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两年高考,考了四年研究生,相貌酷似尹相杰的马斌主持节目就如同他的考学一样执著,执著的他同时也是热诚的,甚至还是另类的……
节目中的马斌――
坐在电视机里的朋友
每天早晨,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的《第一时间•读报》以它大量的信息将观众的耳朵叫醒,又以“精彩”在人们繁忙的早晨“抢”得观众的注意力和时间,要分享观众的早餐甚至是蹲马桶的时间。人们随着马斌的说、笑、调侃获得了各种信息;早晨因为马斌响亮而悠扬如晨曲般的声音而兴奋;观众因马斌的风趣调侃而精神。两年来,经过观众们的口口相传,马斌的“读报”成了一个名牌栏目。600多天来,马斌一天不落地坐在电视机里,这在目前电视主持人中创造了不小的奇迹。
马斌,给人的第一印象与所有大牌主持人的形象大相径庭。他带着黑边眼镜,身着白色卡通T恤,黑色运动裤和回力运动鞋,他老远就向笔者打招呼。
1992年,马斌经历了两年高考,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因为我当时的目标就是要考广播专业。第一年以9分之差败北,分配到其他学校我没去……”说完,马斌侧过头去一笑。瞬间,我发现他的长相酷似尹相杰。说实在的,就马斌的长相和声音在他们班级都是倒数。他与李湘是同学,他总是绕着她走,担心映衬出“傻小子与美女”。
但马斌丝毫不自卑,凭着他的努力和付出,各科学习成绩居优不下。为了能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大学毕业后,他坚持不懈连续四年考了本校研究生,最终被录取,而且在毕业以后留校任教。他与同学既是师生更是朋友。
2004年的春节过后,马斌被调到中央电视台任主持人。马斌找领导推辞说:“我的专业课踏实,还是做教师的好。”领导明白了他的心思,直言说:“同学们都说你长得酷似尹相杰,我看你比他漂亮多了!尹相杰的人气不是很旺吗?想来你不会比他差。”
为了寻找一种好的表现方式,他首先要突破、超越“读报”的固有模式。他专程到天津去看相声,评书;去南方看评弹。学习这些人在表演中的举手投足,学习他们与观众的交流方式,他专程投拜刘兰芳、李金斗为师……于是,他“撸胳膊,挽袖子”地走进观众每天的早晨生活。他置身于新闻的当事人,专注、投入,时而娓娓道来,时而侃侃而谈,时而真情流露,时而义愤填膺。他的音容笑貌很自然地融入了信息与感彩中,他不时地与周围人传递眼神,说饿了时拿起碗筷狼吞虎咽的动作及入木三分的表演……电视里的马斌似乎没有一点主持人的“模子”,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朋友的感觉,“电视里俊男靓女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我是乘虚而入……”马斌打趣地说。
马斌在电视节目中有时唱歌。一个中学生给他发来邮件说:“马斌叔叔,你主持的节目我很爱看,但是求您以后的节目中不要再唱歌了……”马斌却说:“这很好,我是和群众在交流,他们会觉得马斌没什么,普通人一个!正面的负面的都愿意跟我沟通……”有人认为马斌在电视中读报是对电视节目的一种***,不好干。正是这种***将电视手段简化到了极至。
2005年国庆节,来了两名漂亮的哈尔滨女孩找马斌,她俩是专门谢师的。马斌顿时“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仔细瞧又似曾相识。原来2004年马斌应邀为中华小姐大赛500多名佳丽培训讲课。而后,依然有20多名女孩与他保持着网上联系。女孩把自己的文学作品通过E-mail发给马斌,马斌给予详细批改加点评再发回去。就这样,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女孩不断地把作品发来,马斌像给小学生批改作业那样不厌其烦,只希望这些佳丽在不同的岗位上再塑新形象。于是,马斌成了名符其实的网上函授教师。而且是义务的、情愿的。
