充满了期待,也有利于读者饱读散文大餐,当然也有利于杂志的长期订阅和销售。
中篇散文栏内完整地刊载了崔济哲的《千万别提童年事――醉人》,第广龙的《我在2009年1月》、华夏的《无照上路》。每月1日出版的《美文》第一期就刊出第广龙的《我在2009年1月》,可以说第一时间反映了作者及其所在的城市和所处的社会的当下生活,就像早春二月的花草那么鲜嫩,充满了最新的时代气息,达到了主编贾平凹所说的“要让人们从中不断地呼吸到新鲜空气”。
那么,笔者即读者还心存纳闷或顾虑:为何将散文像小说那样划分呢?如此变法有何考虑?会不会像前几年所谓的学者散文、文化散文那样人为的划分后作茧自缚,反而不利于散文的整体发展繁荣?
第一期《美文》首篇题为《十七年后――给〈美文〉编辑们的一封信》中,贾平凹在深思熟虑后写道:我们为什么把栏目定为长篇散文、中篇散文、短篇散文,是散文写作出现了新的状态,散文许多旧观念被突破后,文体上发生了改变。这十多年来,散文在***着,也在混乱着。“大散文”概念提出后,经过一段争论,基本上是大散文、文化散文、抒情散文几个类型的共存流行,但这种局面以及这种局面后新产生的一些理论又都多少有局限和约束,不如全放开来,让其更充分地发展。
他将散文和小说比较着说:小说是怎么写都可以的,散文为什么不能呢,小说是闯关东走西口的男人,散文就只能是留守在家要养要呵护的老人和孩子?为什么说散文是匕首,它可以是大刀么。为什么一定说散文是花草,即便是带刺的仙人掌,仙人掌也是花草,它可以是树木么。自己把自己软禁了,自己把自己作了小说的下脚料啊!放长了,让散文作家放开去写,写什么都行,怎么写都行,只要你写得好。
其实早在前几年,贾平凹及其《美文》编辑同仁们就秉持大散文的理念,选发了一系列长中篇散文,比如贾平凹的《江南日记》、王云奎的《一个财***局长的工作手记》、笔者的《渭河大水灾》等,只是没有标出长篇散文、中篇散文字样而已。
笔者以为,当年《美文》在全国乃至全球第一个打出大散文的旗子无疑是一次创新乃至***,而这次公开将散文分为长篇散文、中篇散文、短篇散文,堪称又一次变法,或者说是深化散文改革,甚至是文学意识、思维和理念的一次***。文学创作,就是要敢想、敢闯、敢干,祖宗之法可变,传统束缚需解,只要变得有利于文学发展繁荣就行。《美文》领时代风气之先,开文学改革先河,不断创新,不断变法,使人们看到中国散文乃至文学随着中华民族在进行着伟大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