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学术界对主流媒体的认识出发,探讨了主流媒体的定义,进而就我国的媒体现状探讨我国主流媒体的发展前景,为媒体发展和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主流媒体;来源;报纸
中***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255-01
一、主流媒体的定义
主流媒体一词译自Mainstream Media,在新闻事业比较发达的欧美等国,主要指高格调的严肃报纸,与通俗的大众报纸相对,享有良好的声誉,被民众信任,在本国乃至世界都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目前国内少有被业界和学界公认的主流媒体,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不存在主流媒体,而是因为我国新闻历史与现状都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巨大差异,从而造成了国人对主流媒体内涵的不同角度的理解。
学术界对“主流媒体”的解释,主要有下面几种观点:
(一)周胜林教授认为主流媒体的标志有三:较大的发行量和收视率、较多的广告营业额、具有很大影响力和权威性。媒体的影响力主要看对决策者的影响。
这个定义限定“影响力”为对读者行为的影响,但是媒体对受众行为的改变能力是难以量化的。另外,如果把“媒体影响力”限定为“对决策者的影响”,那么无疑把主流媒体的社会价值定位在精英阶层;然而精英阶层的社会价值显然不在人数上占有压倒性优势,而是对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作用,这就使得另外两个标志有待推敲。
(二)邵志择教授从西方主流媒体的现状中总结出,主流媒体必须依靠主流资本、面对主流受众,运用主流表现方式体现主流观念和主流生活方式,享有较高社会声誉。这个定义未免有些泛主流化,所有和媒体相关的因素都被冠以“主流”的名头,资本如何能用主流来描述、表现方式如何分为主流和非主流,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和深刻的分析。
(三)喻国明教授认为,用传媒吸聚受众的方式来划分,大众媒体是以量取胜的,主流媒体则以质取胜,吸引对社会最有影响力的受众,主要是有较高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消费权的社会成员。
二、中国语境下的主流媒体
中国新闻界的“主流媒体热”说明国人注意到了主流媒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对舆论强大的影响力,也认识到了主流媒体在社会中传承文化、实现交流、协调社会等作用。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看,都市报一味的以“主流媒体”为追求目标有失偏颇。
首先,主流媒体是商业高度发达的产物。要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内提供出优于大众报纸的内容,就必须有知识密集型的团队和大量资本的支持。这些资源只有在商业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才能形成,而我国媒体目前不能完全按照商业规则进行配置。虽然有人认为《人民日报》堪称报纸中的主流媒体,但是用国内学者的定义来衡量,《人民日报》的广告营业额和市场购买量就不符合“主流媒体”的标准了。这种情况下,都市报为了摆脱经营困境而把主流媒体当作努力的目标,无异于南辕北辙。
其次,中产阶级是主流媒体的社会基础,是最认同主流媒体的群体,他们的认知和态度影响着主流媒体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这也是国内学者的定义中反复提到的“决策者”、“权力者”的意义。
最后,主流媒体需要能传承新闻理想的教育。“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用来评价主流媒体最合适,主流媒体应该有史官的秉正不阿和专业学者的睿智头脑,这就需要学校和业界的双重教育来保证从业者的新闻理想。而国内高等学府的新闻教育发展速度过快,难以保证新闻教育的质量。
三、中国未来主流媒体来源
(一)***报在众多报纸中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主流媒体的报类
***报创刊历史长,有***府的垄断性资源支持。但是单纯性质的***报难免不思进取,风格呆板,报道乏味。堪称主流媒体的***报机关报,除《人民日报》之外,比如《广州日报》和《南方日报》,都兼具都市报和机关报双重性质。所以***报必须摒弃旧有面孔,主动以都市报为自我定位,用其可信度和权威性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从而获取地区优势。
(二)最接近主流媒体的是严肃都市报
都市报可以分为大众都市报和严肃的都市报,前者的 “主流化热”只是这些媒体在遇到困境时抓住的一根稻草。
(三)报业集团最有能力创办主流媒体的报业主体
从生产成本、经营环境和市场参与度来看的。在我国不具备产生主流媒体的成熟条件时,一份独门独户的报纸在保证高品质的同时还要保证营业额和收入,是相当困难的。如果由报业集团支撑一家定位于主流媒体的报纸,报业集团的背景让子报有较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更重要的是,主流媒体的品质决定了一份报纸的地区发行量不可能高过大众化的都市报,前者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才能保证收入。
参考文献:
[1]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