来登门谢师的两名女孩一个叫刘艳红,一个叫佟楠,参赛时18岁,高三学生,她俩学习很好,就是一写作文便头疼。通过马斌一年来的“函授”,作文有了很大的提高。高考时作文都得了50多分,顺利考入了东北大学。马斌兴奋地说:“说者无意,听者有神,这真是意外收获。”
生活中的马斌――
武林中人,行侠仗义
“一个人在早晨起来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指导他一段时间的行为,但是生活在快节奏中的每个人都不容易,作为主持人,应该给予观众的是快乐、是充满希望、是无所不能的信心。所以,每天无论发生了什么,我都会带着一张笑脸走进观众的生活。”
节目开播两年,他从未缺席过。他练武摔成骨折,到医院打上石膏,第二天清晨被人抬出医院仍出现在演播室中。除了对工作的热情之外,还有在生活中的“精气神儿”。同行形容他“就像注射了兴奋剂一样……”马斌每天4点钟起床,跑步、冲澡以后他会发短信叫自己练武术的学生起床。除了武术之外,他每天还游泳、器械锻炼,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状态是马斌能够坚持两年的秘诀。
原来,马斌在小学时经常被欺负,后来,在他每天早晨跑步给爷爷打牛奶的时候,总是在路上看到一位大叔练武术,遒劲的武术动作引起了马斌的注意。“小子,你是不是喜欢武术?”练武的大叔问马斌。“是的。”马斌毫不扭捏地回答。“那就跟我学吧!”于是从每天15分钟的基本功练起,开始了他20多年的“武术生涯”。上中学,马斌到武术圣地正式拜师学艺。上了大学后,马斌仍然没有放弃武术。那时候年轻气盛的马斌仗着自己的“一身武艺”,四处“行侠仗义”。
1991年,马斌高考不理想,在家复读。他经常到***书馆大阅览室去学习,年末的一个下午,***书馆突然闭馆,室内人被清理出去。不一会儿,一撮撮神秘之人鱼贯而入,原来这里在搞传销活动的“老鼠会”。这时,马斌猛然发现了初中时的退休班主任拥在人群中。他急忙追上去拉住她说:“老师,你怎么会参加这种传销活动?纯粹是骗人的……”旁边的人将马斌推向一边:“孩子,你不懂,这是千载难逢的发财机缘。”
不一会儿,一个姓张的40来岁中年人走向讲台,热烈地讲述他参加传销以来如何致富的感受,让大家分享。马斌按捺不住闯进去,将老师往外拉。那位被称之为上线的***经理走过来说:“小伙子,这里不关你的事,出去!”说着,上来两个人将马斌推推搡搡到外面,会拳脚的马斌将那两个人打个鼻口蹿血。
到了派出所,***不依不饶,一定要求派出所押马斌。这可吓坏了马斌的老师,求情作揖,最后老师花了一万元总算平息下来。
不到半年,老师搞传销赔了几万元血本无归……新仇旧恨,马斌怒火冲天到传销聚会场所。揪住***要讨还血债!***立即呼来4名保安,被马斌一一制服,并扭送上车到公安局去评理。公安局保安科长听后连连摇头,说:“不管传销行为对与错,你打人是违法的……”马斌气急了,又找到司法局去理论,论来论去,没有个结果。最后一位负责人说:“传销手段是不正当的,但是上面还没有下条文说传销是违法应当禁止。但是动手打人却是明显违法的……”
马斌立即拿出纸和笔让这位负责人把说的话写下来盖章,那个人当然不干,可又搪塞不了马斌的一系列质疑,最后来个和稀泥,说:“这件事双方都有责任,我看就此结束,下不为例……”
十多年来,每当想起此事,他总是耿耿于怀。2005年11月2日的“第一时间”里,马斌眉飞色舞地读出“……***出台的《禁止传销条例》昨日实施,传销组织者最高罚200万,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马斌对武术十分钟爱,每到傍晚,在北京龙潭湖,会看到一群练武的人,站在最前面带领习武练功的便是马斌!
