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写下水文的习惯,要尝试在习作教学中多写下水文,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让指导更有针对性。其次,我们需要在撰写前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找准让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来撰写下水文,拉近文章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为进一步的指导、引领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 穿越时光,“我”就是儿童
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高大、完美的化身。如何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更充分地发挥下水文的作用呢?我觉得在撰写下水文时,可以尝试去做一个真正的儿童,这要求教师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回归儿童,发现自己身上的“儿童性”,用“儿童”的心态、儿童的语言,写儿童的生活。教师可以真实描写自己儿童时代的某些生活场景及当时心理,纯真烂漫地展露童年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内心,与儿童共同分享。比如,掉牙、跳方格,“偷”看电视等等。这样的写作身份,这样的写作内容,会让下水文具有十足的儿童性,让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老师也曾经是一个和他们一样的儿童,会越看越喜欢,乐于阅读,乐于讨论,更乐于模仿。例如,在执教《我是妈妈的 》这一习作指导课时,我写了这样一篇下水文――
那天,我无意中听到妈妈说,明天要到国防园开会。这一下,可把我乐坏了,我又蹦又跳,兴奋得整晚睡不着觉。心想,我又可以跟妈妈去玩了。
一大早,我就对床上的妈妈大声喊:“起床了,今天你要去开会的。”妈妈微微睁开眼,对我说:“放心,宝贝,我是不会带你去的。”我一听,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但是转念一想,每次妈妈都说不带我,可最后,在我略施小计后,还不都带上我了吗?想到此,我得意地偷偷笑了。对,就这么办,还用老办法!
一会儿,妈妈出发了,我也离家了。妈妈坐电梯,我走楼梯。不怕,妈妈还要取车的。可是今天妈***我快了一步,我赶到妈妈车旁时,妈妈正和张叔叔在说话。我小心翼翼地走过去。不好,被张叔叔发现了,叔叔笑着对妈妈说:“看,你的小尾巴又来了!”我赶紧低下头,蹭到妈妈身边。妈妈无奈地对我说:“唉,真没办法!走吧,小尾巴!”听了妈妈的话,我呵呵地笑着,撒娇道:“妈妈,你真好!”
课堂上,当我映示这篇文章时,因为贴近学生,他们的反应很热烈,边读边笑,当他们知道这是我小时候发生的一件真实的往事时,所有的同学都因“恍然”发现,原来老师也曾经是个儿童,有和自己一样的顽皮师生之间消弭了所有的距离感。这篇下水文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写作的思路,勾起了他们对生活的回忆,他们的习作异彩纷呈:《我是妈妈的服装顾问》《我是妈妈的GPS》《我是妈妈的热水袋》等等,篇篇文章充满母女亲情,饱含生活的浓郁气息。
二、 活在当下,“我”是讲述者
活在当下,就是承认自己的成人身份。以这样一个成人的视角,通过回忆来讲述自己的儿童经历或是他人的儿童经历,这样的讲述娓娓道来,童趣之外,也许还有很多人生积淀的思考,同样可以深深打动学生,可以更充分地发挥下水文引领示范的作用。例如,我的下水文《今天,我做“妈妈”》其中的片段:
小时候我觉得做妈妈好威风,可以指挥爸爸和我做这做那。于是,我决定和妈妈调换一下身份,我做“妈妈”,她做“女儿”,故事就在一个周末发生了。
那天早晨6:30我就起床了,心里真后悔答应做“妈妈”,白白一个懒觉没睡成。唉,做“妈妈”就得给“女儿”准备早餐啊!可是做什么好呢?平时,妈妈总是变着花样,给我和爸爸做红豆黑米羹、水饺等各种点心。对了,我就做个鸡蛋饼吧!在爸爸的指导下,我从冰箱里拿出鸡蛋,往碗里敲。一不小心,蛋黄连带着蛋清一起滑落进水池了。哎,浪费了一个鸡蛋!我手脚怎么那么笨,真丢人!总算敲好了五个鸡蛋。我别别扭扭地将它们搅和均匀,加入面粉、盐和色拉油,搅拌成粘稠的面糊。在已加热的平底锅上抹了一层油后,我就开始往锅里倒面糊。油“刺啦刺啦”响个不停,我手忙脚乱地用铲子想把面糊在锅底摊平,可是好些地方还没来得及摊匀,就疙疙瘩瘩,靠近锅底的那面就已经成型了,爸爸一看形势不妙,赶紧帮我把另一面翻到下面,一会儿工夫,一张蛋饼就烙好了。嗯,看相不太好,经得起吃
习作教学
就行啊!我小心地尝了一口,嗯,味道不错!早餐时,爸爸边吃边说:“你这张饼成本太高了,五个鸡蛋可以做成五张饼呢。”唉,做“妈妈”辛苦不说,还得学会精打细算,真不容易噢!
