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祥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江苏省人民***府参事、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副主任、南京市室内设计学会会长等。长期从事建筑、美术和室内外环境艺术的教育和创作,主编或合编的著作主要有《钢笔画技法》、《国外现代建筑表现***技法》、《小居室室内设计》、《现代建筑楼梯设计精选》、《室内设计师手册》等。
《礼记・大学》开篇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东南大学的校训I即是取自该典故的“止于至善”。作为东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的一员,我同样要求学生“明明德”而后格物致知。
具体到我所在的学科和学生的情况,与这次杂志约谈的方向,我有下面的一些体会。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时展和变化太快,不断地向我们传递着新的设计理念、新的科学技术、新的建筑和装饰材料等等信息。根据我这两年参与各种国内外设计大赛评选的情况来看,相比起来,我觉得新一代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风格等方面要比年岁稍大的人来得快些,他们的设计形式也更新些。其原因我觉得有两点:一是他们通过网络了解知识很快;二是他们在还没有接触到实际工程的时候,各种束缚的因素就比较少。所以从创新角度来讲,这些年轻学生不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但是他们跟那些已经工作几年的人相比,作品的成熟度上要差一些。我觉得两者之间互补一下会更好,年龄大一点的人应该看到年轻人身上的朝气和创新点,年轻人则一定要向年龄大的人学***验。
对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等方面,我认为务必要引导他们做到“格物”,就是向内格心,同时向外格事,对于知识要有充分的积淀。格物后是“致知”,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年轻学生的设计样式上有所创新但是技术上不可行的情况。
这些年来,中国全民的审美素质提高比较大,从设计上来说,客户的审美素质也在提高,即整个时代大的环境在发生改变。所以我们的老师教导学生都有这样的观点:设计其实还是带有一种服务性质,是为业主创造生活、工作、学习或者是营业的场所;二是随着社会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客户所看到的、接受的新东西也比以前更多,所以在设计时我们也要充分重视他们的意见。另外,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设计师、客户以及消费者都有自己的审美观,设计者应该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如何把三者的需求和审美结合起来,做到雅俗共赏。你的作品客户和消费者每天都会见到,如果他们看了觉得不舒服,就等于你没有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
从设计教育方面来说,现在高校里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跟社会的需求及未来的发展有些是脱节的。高等院校的教育与社会需求产生了一种极大的矛盾,一方面很多企业亟需用人,但另外一方面高校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这种报道相当多。其他专业我不了解,仅针对设计类专业来说,我觉得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不接轨。归结到历史原因,我们国家的室内设计专业是随着上世纪80年代装饰装修行业的同步兴起而发展,在近30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这个专业所依托的学校或者教育背景也不是单一的,有美术院校、建筑院校,也有工业设计学院等等,支撑这些院校的专业有建筑学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家具设计专业、工艺设计专业,而早期从事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多是从当时别的专业调来的,后来的一批大都是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担任教师,而他们当初的教育背景又导致了这一批新教师在设计和工程实践上的经验不足。教学工作一忙,没有时间去参加工程实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出来的学生必然是跟社会的需求脱轨。很多设计专业的学生是进入社会后摸爬滚打两三年之后才慢慢好起来的。所以现在我们经常看到招聘信息里要求:“招有两年以上经验的室内设计师”。这是我们教学里面存在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因为当时室内设计专业仓促上马导致的历史问题,是非常无奈的。虽然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步变好,但还是有个时间过程。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明确: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人才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我认为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三方面的能力:创造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创造能力,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现在倡导中国创造,而不只是“中国制造”。同样的,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国家力量的后备***,如果我们高等院校的教育缺乏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那么我们的教育方针可能是短视的;关于应用型人才,在我国强调职业化教育和实行建造师制度以后,高校人才必须跟社会需求接轨,所以必须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统计表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到社会以后,最后从事本专业的人往往只有一半左右,所以在学校里面要进行综合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无论你是学建筑设计的还是学室内设计的,都应该多接触多学习相关甚至不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这一定是利大于弊的。譬如说清华大学设有设计学院,北大文科里面有设计学院,东南大学里面也有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我觉得这样混搭地好,知识互相渗透,在处理设计问题时,各方面的知识兼顾一下是很好的。
目前的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除了学生基础技能的侧重,我觉得还有学制和课程设置的原因。就建筑学来说现在一般是5年制,也有4年制的,而建筑学里的核心知识我认为至少要4年才能学完。室内设计的知识点绝不亚于建筑设计,但很多大专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几乎只有3年制的。另外,我国在室内设计起步后,很多设计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比如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中有多数人都是学家具设计的,那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里肯定大量安排家具设计的内容。所以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按客观需要来排的。
刚刚提到目前我们国家开办室内设计专业的学校有1000所左右,而各个学校设置的课程都不一样。这两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编写《高校建筑学专业本科规范》,其中建筑学本科4年制的教学大纲中关于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是我负责起草的。在讨论会中,我提出规范中的要求都是最基本的,各个学校也可根据本校的优势和老师的知识结构,强调专业特色。比如首先确定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干什么的,我们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管理型人才?因为现在社会上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不一样,有些公司要做方案创意性强一点的,有的要画施工***的应用性强的,还有一些需要搞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建筑学里面比较好的一些学校,清华、东大、天大、同济等,这些学校本身的积淀比较深厚,可以在创造型人才上面多做一些工作;有些大专院校,比如师资力量比较缺乏,那就可以在应用型人才上多做工作。现在这个规范还在修改之中,但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那么多学校情况都不一样,这个规范怎么制定?我当时就提了一个观点:我们制定这个规范的标准,不要高标准,而应该设置低门槛,就是要求一些原则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你必须掌握的。所以主题思想是强调基础性的东西。既然是规范,要求大家执行,那必须具有可行性。比如学校的学生要能画***,要有基本的审美,基本的空间知识,这些东西是不能少的。学生希望增加一些选修课,或者往别的方向发展都是允许的。至于说更高的或者更有特色的东西,比如创意方面的,则自己来处理。
对于教师本身来说,既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增加个人知识积淀,同时也要多参与社会实践,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更新的内容。所以虽然我在社会上做一些工程设计,担任一些社会职务,但同时我也要带学生,也要在讲课之前备课,还会做一些工程及撰写著作,这些工作对我的教学来说都非常有好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我每年在课堂上讲的课件内容一定是更新的,而这更新的内容都来自社会实践。我们这个专业发展非常快,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情况都有变化,如果一直再拿老教材教学,反映的是前几年的工程情况,一些案例前几年觉得不错,但是现在已经不能看了,你再拿到课堂上讲是不行的,给学生的知识点很陈旧。所以一定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