马斌有了名气,练功习武的队伍在不断扩大,更有一群青少年投身加盟,成为马斌的学生。他对学生训练严格,每天早晨六点,他的学生会收到马斌发来的短信:该起床跑步了!如果谁没有及时回复,他就会严厉地质问:“练功是那么容易的吗?我4点起床,你们为什么不能6点起呢?你们还小,没吃过肥猪肉还没见过肥猪跑吗?天天有一只猪在你们前面狂奔看不见吗?”
感谢搭档――
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第一时间》中,有三位女主持人与马斌搭档,三个人与马斌通过磨合已十分默契,成为这个节目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成为观众所喜爱的看点。马斌认为:“三个人虽然都有不同的特点,但三个人的形象气质都是和这个气氛相符合的。”
欧阳夏丹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子,在主持的节目中表现得比较活跃,是一个比较可爱的主持人。马斌在主持的过程中和她开开玩笑,使观众更加轻松;史小诺是个职业女性,马斌在主持的时候会和她说一些比较严肃的话题。每个人的发挥都要根据节目的特点,与每个搭档的配合也都要视搭档性格特征而定。
谈到史小诺,马斌连连地说了几个“她很不容易……”由于时间的特殊性,史小诺形成了职业病――失眠。她往往到凌晨两三点钟才能睡着,早晨4点还得起床准备录制节目,每天的睡眠非常少,工作异常辛苦;而欧阳夏丹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去年国庆节后她突发感冒,住进医院高烧不退,大家慌乱了。时值全球禽流感出现,人人谈流感色变。于是,马斌要求医院对她做全面系统检查,还好,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大家工作靠的都是一股子气和这个团队的凝聚力。都很辛苦,我是个男的还好,她们都是女的,也都这样的坚持着。”马斌对这几个台前搭档和幕后忙碌的工作人员充满了感动。
不久前,马斌得知大学时的一位导师患了重病,便电话慰问,当他得知导师患的是肝癌时,立即被震动了。他决定乘机到沈阳去看望。于是,马斌带上几名在央视工作的“北广”同学的心愿,登机前去看望。
看望过导师,马斌在走廊里面看见一间观察室里躺着一位骨瘦如柴的老者,满脸痛苦地着,身旁无人。马斌走进去,发现老者的手伸向下面吃力地动作着……
原来老者姓王,早年丧偶,膝下一儿一女。女儿远嫁外地,儿子是腰缠百万的养殖户。王老汉患了肠癌直到晚期才送到医院来。儿子把老汉送到医院留下***便走了。王老汉已有10多天没有排便,已成硬结疼痛难忍,便自己伸手去抠……
马斌二话没说,到药房买来两瓶“开塞露”和胶手套,为老汉施用后,就一点点地住外挤压,半个小时,一块块大便硬结像羊粪蛋似的排出来……
王老汉疼出一身汗后终于轻松了,他向马斌讲述了儿子不孝的种种行径,听后令人气愤。当晚返京的飞机上,马斌的心情难以平静,打开“笔记本”一敲而就。题为《老年啊,老人》刊登在“中国老年报”。几天后,正值“老人节”。马斌读完这篇文章,与欧阳夏丹做了话题调侃,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同事们都叫马斌“拼命三郎”。真的,马斌身上明的暗的义务的机动的那么多的工作量,真不知他的分身术是怎么安排的,且要打好时间差――两年来的“第一时间”一个不少!
临分手,马斌郑重其事地向笔者提出了一个要求――“您一定要在稿子里替我感谢一下我的同事,感谢一下那些和我一起工作两年的同仁……没有他们,不会有优质的节目,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我真的感谢他们。”马斌有个好习惯,每次播完节目,他一定将目光转向直播间里正在忙碌的其他人,并诚恳地说:谢谢灯光,谢谢导播、谢谢大编、谢谢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