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储可不是皇家家事!朱棣和大臣,因为立储展开了对抗
解缙是才子,是编纂《永乐大典》的主持人,放在今天,是个超级大师。
解缙这人,史家普遍认为,他有才,有能,可是善于谋事,拙于谋身。这点,从他参入到皇位斗争的圈子里这件事,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当时,他侍奉的皇帝,乃是朱棣。朱棣这人,是一代枭雄。然而,一代枭雄,到了晚年,也有一件心事难以搁下,这就是太子之位。
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为人忠厚实在,不似乃父铁血无情,这让朱棣很不满。
朱棣中意的,是二儿子朱高煦。
朱高煦手段残酷,骁勇善战。尤其在朱棣和自己侄儿建文帝争夺江山的靖难之役中,更是屡立战功,甚至多次在死人堆中把朱棣救了出来,朱棣当时曾许诺过:“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努力。”
可是,古代立太子有严格规定,立嫡以长。再者,大臣们也不同意立朱高煦,原因很简单,治国是以仁德,而非铁血,以此而论,朱高炽更合格。
朱棣和大臣,因为立储展开了对抗。
二、解缙这温柔的一击,顿时击中朱棣的要害
朱棣的铁血手腕,是满朝大臣都见过的,他稍有不爽,后果就很严重,动辄对大臣打板子杀头,甚至磔死剥皮。所以,大臣们对他的意见,一般只是唯唯诺诺,没谁敢于争辩。现在,他提出立储事宜,明显的,是不满意朱高炽了,因为,如果没意见,立嫡以长,还须议吗?商议,就说明他想改选,
满朝大臣一时战战兢兢。
改选,心中不愿;不改选,可又怕与朱棣意见相左,被杀头。
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是著名才子解缙。谢缙说道:“皇长子仁孝性成,天下归心,请陛下勿疑!”
朱棣很不高兴,冷哼一声告诉他,自己感到朱高煦更像自己。
解缙一听,忙应答道:“识子莫若父,但是,陛下难道没想到自己的好圣孙吗?”
解缙所说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对于这个孙子,朱棣十分喜爱。据他自己说,这个孙子出生时,自己曾梦见太祖授自己大圭,上面有“传之子孙永世其昌”,言外之意,自己的帝位是自己老爹梦中传给自己的,不但传给自己,还要传给自己的孙子呢。也就是说,自己是真命天子;自己的那个孙子,将来也是真命天子。这个孙子,也没辜负朱棣的期望,在朱棣登基时,已经十多岁,喜欢读书,勤练武艺,智识杰出,让朱棣赞不绝口。
现在,解缙提出这件事,等于在提醒皇帝,你要是让朱高煦当皇帝,你的好圣孙就无法做皇帝了。
解缙这温柔的一击,顿时击中朱棣的要害,立储之事,立时打住。
三、力挺太子第一人
但是,朱棣仍然不死心。
一天,他将解缙叫进宫,拿出一幅画,叫《虎彪***》,故人认为,彪为虎子。***画中,一虎数彪,状甚亲昵。朱棣以此暗示解缙,自己为虎,所选之子,应当凶猛如己。言外之意,仍想把皇位传给朱高煦。
解缙见了,拿了一支笔,在纸上唰唰唰写下一首诗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诗中,解缙将朱棣比作虎,对他的爱子之情,给予了充分赞美,让朱棣见了,非常舒服。但是诗里的深层含义则暗示他,爱儿子,就要为他们想得周全些,不要让他们同室操戈,同胞相残。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立嫡以长,否则,会惹出祸端。
朱棣是聪明人,见了此诗,连连点头,不久,立朱高炽为太子。
解缙为朱家江山想得可算很彻底了,可是这样一来,却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因为,朱棣心中仍然放不下立太子这件事,过后不久又后悔了。可是,太子地位已定,也无可奈何。
