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炎:预应力混凝土先生

林同炎(1912年――2003年11月15日)原名林同,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教授、美国林同炎中国公司董事长、美国林同炎国际顾问公司名誉董事长。他是预应力工程理论的研究者及最早实施者,被称为“预应力先生”。林同炎也是第一位亚裔美国工程院院士。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把美国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颁发给林同炎教授;2000年,他获得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首届预应力混凝土奖(后称林同炎奖)、首届杰出成就奖。

意想不到的成就

刚到美国时,他只想着要当个小工程师,却没想到最后成了享誉国际的世界级建筑工程师。林同炎1912年生于福建福州市。1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往北京,在北京汇文中学念书,成绩是全校第一名。14岁考取了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现西南交通大学前身)。他每试必冠,是校长茅以升、教授孙宝琦的得意门生。1931年,林同炎由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执教的胞兄林同济的资助,到该校工程研究院深造,获学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力矩分配法》,轰动了美国建筑界。林同炎硕士毕业后曾一度留校任教。其间,他走出校门,到过旧金山、芝加哥、纽约、柏林、巴黎、伦敦等地,一路观看了许多展览和建筑,其中最使他感兴趣的就是各国的桥梁,他一一拍照,以备日后深入研究。

林氏所著工程文章共有百多件,都具其创新理论及独特建筑风格,在国内新近出版了《林氏文选》。他所著工程书籍共有三本问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房屋与桥梁系统》),都已译成欧、亚各文,风行世界。特别是1956年他完成的力作《预应力混凝土》一书,被公认为预应力学术界的权威著作,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评选为大学最好教科书之一,翻译成日、俄、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出版。他是“美国预应力的功勋人”,被尊称为“预应力混凝土先生”。他首创的“荷载平衡法”设计理论,成为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三大基础理论之一,被尊为现代建筑的一代宗师。

林同炎教授是第一个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的美籍华人,他也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曾获得中、美及中国香港的名誉博士学位,他还被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聘为名誉教授。

林同炎教授一生获得百余项奖状,其中美国土木工程学会1956年授予他惠灵顿奖状;1966年授予他贺瓦德金质奖章并于1970年将该学会的预应力混凝土奖状改称“林同炎奖”。1974年国际预应力协会颁发给他佛里西聂章。1999年被美国建筑工程界最权威杂志《工程新闻录》选为125年来最有贡献的人物。他又是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设立的首届OPAL奖(杰出工程及工程师奖)四个杰出奖项中第一名设计类奖的得主。当然最高的奖状是在白宫由里根总统亲自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状;全美顾问工程师最高奖状(此奖每年一人、曾颁发给过胡佛总统和艾森豪威尔总统),他是唯一获此奖的华裔。

力与美的结合

1954年,林同炎在美国创建了“预应力学会”和“林同炎国际公司”。“林同炎国际公司”在美国和世界各地设计、建造了百余座美轮美奂的桥梁及房屋建筑,举世闻名。他所设计的高楼大厦及各式桥梁(包括台湾原山、关渡、碧潭等桥),得奖不胜其数。他所建议的跨洲大桥有连接亚、美于白令海峡,以及贯通欧、非于直布罗陀海峡(此文章得到了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会的第一名奖),1977年,他精心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座半面弧形的克拉巧起大桥,轰动全美,并荣获美国全国建筑设计比赛的第一名。

1972年12月23日,尼加拉瓜首都马拉瓜发生强烈地震,市中心511个街区成为一片废墟,惟独屹立着林同炎建造的一座18层,61米高,四筒相连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美洲银行大厦。如今这座建筑被认为是抗风抗震设计的典范,因为它非常好地兼顾了地震和风对结构作用时的相互影响。他设计的莫斯康会议中心,被誉为是“结构计算的奇迹,也是视觉的奇迹。” 林同炎亲自接手的最后一项重大工程是为中国设计的南宁大桥,这个“不对称拱形桥”设计是迄今唯一的同类设计。

林同炎的设计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大胆和创意,他深信:将现实条件和力学的美融合在一起,加之对结构前卫的认识使他能够做出前所未有的设计。正是基于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这种近乎完美的理解,林同炎改变了建造领域的历史――使得高耸、优美的大跨结构能够从容面对荷载、地震、飓风的光顾。

