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伙伴关系篇1
摘要:通过分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与形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条件,提出了维护与改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些具体措施,希望能为我国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提供参考经验。
关键词: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信任;激励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领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2)源于价值链的虚拟企业的出现;(3)以顾客为中心的顾客导向型管理理念的出现;(4)产品开发周期不断缩短;(5)以企业再造为先导的新潮管理模式不断涌现;(6)以面向21世纪的敏捷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模式。
现在的企业面对着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使传统的生产模式对市场剧变的响应越来越迟缓与被动。为了摆脱困境,大部分企业正逐渐由生产经营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即以生产为核心的“推动式”经营转变为以需求为核心的“拉动式”经营,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更注重全面的经营管理,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更要从供应商的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分销及客户服务这一“网链”出发,进行全面优化。其中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经营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即:原来处于供应链中的各个分散的企业逐渐意识到需要与其它企业建立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实行优势互补,发挥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变化。所以需要跨企业的集成管理模式,使供应链中的企业能够统一协调起来,供应链管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就是为及时准确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对供应链的工作流、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从而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上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协调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促进供应链整体效率优化的必然途径。
一、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指在供应链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之间建立的信任、合作、双赢或共赢的一种协同关系,以保证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或利益。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已不再局限于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而是整个供应链上的合作商,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节点企业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合作伙伴关系的实质就是打造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将本企业非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进行外包,而外包的业务刚好由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来完成。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于供应链中为了达成特定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间,合作的原因通常是为了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降低企业的库存水平、增强信息共享、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显著改善与提高。
从实质上看,供应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具有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双重含义,供应和需求是相对而言、相伴而生的,所以说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供求静止关系,而是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的并存关系。供应链竞合是一个典型的合作博弈过程。在实行“合作博弈”时,由于减少了因对抗性而产生的资源浪费,企业间可以产生联合的最大化垄断利润,使社会财富增加。同时,竞合企业之间可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稳定的质量及价格,减少库存、检验、交易成本的发生。而在合作伙伴内部,分工与协作有利于各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可以形成更为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发挥规模效益,以使产品整体成本降低。
二、形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条件
企业关系趋于联盟化,主要是因为稳定的合作可以节约大量交易费用。在供应链中企业之间要频繁发生业务联系,在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之前,这种联系是建立在企业实力基础上的对手谈判关系;而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使供应链各相关企业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业务上,从而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实力。但是要想真正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也并非易事,双方至少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双方必须都有强烈的合作愿望
供需双方各自都要生存和发展,均需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这就形成了相应的需求。对供方而言,其需求就是产品的出路;对需方而言,就是通过协作配套的途径得到符合自己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以达到专业化生产的目的。只有在互有需求的基础上,双方才有合作的可能,关键还要看双方的合作愿望。需求和愿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了现在的稳定和将来的发展,供需双方都应认识到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必要,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愿意在深层次上进行长期密切合作,不是“一锤子”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谋求长期合作、共同发展、能取得“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双方必须秉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观念
