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四书之首,程颢、程颐兄弟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整理编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据此,《大学》皆孔氏之遗言而门弟子阐释之专集。“大学”是针对“详训诂,明名读”的“小学”而言的,认为它是“治国安邦”的“大学”,“初学者入德之门也”。
这里“大学之道”的“大学”,不是一般士人所指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道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理想,宏大使命的“大学”,而是后世所谓国家最高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的“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里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大系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容,也是修身要达到的几个具体要求。这几项是一种逻辑递进关系,也是情与理的协调过程,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起点。前半段“欲……先……”说的是追求本体的功夫,是执果索因,是逆水行舟;后半段“……而后……”说的是自然之效,是水到渠成,顺风扬帆,自然而然的成果,是无须刻意,不必烦难的。这套逻辑推理的说法吸引了上千年的中国士人,奉之为圭臬。也就是在这套方法的讨论上,出现了宋明理学的重大争议。
程朱学派按照字面意义,强调从格物—改知得来的知识,作为一切的根底。陆王学派却质疑把外来的知识作为根本,改变了格物—致知的定义,不是去研究外在事物取得的客观知识,而是往自己的内心求取“本性”、“良知”。格物一致存有争议,难有共识。因而长期以来,中国人读“大学”的方式,是以诚意—正心为实际出发点,格物—改知让少数理学家去讨论,大部分人可以不理会,直接从诚意—正心教起、学起、做起。所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格外重视内在的意与心,讲究动机、深察思虑。换句话说,光看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够的,一定要探索行为背后的思想,并且相信真正的修养、教育,不单管辖行为,还要管到行为背后的思想。这样的传统,经过上百年的改革,转化没有消失。甚至在改革转化过程中被强化。大家不只要有“正当的行为”还要有“正确的思想”。这里所说的“正当行为”和“正确思想”就包含在“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大系统中。所谓“诚意”,就是诚实、诚恳、诚朴、诚心、不虚伪、不欺骗、不说谎,正心就是公正、公平、公道、正道、正派、不偏袒、不徇私、不舞弊、不上谄下骄;“修身”就是以自我完善为中心的修养、修身养性,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无私、无畏、无敌的高素质人品;“齐家”就是要孝敬父母,家庭和睦,夫妻互敬互爱、互助互勉,教育子女;“治国”就是治理国家,担当大任,为国效力,服务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平天下”就是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民阜物丰,推而至于世界大同。这里的“正当行为”和“正确思想”也可概括为: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大学提出的三纲领,也可以说是大家教育的三宗旨。所谓“明明德”,就是明白、了解大德善道,这大德善道就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仁义,守仁义,致中和,达智勇是“明明德”的德治规范。这和孔子的以德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相吻合的。孔子重视道德教育,把德育置于大学宗旨之首,是十分可贵的。“在亲民”,亲民即新民,就是不断革新学生的思想,更新学生的知识,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与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开民智、养新民”的思想和当代澳门学者郝志东“培养全人,创新知识”的大学思想相通、相连、相依、相融。这种教育思想是很先进的。至于“止于至善”,就是思想要达到最高境界,学术要达到最高水平。尽善尽美,至高无上,追求至善,达于顶峰,穷其极也,达于极致,是一种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高尚思维,至为宝贵。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者先后,则近道矣。”“知止”就是致知,格物致知后,就能定夺、定名、定评、定位,就是能明辨是非,厘定正误;有了定夺的能力以后,就能做到清静、安静、心静、情静,就能达到清静无为,任其自然的心境,有了清静的心境之后,就能达到安静、安宁、安适、安定的胸怀和心情,有了安适的心情和胸襟就有可能对事物进行审慎的思虑。“虑而后能得”,“虑”就是思忖、考虑、斟酌、审视,经过细致入微的思维过程,达到认识的跃进,腾飞阶段。“得”就是取得成果,获得收益,得到业绩,建树功勋。经过审慎的思虑,就能得到完满的收益,反映了思维的普遍规律。天下之通义也,普世之通则也。这里还提出在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本末、终始、先后、厚薄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段话是认知过程的矛盾论,是思维规律的辩证法。
由此可知,大学之道就是在于它是大人之学、大师之学、大道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