伯克利教授Gerwick评论说:“林同炎一直试***通过他在技术和结构工程领域的努力将人类社会带往一片更加宽广的领域,他的激情正在激发着全世界工程师的创造性。”林同炎大胆构思了横跨直布罗陀海峡连接西班牙和摩洛哥长达9公里的跨海大桥,如果建成,这将是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他曾经毫不留情地批评那些守旧、浪费、丑态百出的设计,勇敢地捍卫正确而美好的工程理念。由于他的影响,加州海达德到圣马特奥的大桥方案得以重新选择,美国桥梁界称这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转变。尽管林同炎将预应力技术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但他从未抹杀过先人的创造。他多次告诉采访他的记者,他绝对不是预应力技术的创造者,真正的发明者是弗莱西奈。

故土情深

1979年,离开故土多时的林同炎首次回到中国,当看到滚滚黄浦江时,他向上海市***府提出开发浦东的构想。林同炎一回到美国的公司,第一句话就是“祖国来了任务”,随后便迫不及待地拟定了建桥计划,并7次修书向上海市***府描绘开发宏***。

林同炎提出的《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大上海》计划的简明报告,引起上海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在他的倡议下,浦东开发成为中国“十五计划”的一个重点项目,他也因此被上海市***府聘为外国顾问团总顾问。林同炎因此成为在海外提出开发浦东的第一人。

1992年夏,上海市领导邀请林同炎夫妇来沪参观浦东开况。当他看到浦东地面上已开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高楼大厦建设时,看到建成及在建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时,他像孩子般地激动起来。有人问他:“您的这些贡献,得到多少报偿? ”他说:“我是爱国的,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我都要做。我的设计构思或建议得到采纳,对国家有好处,有效果,是我最大的愉快,也是对我最大的报偿。”

1998年4月2日,前国家***复函,信中写道:“同炎先生长期关心和支持祖国的发展事业,我对此深表赞赏。在人类即将迈进21世纪的重要时刻,炎黄子孙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大责任。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也一定能够在新世纪中谱写更为灿烂的篇章。”

1982年起,林同炎陆续担任西南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荣誉教授。他在离开中国大陆多年之后首先访问母校,在峨眉西南交通大学作学术报告时,分别用陆游诗句“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和王若虚诗句“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来形容桥梁设计贵在创新、独出心裁、不落窠臼。西南交通大学百年校庆之际,84岁高龄的林同炎再次回到母校,因感慨母校的变化与发展,满含热泪,深情激动地说出了“母校万岁”四个字。学校学术交流中心有一个会议厅――“同炎厅”,就是由林同炎捐资设立的。

1993年,林同炎在北京科学会堂做题为“如何追求有创造性的桥梁和房屋设计”的学术报告:“要创造的第一个条件是先要思想***,土木工程师的思想太拘束了,所以必须***思想,才能有真正的创造......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建设,不能照搬欧美的技术方法,我们必须做具有中国特色的土木工程......现代技术日新月异,你抄人家的时候,国外也在不断地前进。我们要赶上、要适应中国的具体环境,要继续前进,非有创造精神不可。”

2001年11月10日,在时任福建省省长时,为林同炎90大寿特发去贺函:“林同炎先生是国际知名的建筑学家,设计的桥梁遍布世界各地,在建筑学科研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家乡人民为之深感骄傲。林同炎先生十分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建设,为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家乡人民是会牢记在心的。”

一代结构大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林同炎先生,于2003年11月15日在其艾尔赛利度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令华裔社区以至整个工程界都因为他的离去而感到惋惜。

全美顾问工程师最高奖状的贺词是这样评价他的:“林先生作为工程界的一位先驱者,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他的工程设计的创意与幽雅的造型,为后人提供了一份使全人类都获益的国际遗产,并使所有工程界人士都能分享到职业的荣誉感。”

历程评述:

林同炎创立的“预应力混凝土”理论,开创了世界工程建筑新的里程碑,他是国际建筑界公认的同时代最伟大的结构工程师之一。他的作品遍布全世界,从美国旧金山的玛斯孔尼会议中心到中国台湾的关渡大桥,以及世界最大的地下展览厅,林同炎的杰作为世界增添了无尽的丰富色彩。

林同炎:预应力混凝土先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林同炎:预应力混凝土先生

学习

浅谈最低价中标法

阅读(189)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最低价中标法,内容包括最低价中标的相关规定,最低价中标法最新进展。关键词:中标;最低价;招标

学习

打日本,要更凶更狠!