利益和风险是矛盾对立统一体。要获得较高的利益,必定得承担相应的风险。对于共享利益,双方容易做到,对于共担风险,则存在较大的难度,因为一个大风险可能会导致企业一蹶不振、难以恢复。可风险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总是困扰着供需双方,特别是新品开发的风险,供应方总希望有一个较明朗的市场再去投入,而需求方则希望在其开发新品时供应商能同步跟上,这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变数无法预料、开发新品存在较大风险的情况下,需要双方权衡利弊、共担风险。如汽车价格的风险,整车价格一再下降,其盈利空间的压缩很大一块须由零部件厂承担,不仅如此,零部件厂家还得承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方面的压力,致使许多汽车零部件到了弃之不忍、留之无利的境地,可从各自生存及共同的利益出发,为保住市场,即使微利或暂时无利也得去做。这就是一个价格风险的问题;产品质量的风险,体现在一些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的质量,若生产企业不能很好控制,将严重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由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信誉损失,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因此作为合作伙伴的双方都必须牢固树立“风险共担”观念,正确处理好远利与近利、大利与小利、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维护与改善
供应链企业的合作是通过市场需求驱动的一种以竞争来促进合作,以合作来提升竞争力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其内在动力是共同的利益,外在动力是市场需求,目标是找到一种实现“双赢”的途径。那么维护与改善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一)健全信任机制,巩固合作基础
相互信任是维护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信任是供应链合作伙伴在理性分析基础上对合作方的肯定、认同和信赖,也是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成功的基础和关键。贡献不会凭空产生,在以交易或销售为基础的环境下,要想改变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能的。贡献需要一个培养合作伙伴关系健康发展的环境,这种环境就是合作伙伴彼此间的高度信任,甚至可以超越对自己企业内部员工的信赖。而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能够使双方利用他们互补的优势和技能减少交易成本,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没有企业间的起码信任,任何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共享等都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当然相互信任要建立起相应的保障机制。例如建立惩罚机制,对待那些为个体利益违背共同协议的成员必须使其承担的违约责任超过违约获得的利益,以此打消合作各方背叛协议的动机。并且,定期评选出最佳供应链合作伙伴和最没信用合作者,让整个行业知道谁正在努力成为一个供应链合作伙伴,而谁又是可鄙的害群之马。合作伙伴之间还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互相购买彼此的股份进行股权交换,这样其他企业的利益也成了自己的利益,以利益的相互交叉来保证合作的可靠性。
(二)健全信息沟通渠道,消除合作障碍
信息不对称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障碍。而只有彼此了解和协商,才能实现合作和信任。不单是信息的不完全,信息的不透明也使企业间合作水平受到制约,使供应链发挥不出整体高效优势。另外,供应链成员要参与供应链管理和行使监督,也要求所有的合作企业之间保持最大限度的信息透明度。各方要进行经常性的交流,从而消除习惯性防卫的行为,建立诚实互信的关系。世界上的许多成功公司都是很注意和合作伙伴的双向交流的。这种双向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如举行正式或非正式的定期会晤、信息系统互连、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共同培训等。合作伙伴要及时了解对方对当前合作状况所持的态度,开诚布公的反映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告诉对方本企业开展什么业务,生产什么产品,实力如何,希望同对方在哪些方面合作,希望达到什么目标,从而建立开放式的合作体系,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提升。供应链上要实现信息共享,需要共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来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效率,减少各成员之间的交易成本和价值损失,达到整体最优各方受益。它的作用主要包括对供应链内部资源的统计和控制;提供市场信息;优化形成整体行为,如减少库存、缩短提前期等;与不同供应链间信息的有限共享等等。
(三)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合作积极性
一般情况下,在订立供应链合作协议时,各方会同意按照一个容易理解的公式分享实现目标后所节约的费用。但是供应链企业协作创造的利润的分配往往倾向于供应链核心企业。因此,核心企业在获得大部分利润时,应该采取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协作企业能够通过其他渠道得到激励而愿意继续合作下去,并防止个别协作企业的“偷懒”。所以,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估和激励系统,设计和采用能反映供应链上所有供应商、制造商及用户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采用实时分析评价和激励方法,定期评价合作伙伴关系,将评价结果相互沟通,共同找出原因,同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励合作伙伴协同行动,确保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畅通无阻,高效运行,进而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完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让协作企业共同分享成功,可以采用价格激励、商誉激励、淘汰激励等激励模式。
总之,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只有着眼于长期的共同发展,建立以合作和信任为基础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一定的机制来维护这种关系,才有可能使供应链整体以最低的成本向顾客传递最优的价值,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增值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萍.我国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8).
2、周立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6).
3、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4、朱向阳.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风险及对策[J].财贸研究,2006(3).
5、邓君君.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博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
(作者单位: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
合作伙伴关系篇2
前不久,在“2013 IBM CIO领导力高峰论坛”活动中,IBM对外了《为什么合作伙伴至关重要》白皮书,这是一项由全球1351位外包决策者参与的调研项目。
日前,围绕这一调研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比如今天的客户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这导致其引入外部合作伙伴的战略出现了怎样的变化?面对客户的这些改变,IBM做出了怎样的业务策略调整?为什么?尤其是收购SoftLayer后,IBM将如何通过公有云模式与企业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等等,《软件和信息服务》杂志总编辑王晓民独家与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GTS)总经理罗睿怡女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王晓民:《为什么合作伙伴至关重要》这份白皮书想告诉业界什么?