学做“妈妈”,本身这话题就很吸引学生,再以这样充满童趣的下水文来示范,学生体验的激情很高,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精彩纷呈。感慨只有一句,做妈妈真辛苦,但是谁都能感觉到这是由衷的。
三、 我的思考
1. 文章的写作角度。用于指导环节的下水文在撰写时都是从文章写作角度出发的,主要是指文章的选材、整篇的布局、细节的描写等等。这是在学生还未开笔前的指导,应有强烈的引领意识,因此,必须是范文,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某些习作的感性知识。
(1) 选材的角度。行文选择的材料要足够新鲜,能起到打开学生思路、丰富学生话题的目的即可。比如上文《我是妈妈的小尾巴》,因其选材的新颖,话题的生活化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自觉积极地去挖掘与妈妈相处的点点滴滴,从而出现了很多有趣又可爱的选材。
(2) 写法的角度。教师在撰写时要注意运用一些写法,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力求能够将巩固内化写法。因此,在撰写时,要根据不同文体谋求显性的写法,力求能够让学生在读中自我感悟到,并能在自我习作时善加运用。而在进行细节指导时,我们就可以只写细节部分,引导学生进行片段的微观分析指导,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进行感性的一一比对,在具体的语言中去感受精妙,要能借此让学生明白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是鲜活真实的,而不是一种概念。
2. 学生习作中的“问题”。用于评讲修改环节的下水文针对性应该主要指向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唯如此,下水文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1) “问题”习作。即非但不规避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反而将这些问题放大化,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主动提出改进意见。相对于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修改,这样的发现、主动改进对提高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应该更为有益。比如,我在撰写关于人物的外貌下水文时,针对学生的问题:外貌描写没有特点,没有顺序,我出示了这样一篇“问题”下水文――
我的邻居关有一对弯弯的眉毛,乌黑的头发,身着一件白色的运动衣,一个额头,一个鼻子,还有小小的眼睛,睫毛很短,薄薄的嘴唇。
出示后,我鼓励学生从中找出问题。可以为老师的习作找问题,学生很快发现问题。于是,我立刻出示了关的照片,请学生进行顺序调整,并抓住特点进行文字修改。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修改稿――
我的邻居关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外貌――“小”。头小,五官更小,特别是他的那双眼睛,一笑起来就完全被肌肉淹没了,连条缝你都找不到。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呀,就喜欢穿一身白色运动衣。
这样的讨论,修改,将习作中的问题巧妙化解于“问题”习作之中。
(2) “解决”习作问题。即为解决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撰写的示范性文章。它能帮助学生克服习作中的问题,能为学生的习作修改指明方向。这样的文章,撰写时不能离开“问题”,另起炉灶。比如,针对三年级学生总分结构的运用总是不得要领,我撰写了这样一段下水文――
元宵节的夫子庙真热闹。街道上人山人海,我被挤得什么东西也看不了,只能随着人流慢慢向前走。每一个露天吧亭里都坐满了人,还有一条条长龙一样的队伍在等候。大大小小的商店内外挂满了各色各样的灯笼,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秦淮河被装饰一新,到处彩灯闪耀,游船穿梭不停。叫卖声、笑声、喇叭里的音乐声汇成了一曲激昂动听的《欢乐颂》。
学生在读完这样的片段后,我用 “你从哪里感受到夫子庙的热闹了?”这一问题来帮助学生领会“总分”的写法特点。学生在反复阅读后知道“热闹”是通过“人多、灯笼多、商品多、游船多、声音嘈杂”来体现的。在分写部分一次没有出现“热闹”一词,但是通过这“五多”的描写,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节日夫子庙的热闹。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再修改,我发现绝大部分同学模仿使用这一方法,其中不乏精彩作品。
合适的角度成就优秀的下水文,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创设更具人文性的习作教学氛围,成就更具针对性、指导性的习作教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下水文,需要真正“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