阅读(19)

为了半决赛,女乒教练团队在赛前一天开了将近4个小时的准备会。比赛结束后,无论施之皓还是李隼,都认为中国队能轻松战胜韩国,除了队员的实力在对手之上,最突出的还是对比赛的准备比对手更加充分,“我们赛前开战术准备会就三、四个小时,不仅在技

学习

二沉池结构设计论述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二沉池结构设计论述,内容包括二沉池的结构类型,二沉池的池体结构。摘要:结合辽阳市弓长岭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二沉池建设的实际情况。论述了钢筋混凝土二沉池的结构设计。从二沉池的结构形式、设计依据、荷载、基础、计算

学习

Emma Watson艾玛·沃森特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Emma Watson艾玛·沃森特,内容包括emmawatson艾玛沃特森,emmawatsonoriginalmix。EmmaWatsonwasborninParisonthe15thApril,1990.WatsonhasaFrenchgrandmother,andlivedinParisuntiltheageoffive.Followingherparents’divorc

学习

美国国酒波本威士忌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美国国酒波本威士忌,内容包括美格波本威士忌酒评,波本威士忌是美国酒的代表。占边波本威士忌,出产于美国肯塔基州波本镇,酒液中与生俱来渗透着美国精神。自家族创始人JacobBeam卖出第一桶波本威士忌以来,Beam家族已将占边波本

学习

浅析主流媒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主流媒体,内容包括新型主流媒体和主流媒体的区别,主流媒体的优势和劣势。摘要:本文从学术界对主流媒体的认识出发,探讨了主流媒体的定义,进而就我国的媒体现状探讨我国主流媒体的发展前景,为媒体发展和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学习

劳动法社会保障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法社会保障,内容包括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案例。当前,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职工的下岗、

学习

物理通报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物理通报,内容包括物理通报,物理通报杂志编辑部。铯原子时间频率基准研制——现代计量科学专题之五李明寿,林平卫

学习

浅谈我国的弹性工作制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我国的弹性工作制,内容包括弹性工作制会议记录怎么写,弹性工作制的概念和由来。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和企业本身的发展,传统朝九晚五的上班模式,越来越受到严峻的考验,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弹性工作制,因其可以促进工作效率并且充

学习

太乙救苦天尊经浩研究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太乙救苦天尊经浩研究,内容包括太乙寻声救苦天尊圣号唱诵,太乙救苦天尊经卷。【摘要】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的一位先天尊神,在整个道教神仙谱系当中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在天上、人间、地狱,三处变化救生。唐宋以后,太乙救苦天尊

学习

浅析构造柱在砌体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构造柱在砌体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内容包括构造柱设置在什么地方砌体结构中,砌体结构有砖柱还需要构造柱吗。摘要:砌体结构是建筑中一种应用广泛的承重结构。构造柱作为砌体结构主要抗震措施之一,可以避免建筑物在地震中突然

学习

34

阅读(29)

“盲人”辨食

学习

《乡土中国》观后感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乡土中国》观后感,内容包括乡土中国1000字观后感,乡土中国观后感。[摘要]读了《乡土中国》一书,我知道它并不是描写中国社会的具体细节,而是中国基层社会里最传统而具体的体系,统摄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清楚所谓的乡土社

学习

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内容包括型钢混凝土组合构件,钢管混凝土节点构造。【摘要】与普通混凝土和钢结构相比,钢管混凝土在承载能力、抗震性能、耐火性能以及施工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钢管混凝土轴压承载力计算有3种:1、钢管和核

学习

膨胀剂与膨胀混凝土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膨胀剂与膨胀混凝土,内容包括混凝土膨胀剂应用技术规范最新版,混凝土膨胀剂的表示方法。《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颁布实施

学习

隧道混凝土衬砌施工方案及要点分析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隧道混凝土衬砌施工方案及要点分析,内容包括隧道二次衬砌混凝土怎么振捣,隧道衬砌裂缝修补方案。【摘要】:混凝土衬砌施工是隧道工程的重要施工环节,是隧道稳定性的重要支撑。本文以施工工艺流程作为分析基础,主要从宏观层面对

学习

纤维混凝土之概述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纤维混凝土之概述,内容包括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价格,现阶段最新的纤维混凝土。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谢国庆,男汉族1988年6月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09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1班

学习

浅谈混凝土浇筑的注意事项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混凝土浇筑的注意事项,内容包括混凝土浇筑旁站监理注意事项,瓦工浇筑混凝土注意事项及措施。【摘要】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模板、钢筋、保护层和预埋件等的尺寸、规格、数量和位置,其偏差值应符合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

学习

浅析混凝土配合比分析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混凝土配合比分析,内容包括混凝土配合比分析,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考文献。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混凝土配合比的具体要求方法。

学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补强与加固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补强与加固,内容包括拉萨混凝土加固补强哪家好,沈阳混凝土加固补强厂家。钢筋混凝土构件在超越一定年限后,会呈现一定的变形或损伤。这些建筑物或构筑物有的由于使用超出其自身的使用极限;有的由于施工质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