罗睿怡:其一、这项研究成果证实了客户的服务外包动机已经发生重大改变,满足更复杂的需求是企业外包业务和IT服务的更大动机所在。只有7%的受调查决策制定者认为“成本节省和效率”是他们外包IT基础架构、应用和业务流程的唯一原因。而39%的受访者认为选择外包战略的动机是为了在至少一个业务或IT服务领域实施创新。
其二、采用不同合作伙伴战略的企业客户,其成长性和业绩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人员完成了这样的对比,一类是以实现业务创新作为出发点并积极进行广泛外部合作的企业,另一类是单纯以提高效率为出发点并仅进行简单外部合作的企业,对比后发现,前者业务增长速度高出后者4~5倍,毛利润增长速度高出5倍以上,净收入增长速度高出3倍以上。前一类企业普遍在敏捷性和市场响应能力方面建立了突出的竞争优势。
其三、调查发现那些取得成功的企业合作伙伴战略有几个明显的特征:1.对合作伙伴提供服务的衡量指标紧扣业务成果;2.明确的外包服务内容要求,依靠外部合作伙伴来提供企业急需的知识和经验;3.通过整合管理,实现与紧密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高效良性协作。
王晓民:客户为什么在合作伙伴战略上会出现这些调整和改变呢?
罗睿怡:原因在于企业高管们已经意识到,社交商务(Social)、移动互联网(Mobile)、大数据(Analytics)、云计算(Cloud)等新兴技术(IBM称之为“***AC”)的出现,改变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方式,将虚拟和实体融合起来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必须通过技术不断改变和提升客户体验,以形成企业真正的市场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在内部需要寻求新的协作模式,高管们需要重新定义各部门职责,实现各部门之间的高度协同。而在外部,则需要引入更强有力的专业服务合作伙伴,与其业务发展进行深度结合,帮助其实现业务创新和业绩成长目标。
王晓民:在中国上任一年半的时间里,你是否统计过一共拜访过多少家中国客户?如果将最好的中国客户与欧美最好的客户进行比较,有何异同?
罗睿怡:在这一年半时间里,我拜访的中国客户数量有50~100家。来中国之前,我在美国和欧洲都有过丰富的工作经历,专注于研究如何满足企业客户的业务和IT外包需求。
在美国,银行等一些大客户都专注于如何提高流程的效率或者业务创新等,欧洲的企业也是同样的。这些企业高管们更注重考虑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些前沿性问题,比如说客户需求的转变、行业的转型等等。
在中国,我也看到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企业正在逐步摆脱数据管理、IT系统运行维护等日常IT工作,而更多地将关注重心放在如何从战略层面去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中国客户在这方面的成长很快。
王晓民:针对客户企业的这些变化,IBM选择如何应对?
罗睿怡:我们要做出变革,要提高对客户的市场响应能力,通过内部资源整合,提升我们的专业服务能力,满足客户越来越多的发展需求。
现在我们更加注重跨部门的交流合作,很多业务发展都采用跨部门的方式。比如说,我所负责的GTS部门要做云计算业务,我需要跟钱总(钱大群 IBM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一起来探讨中国整体云计算的战略安排,同时需要结合IBM内部多方面的丰富资源,共同完成公司制定的云计算业务发展目标。
王晓民:提起云计算,IBM如何看待这一市场的最新发展状况?
罗睿怡:我们刚刚了《发现云中的秘密》2013全球企业云计算调研白皮书,这是一项针对全球800多位云计算决策者和客户的调研。该调研结果显示,云计算对于业务领导的战略重要性将从34%增长到72%,甚至高于IT部门的58%。大规模部署云计算的企业是谨慎应用云计算企业收入的两倍,毛利收入高近2.5倍。可以看到,全球范围的领导型企业正在积极拥抱云计算。
对我们IBM而言,在我们设计的2015公司发展路线***中,云计算是我们的四大核心推动引擎之一,我们要完成在2015年云计算业务收入达到70亿美元的既定目标。我们刚刚以20亿美元收购了公有云服务提供商SoftLayer,在中国市场,我们的公有云服务也会实现落地。
但要指出的是,作为移动技术、分析技术及社交商务的应用中心和计算平台,云计算比很多客户想象的要更加复杂。
王晓民:IBM如把公有云服务引入中国市场,和其他厂商服务有何区别?
