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学习的过程、类型和影响学习因素。它探究了人类学习的本质。行为主义学理论作为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在教育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将语言任务分解成若干“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最后对这些“刺激―反应”过程进行系统的操练,最后逐一掌握。
【关键词】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教学应用
引言:
学习理论长此以往是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者两种对立观点的互博中发展起来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外界行为,认为学习的动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通过掌握这种刺激反应来预测和控制学习效果。本文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这四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旨在让读者对其有初步了解。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标志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产生以后很快在欧美国家乃至全球流行起来,在心理学史上引发了一场“行为主义***”从上世纪初到中叶,长达近小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行为主义几乎占领导地位,故而有“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的称号。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外界环境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所在。任何知识的获取都直接来源于直接经验。反对研究人的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常常采用科学直接的实验来进行客观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由于它强调的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派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根据对动物做的一系列实验,总结了学习问题、提出了学习理论。他关于心理学的主张属于联想心理学说,其学习理论被称为“联结主义”。他认为学习的基础是感觉印象与 反应之间的联合,并指出学习的本质是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公式是S-R。这种联结是直接作用的,不需要其他媒介作用。正如桑代克著名的笼猫实验(饿猫实验):将一只饥饿的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猫急于跑出笼子去吃鱼,要想打开笼子,必须完成三个连续动作。猫经过多次尝试后,逃离了笼子,吃到了鱼。他把这个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学习的过程具有渐进性、盲目性、尝试性。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俄国心理学家巴普洛夫在研究狗的时候发现:狗在进食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热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后天学习。这种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射,引起该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叫无条件刺激。每次在狗进食时摇动铃铛,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时候铃声就是条件刺激,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这种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应。这就是有名的“经典条件作用”。巴普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理论的主要规律是泛化与分化,消退,恢复。揭示了学习现象最基本的生理机制,对学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厚影响,是其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理论:斯金纳是心理学领域和行为主义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用白鼠和鸽子做实验,通过实验发现动物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强化作用刺激而发生的。他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和操作。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属于前者。操纵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消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在他的白鼠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白鼠会有停顿反应,在下次强化之前反应率达到最高值,表明它学会了根据时间来进行反应。这就是有名的“扇贝效应”,提示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他把操作性条件理论运用到教学上,提出了程序教学论。采用连续接近法,进而达到学习目标。在使用中,程序教学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小跨度重视教学内容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实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他还提出“教育就是塑造”,一次一次,一点点地直到完全达到所要求的高度,塑造新的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影响着教育,大众传媒等社会生活领域。他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指出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是环境、个体和行为。这三因素互为因果,每两者之间都具有双向互动和决定关系。班杜拉从儿童行为总结出学习的实质就是观察学习(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观察,从而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或修正已有行为的过程)它有三个显著特征:不依赖直接强化,不一定具有明显的行为反应,有一定的认知性。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具体行为化教学目标,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外语教学课堂上,老师会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活动。使用较为直观的手段,反复给学生示范,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直观信息,使新旧行为形成联系。2把教学重心放在“学”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只看重教材讲解上,还应扩展到学生行为上。3媒体作用的联结。在教学过程中,现代多媒体设备不仅要呈现教材,还要同学生们的行为相结合起来。及时接收学生做出的反应,把握学生的学习顺序,让学生自行调整学习步调。4积极肯定的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作为老师,理应时常表扬具有良好行为的学生,为班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促使更多良好行为的产生。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更好的学习效果。老师的这种正面强化手段更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一定的负向强化也是必要的。老师采取惩罚时要注意把握程度,要在学生心理可承受范围内。总之老师要了解学生心理,根据学生不同的行为采取不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p瑞珍 《教育心理学》 1988年
[2]朱曼殊 《心理语言学》 1989年
[3]朱 纯 《外语教育心理学》 1994年9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