朱棣这个主,是个最善于迁怒于人的人。他嘴里不好说出来,心中却暗暗记下了这笔账。
机会终于来了。
朱棣觉得,朱高熙战功太大了,无法补偿,食言之后,大概也感到心中有愧,于是,就给朱高熙派了卫队,待遇和太子相同。解缙认为,这样不好,会使朱高熙进一步产生觊觎太子之位的想法,就去劝朱棣:“启争也,不可。”
朱棣朝他白白眼,怒形于色——“帝怒,谓其离间骨肉,恩礼浸衰”。为了表现自己的不满,朱棣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赐给解缙同事们二品沙罗衣,“而不及缙”。毫无疑问,这是帝王驾驭大臣的手法,一方面明明白白表示,自己已经相当不满于解缙了;另一方面,也对解缙敲山震虎,进行警告。
此时,如果解缙见机而作,改换门庭,力挺朱高煦,或许,他还可以全身而退,甚至可以保全富贵。可是,他没有这么做,他仍然是力挺太子的第一人。
朱高熙本来对他就充满了仇恨,这样一来,简直仇恨到了骨子里。看到父皇对解缙不满,朱高煦乘机而起,给解缙“下眼药”。
当时的淇国公邱福,是靖难时期跟着朱棣出生入死的功臣,因此,很多内廷的话,朱棣常常爱跟这个战友说道说道。
邱福是个大喇叭,走出去,呜呜啦啦就说出去了。
这话,朱棣也对解缙说了。
朱高熙知道后,马上进宫进谗,说外间传言内廷消息,不是邱福所言,实是解缙“泄禁中语”,惹得朱棣大怒。
不久,考试改卷中,解缙是监考官,朱高熙又马上诬陷他“廷试读卷不公”。
“爱而欲其生,恨而欲其死”的朱棣,忘记了自己当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不可一日无解缙”的话,终于找到了借口,马上把解缙贬到广西,不久又贬到交趾,可以说是到了极边的极边。
四、他力挺朱高炽,说白了,是为了这个国家
永乐八年,解缙归京,当时的朱棣,北征元漠北剩余势力,不在京师。解缙拜见皇帝不成,就拜见守卫京城***国***的太子,然后回去。这在法理上,是完全合乎规则的。可是,朱高熙马上抓住这点,给解缙穿小鞋,告诉朱棣:“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谢缙看到皇帝您外出了,就私自来觐见太子,见完太子直接就回去了,没有一点为臣子之礼。”
这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对解缙抱有偏见的明成祖马上下令,将解缙关入大牢。
5年后,锦衣卫上报牢狱犯人名单,成祖看到解缙名字,故意道:“缙犹在耶?”
其意不言自明,解缙还没死吗?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本来就和朱高熙走得近,属于狐朋狗友,听了此话,心领神会,当天回去,用酒灌醉解缙,把谢缙衣服,放在雪地里活活冻死了。
自古才子多薄命,可是,如解缙这样悲惨死去的,历史文人中,少有其人。
解缙当年保护太子,大概就预测到了自己日后的命运吧?因为,像他这样一个久经官场,又处于明朝太祖、成祖朝的血雨腥风中的人,不可能没有一点自我保护意识,不可能想不到这些谗言和灾难。但是,他仍然站了出来,舍生忘死,目的绝不是为了权利,因为他已位居宰辅;也不可能为了富贵,因为他富贵已极。
他是为了这个国家。
他知道,这个国家再也承受不了血雨腥风,承受不了战争灾害,她必须有个和谐安详的局面,有个幸福太平的环境,这些,残酷暴烈的朱高熙不可能实现,要实现它,只有靠仁德的朱高炽了。
他力挺朱高炽,说白了,是力挺和谐,力挺幸福。
解缙死后不久,朱高炽登基,继而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登基。
两代君主,开创了明代少有的太平盛世,即史家称赞的“仁宣之治”。
就此而言,解缙也算死而不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