罗睿怡:不同点在于,我们考虑的是一种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中国公有云市场“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很多跨国公司参与,但提供的都是某一细分领域的服务。
而IBM要提供的是一种全功能的、企业级的云服务,这是我们想要实现的。我们已经具备这样专业的企业级云服务的竞争优势,现在要增加的只是一个本地语言的、提供公有云服务的门户,我们通过与本地伙伴合作来实现这一点。
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下一步将会在香港建立SoftLayer的数据中心,在大陆地区我们也有建设SoftLayer数据中心的计划,这些数据中心将为我们大中华区内的各类客户提供真正的公有云服务。
王晓民:经过一年多的接触,如何评价你所带领的GTS团队?如果满分是100分,你会打多少分?
罗睿怡:GTS部门今年的目标非常聚焦,主要专注于提升业务收入和利润。做到目前为止,我给这个团队打50~60分,对团队今年的表现,我不是特别满意。但2013年,对于我们IBM整体而言,都是比较艰难的一年,我希望、也相信2014年GTS部门能像2012年时一样,继续有80~90分的表现。
王晓民:现在你最关注什么?
罗睿怡:今年,我们正在努力开发一些新的服务产品,寻找新的业务机会。在服务行业,人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向客户推销的也是我们的人才,所以我非常关注如何留住人才。特别是现在我们面临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改变,需要持续提升我们员工的应对能力,并学习新技能。
我们需要去向员工展示我们未来的发展蓝***,克服暂时的困难,留住我们所需要的人才。这对我们的发展非常关键。
合作伙伴关系篇3
摘要:近年来,PPP已成为基础实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大力推广的改革热潮。PPP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试***克服***府与私人部门的各自局限,努力实现公共利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平衡,并在减轻***府财***负担、推进城镇化进程、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等层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要深刻理解PPP的内涵,既要追溯其理论基础,也要认识到现时的社会需求,关键在于对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考察。
关键词: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新公共管理 财***负担 战略支撑 ***府转型
中***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是指***府与社会资本方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公共需求,其范围一般被规定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PPP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公共项目融资、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的新模式,并不断扩大着影响。
1.概念内涵
PPP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段时期,但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与水平不一,目前对其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规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培训研究院以及欧盟委员会等机构均给出了自己对PPP的定义,并且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视角下有着不同的解读。此外,PPP还存在BOT、BOO、DBFO、O&M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通过分析相关理论与模型,我们仍可以从公私合作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为目标、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等因素上把握PPP模式的主要特征,并且认识到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作为PPP理论前提的核心地位[1]。E・S・萨瓦斯就将PPP界定为“***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多样化的安排,其结果是部分或传统上由***府承担的公共活动由私人部门来承担”[2],并做了制度安排、应用范围、角色转变三个层面的含义解读。
不少人称PPP为***,就是因为看到了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过程中,不再是公共部门的一元主导,而改变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二元合作。
公共部门的放权与私人部门的准入,其目的是为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满足公共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克服公私部门各自的局限性。
2.理论基础
2.1先天缺陷―市场失灵与***府失败
