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6年因J粒子的发现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冲破种种阻力,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颁奖大厅里,用流利的汉语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从而让汉语第一次在这里响起.本文节选自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