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关于他的一生,有功勋卓著的一面,也有错失泛滥的一面。他雄才大略,智勇双全,文治武功。为了巩固北方边防,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修通了大运河,泽及千秋万代。他倚仗国力富强,骄奢***逸,好大喜功。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农民背井离乡,造成大量田地荒芜,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历史真实面貌的还原将给他一个公正的评说。
【关键词】隋炀帝 功过 大运河 征高句丽
隋朝的建立为后世封建王朝树立了诸多典范,它又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作为***的第二代帝王,隋炀帝杨广并非昏庸无能之主,是一个很聪明很有想法而且敢做敢为的皇帝。胜者为王败者寇,历史是胜利者的书写,唐朝修隋史,抹黑、诋毁隋炀帝,为当朝的统治美化、正名。历史记述的偏颇,导致千百年来我们都没能客观公正的看待隋炀帝的功过是非。
1、隋炀帝简介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人,生于长安,是隋朝第二代皇帝,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此外,杨广还是隋朝著名的诗人,有诗集传世。
2、修通运河,促进发展,滥用民力
2.1开凿大运河的迫切性
自三国后,由于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把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带到南方。南北方人民互相学习,共同开发了江南富饶的土地,使江南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隋朝初年,江南已经从贫穷的状态变为富饶的地区,而中原地区,由于连年战乱,经济已经倒退。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粮北运问题,便成了隋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也是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
2.2大运河概述及其功用
大运河连接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原,从南到北构成了南北水道运输网和灌溉系统,使贯穿的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河北五省的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从而也就有效地巩固了长安,洛阳两京地地位,密切了中央同地方联系,强化了中央对全国特别是对江南和关东人力、财力的控制。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各地,特别是运河两岸城镇的兴起,如杭州、江都、楚州等等。从长安到洛阳至江都,沿途虽设有离宫40余所,但每一所离宫就是一个释站水运码头,形成一个新的城镇,也就是一个新的贸易中心和文人荟萃之地,从而有力地加强了各地地经济文化交流。大运河构成了南北交通地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繁荣。运河沿岸的良田,从南到北,也随之得到灌溉和开垦。运河的修建,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全国经济的繁荣。运河的通航利于经济发展,唐代大运河的作用更显著了。杜佑说隋开大运河,“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又说通济渠开成后,“运遭商旅,往来不绝。”皮日休说隋开大运河“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今日九河外,复有淇、汁,北通琢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特别是中唐以后,由于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以致成为唐王朝的财赋中心。韩愈说,“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可见运河在繁荣江淮与江南经济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到了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运河在繁荣经济方面更见推重:“炀帝开训以来巡游,虽数湮废,而通流不绝于百代之下,终为国家之用者,其上天之意夫。”隋朝大运河对现实也有很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制定了改造京杭运河的计划,大运河的主要河段成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重要通道。
2.3大运河的代价
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竞达250万人。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驱使民力,已经大大超过民力所能承受的限制。他唯权力意志是用,急功近利,无视规律,倒行逆施,为隋朝的灭亡打下了伏笔。
3、三征高句丽,好大喜功,天下大乱
3.1背景
隋时东北亚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集团和民族国家,其中高句丽国力最为强盛并与隋接壤。从地缘***治来看,高句丽立国己五百多年,在东北亚局部地区已建立了霸权,又曾南结陈朝,在东北边境出现了俯瞰中华的态势。一旦中原有乱,则有如后来的与高句丽有血亲关系的满洲女真人,人关灭明席卷中原易如反掌,其势真可谓“狼顾燕垂”,虎视眈眈。隋不能容忍东北边境强大的高句丽***存在。在隋炀帝之前已有隋文帝派汉王杨谅征辽,而且代隋而立的唐朝以英明皇帝著称的唐太宗也数次征辽,太宗以“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为辞,一而再,再而三地征讨高句丽。隋炀帝也有意向包括***厥、倭国等不驯服者在内的四夷显示力量。征辽之役与其说是征讨高句丽,不如说是杀鸡给猴子看,在击灭高句丽的同时,炀帝要一举威服四夷,建立大隋天子为中心的天下朝贡体制。
3.2过程
第一次出征是在大业八年春,据《隋书》记载,此次募集耗时数年,规模前所未有。一共动员了大约113万的作战部队。负责后勤和运输的人员还要远高于这个数字。整个***队的总数说法不一,估计在300万到500万之间。水路方面,来护儿率江淮水师,由山东渡海先行登陆,至平壤郊外,因遭高丽伏兵突袭,败退。陆路方面,三十万隋***渡鸭绿水,高丽兵佯败退,大***追至平壤城下,被围击。隋***大溃,仅二千七百人退还辽东。大业九年(613年)春,隋***第二次出征高句丽,炀帝亦亲至辽东前线督师。战事互有胜负,杨玄感趁隋***征高句丽,乘机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反叛,担心两面受敌,隋炀帝被迫撤退回国镇压杨玄感的起义。大业十年(614年)春,隋炀帝第三次出征高句丽。虽然隋***冲破了高句丽的第一道防线,但由于高句丽的持续伏击和对隋***供给线的切断,双方陷入僵持,后婴阳王将在杨玄感造反后逃到高句丽的斛斯***遣返给隋炀帝。隋炀帝接受乞降,罢兵而归。
3.3失败及影响
隋炀帝妄自尊大御驾亲征瞎指挥,期望像经通西域降服突厥那样,以炫耀武力大陈中华礼乐不战而屈人之兵。但高句丽利用天时地利顽强抵抗,使百万隋***三次溃退。连续三年的征战使隋数十万人丧生,“九***并陷,将帅奔还亡者二千余骑”,引起隋朝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前的两年(610年),就爆发隋末民变,但在第三次攻高句丽(614年)失败之后,已无***力镇压隋末民变了。隋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不仅使隋国力锐减,民不聊生,也使隋炀帝丧失民心。国内民众无法承受兵役徭役起义反叛,隋的将领也相继叛变,***治失控使隋朝灭亡,炀帝本人成为千古暴君。
4、结语
隋炀帝有成就一代帝王丰功伟业的雄心壮志,也为了理想的实现不懈努力过。他在位初期,生产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国库充盈,人民安定,出现了鼎盛局面。如果他在大业五年“及时”去世,就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功业最显赫的帝王之一。统治中后期,他被成功冲昏了头脑,自信心极度膨胀,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再不能冷静的思考。他身败名裂的主要原因,是成为“子孙万代莫能窥”的千古一帝的雄心催促他把车开得太快,终于车毁人亡。
他的时代正处在历史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他的诸多治国韬略,深谋远虑,泽及后世,在当朝并没有发挥出作用。究其原因,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法认为,新事物的出现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先进的思想遭到了顽固旧思想的层层阻挠,杨广成了时代的先驱者、牺牲者。
参考文献
[1][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袁刚.隋炀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宫崎市定.宫崎市定说隋炀帝——传说的暴君与湮没的史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隋炀帝的功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