随着公共需求在数量与质量上的不断增长,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面临着愈来愈大的压力,而面对此问题,无论是***府还是社会资本方均存在先天缺陷。 一方面由于存在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市场的资源配置会出现无效率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物品的非争性、非排他性特性以及私人部门本身的逐利性,使其没有生产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有效激励,这便是市场失灵。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矛盾理论则强调,公共部门及其人员在进行决策时,在主观上并不必然具有“利他性”,而是同样遵循经济人假设的“利己性”;在客观上又会受到“有限理性”的影响,进而在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的过程中造成效率低下与资源浪费,这即是***府失败。
在理论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均不能***实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最优配置,并且由于实际供给方原先只存在于公共部门中,所以开始出现通过引入私人部门进行公私合作的新路径。
2.2后天整合―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
尽管PPP的核心就是推进公私合作,但其本身还称不上是一种新理论,至少不是一种新范式,对私人部门的重视与公私关系的探讨还可以向前追溯。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主要国家出现了一场以追求3E(即经济、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其目的是要“重塑***府”,以解决***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问题。新公共管理否认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管理上有本质不同,要求公共部门借鉴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手段来提升效率,奥斯本更是提出“企业家***府”理论,并将“公民”称为“顾客”。欧文・E・休斯进一步为新公共管理正名,称其以提供结果为目标,而非指向程序(这一点不同于传统公共行***)[3]。不过,在波利特看来,新公共管理无非是换汤不换药的“新泰勒主义”。事实上,新公共管理在改革中,尤其是效率上的确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公私部门界限模糊化导致的“公共”问题变得愈加突出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高度警惕。
新公共服务理论以登哈特夫妇的思想为代表,他们对新公共管理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提出服务的对象应是公民而非顾客,重视的内容不仅有生产率更应有人等原则,还指出“顾客正在等着见我们”和“主人正在等着见我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理论和价值观,必将导致不同的行动策略,虽然效率也很重要,但不等同于是民主和公共利益所期望的,位于舞台中心的应是公民权和公共利益[4]。
“管理”和“服务”的不同逻辑结果在于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对象当作“顾客”还是“公民”,新公共管理在公私关系上的颠覆性可以看作是PPP理论的直接来源,新公共服务则主要做了方向上的调整,而PPP中的公私合作的实质是:既要关注“管理主义”带来的效率和科学技术,也要关心“宪***主义”强调的公平与民主回应,通过公私部门能力与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更好地实现公共诉求。
3.社会需求
3.1减轻***府财***负担
英国作为PPP实践的先驱,发现预算超支、工程逾期等现象在提供公共物品的传统模式下变得愈发普遍,同时还面临着二战后发展和改善数量庞大的公共设施的巨大压力,英国***府为此引入私人融资模式(PFI)并进行系统介绍和成立专门工作组进行推广,且在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缓解财***压力上取得了积极的效果,PFI由此成为英国PPP的主要模式。
我国PPP的发展较西方国家相对较晚,但也面临相似问题,即***府财***能力与公共物品支出需求关系的持续紧张。历史上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积累了一定的财***负担,影响着经营的可持续性,甚至加固了缺乏竞争、服务意识淡薄、滥用权力的公共部门文化。近年来,虽然地方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但也产生了地方债务迅速攀升的副作用,加之世界范围内经济疲软导致外部投资警惕性上升,给地方***府税收造成一定压力,房地产行业与土地出让收入也明显放缓。“在地方***府预算硬化和债务显性化治理思路下,旧有地方融资渠道不再畅通,而经济增长乏力又亟待***府投资支持”[5]。对此问题,可通过PPP引入社会资本减少***府债务,保证公共建设资金投入,并利用向合作中的私人部门租赁公共设施等手段取得稳定的现金收益。更重要的是,在私人部门参与项目招标、建设、运营与维护的全过程中,将对项目风险进行细致分析、控制成本,并借助私人部门相对高效的经营管理经验提高投入产出比。所以,PPP对***府财***的健康与可持续性大有裨益。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看到了对财***压力的释放,PPP有被异化为仅当作融资方式以便于***府对财***负担“丢包袱”的危险,无谓的PPP立项会不断增加项目与***府债务风险,因而一定要加强监管审批。
3.2支撑“新型城镇化”与“一带一路”战略
