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友人突然从微信发来消息:“阿里5.86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18%,微博有戏,新浪股价上涨。”
这个消息其实传了一二年了,没什么好大惊小怪。最近新浪微博弄橱窗广告的动向其实就透露出,步子近了。
凑巧的是,我们杂志的微信关注数狂飙突进过了一个新的5位数大关。为了庆祝这一刻,我们做了一个设计。我们的封面报道是关于乐高这家玩具公司的。我们先打印下来我们的微信二维码,然后用乐高积木拼出来这个二维码的所有细节,拍摄下来,然后再用当代艺术的手法重新描绘了它。这个过程像“摹拟”之后的再“摹拟”——用鲍德里亚的话说。
由于这个消息,还是让同事发出了疑问:是不是微博开始比微信要更有价值了?
回答这个问题,我想用自己的角度来重新阐释它。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鼻祖米塞斯经常用人类行为来勾勒人的不同层次行为。比如发微博就是一种随意放纵式的漫谈,很显然,在漫谈的竞争市场中,更多地收敛到公知那里,他们垄断了相当部分。再上一个层级是搜索,打开搜索框,关键词至少代表自己当时最感兴趣的东西,哲学上称之为“可欲”,它比漫谈要更聚焦也更迫切。再上一个层级是去淘宝等电商去购买。打个比方说,你说你喜欢苹果超过桔子,这是微博;你去搜索苹果,这是百度;但最终你在淘宝上买的竟然是桔子而不是苹果,用米塞斯的话说,“购买才能确定真实偏好”,这暴露出其实你最爱的是桔子而不是苹果,前面的都是假的,“看一个人做什么而不是听他说什么”。
人类行为是有排序和层级关系的,于是它决定着所谓“大数据矿”的提炼。推特和微博为什么很苦、***的商业模式很难?漫谈信息作为大数据提炼,矿的成色太差,太费功夫。谷歌的搜索信息好一些,“可欲”至少意味着聚焦,所以谷歌推送“关键词广告”。亚马逊阿里的数据成色是更好,买代表着真实偏好的流露。当然,最好的数据是银行的财富转移数据、大借贷数据,它代表着更高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阿里改变银行业是一种胡吹。亚马逊也从未做到。
回到“阿里浪”,微博可以给阿里导流量做推荐,漫谈数据变成真实偏好数据,同时,阿里反过来也可以让购买的议论在微博上扩散。很显然,漫谈数据代表的社交媒体是可以在电商那里获得价值的,因为做了提升。而电商则通过“SNS”化诱导了更多的真实购买需求。
好了,回到微信。微信一直以社交网络自许,意思是社交媒体。微博是一个教训,对媒体属性进行有意的一刀切的限制。微信一是拷贝QQ的游戏经验,二是跟一些企业做尝试性合作,比如支付。现在有了“阿里浪”,腾讯应该考虑到微信上4亿多用户量的媒体属性也是有非常巨大价值,它也可以导入到某个可变现的地方。微信不应该预设。
最后,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它是建立在职场人“一周情绪维度”的基础上推送内容的。
微斯人,吾谁与归。它就像咖啡馆里的老友那样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