我国城镇化较发达国家起步晚、层次低,但有后发优势,具备快速发展条件。在城镇化的追赶潮流中,城市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来自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压力,可预见的资金需求巨大,在传统资金渠道受限前提下,若想实现“新常态”视角下的健康、持续、中高速发展,就要深化改革,进一步利用好市场力量,PPP模式可充分利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发挥整合效益,营造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机制,促进社会资本健康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内生活力不足,***府以往出于对设施加强管控的目的,多采用“建设―移交”的BT模式,其实质是垫资与雇佣关系,此做法将社会资本方当作经营主体而非风险自担、自负盈亏的市场实体,容易造成效率低下的局面。PPP则可以借助合作手段,在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6],而且在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社会资本收益等层面上,PPP也对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节约资源、协同l展的理念做出了有益回应。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PPP模式也需要应用到国际合作层面,这种跨国家、地区的经济、***治、民生合作资金需求巨大,除了发挥世界银行、亚投行等专业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经济带范围内潜在的大量社会资本;而且当前经济带沿线的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对建设任务与合作时间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再考虑到民间传统甚至是***权更迭的影响,都需要借助PPP模式使***府与多个企业在公共产品的提供、运营上竭诚合作、控制风险、共享收益,而其中公私部门的合作保障机制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PPP项目合同的长期性,PPP对“一带一路”的意义不止是在经济制度上可以通过区域间合作的“内部化”来克服公共物品的供给困难或不足,从国际***治角度而言,该区域性与区域间的公共产品还是加强中国国际领导能力的有效平台[7]。
4.***府转型―从“全能***府”到“有限***府”
PPP中的公私伙伴关系,试***构建的是长期的、对等的、共赢的合作关系,但这种转变也引起了部分对***府责任与公民回应性的担忧,进而延伸到对***府权威的合法性冲击。***府权力与责任是在巩固还是被淡化成了公众视野的焦点。
***府的“强”“ 弱”之分在管理学、经济学等学术语境中是指***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程度,而在日常语境下则指***府管理过程中体现出的效能。***府在PPP模式下显然调整了自身的工作重点,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公共需求的反映上,而将公共物品与服务的生产重心交由私人部门进行具体操作。PPP模式遵循公私部门的“专业化分工”原则,输入端由***府“掌舵”,生产过程由企业“划桨”,双方共同提供“服务”,并对产出结果承担相应责任。***府放权并不卸责,企业生产但不议事,公平与效率的二律背反亦得到了较好的协调。PPP中***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其实质是***府职能转变,体现在“全能***府”向 “有限***府”的过渡,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在诸如***策、法规、制度上着力,在生产、经营上监督引导,不但不会削减责任的履行,反而会进一步促进效率的提升,“强***府”恰恰是“弱”***府的逻辑结果。***府的合法性取决于公平、效率、法治等多个层面,究其根本是对公众的回应性与对社会的治理能力,“传统的公共部门问责主要是***治问责,各级问责关系往往混淆不清,行***协调形同虚设,决定多不透明,而在PPP中则是公开磋商,公众顾虑一般能够得到回应和解决”[8],因而PPP不仅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也能实现推动***府职能改革、提升治理能力的目的。
5.结束语
PPP理念与实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好公私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分析相关理论基础、回溯理论源头,有助于加深对公私合作必要性的理解,首先支撑起PPP理念之可能。当前,PPP在我国发展势头正旺,但不乏盲目跟风现象,并且我国PPP中的“私”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对民营资本的认识和保障都存在一定缺陷,收益共享的范围受到束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PPP作用的发挥,这些问题都需要受到重视。PPP本身不是万能的,有一定的风险和适用范围,要理智看待,充分理解***策形势,通过明晰权责、细化步骤、加强监督,更好地引导私人部门进入,最大限度地借助社会合力来指导PPP实践之运行。
参考文献:
[1] 贾康,孙洁.公私伙伴关系(PPP)的概念、起源、特征与功能[J].财***研究,2009,10:2- 10.
[2] 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5.
[3]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张成福,王学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 83.
[4] 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2- 163.
[5] 蒲坚,孙辉等.PPP的中国逻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211- 214.
[6] 伏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PPP模式: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J].财会研究,2014(11):66- 68.
[7] 黄河.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J].世界经济与***治,2015(6):138- 155.
[8] 达霖・格里姆塞,莫文・K・刘易斯.PPP***:公共服务中的***府和社会资本合作[M].济邦咨询公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6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合作伙伴关系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