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启蒙篇1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小学英语课程目的中提到建立小学生初步的英语语感,可见英语语感的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关键。教师要抓住这个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遵循儿童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选择合理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启蒙阶段;语感能力;有效训练;英语语感
英语语感,就是人们对英语的领悟感觉能力,是英语训练熟能生成的表现。它是在长期的英语学习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英语语感强的学生理解力强,听英语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就是英语学习的高效率。可见,培养英语语感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关键。虽然语感随着语言知识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一般来说学习语言的开始阶段是获得语感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个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遵循学生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努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好坚实基础。那么教师在英语启蒙教学阶段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让学生受益终身呢?
一、加强语音训练,进行语音感觉培养
语音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过程中,语音的学习无疑都是基础的、第一位的,更是中小学语言启蒙阶段的重要技能之一。语言是有声的,听与说都离不开语音,读与写也必须借助语音方能顺利进行。因此学生语感培养的起点应该是语音感觉的培养。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从语音开始的,没有语音就没有口头的交流,势必影响、制约语言能力的发展和以后的语言学习。
培养学生的语音感觉首先要让他们听准确的发音,反复模仿标准的发音;然后学习掌握标准的英语语调;最后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注意英语句子的意群停顿,把握好英语优美的抑扬顿挫的节奏。学生在英语美妙的语音的体验和享受中,使用自然得体的英语语音语调表达思想,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思想、态度和情感,形成很好的语感,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坚持朗读背诵,培养英语语感
朗读背诵是培养启蒙阶段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朗读训练与语感的培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朗读实践中,学习者对语言现象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评析,努力激起对文章的鲜明的内心视像,把文章的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就能培养自己敏锐的语感。
为了更好地形成语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与背诵,朗读多了,背诵多了就有利于语感的形成。所以教师应将这种朗读与背诵培养语感的方法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引导学生在一切语言交际中有意识地去感受语感,把握语感,实践语感。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如下朗读背诵策略:(1)精选内容,抓住重点。(2)朗读领先,背诵在后。(3)结合汉译,背译同步,意义认识是背诵课文的有效方法。
三、多说,增强英语语感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它的交际性。通过说才能增加语言输出进而增强英语语感。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可以根据当天所要进行的授课内容,设计出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在教师的监控、指导下,开展师生对话、看***说话、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刺激学生的听觉,让学生多说、敢说,并且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激发他们说英语的愿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也非常有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学生一旦养成开口说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在说的过程中去组织语言,并且在思维加工的过程中,语感也就自然得到了体现。
四、多听,领悟英语语感
听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重要手段,是英语学习、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浓厚的语言环境。当学生在反复听了之后就会对英语的发音系统及模式逐渐熟悉和了解。学生在接触了大量的语言信息刺激后,就会想开口说一说,这一特性和婴儿的牙牙学语很相似。根据这一特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大量的语言素材。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尤其是英语听的环境,使学生时时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另外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一些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长此以往这些听的东西就会内化为学生感知理解语言的能力,即提高了语感。
五、渗透西方文化,奠定语感基础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这两种特色分明的语言,由于受不同的语言习惯、民族历史、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影响,而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能帮助英语学习者快速实现思维转换,尽快适应英语的用语习惯,才能进行顺利、有效的交际,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文化意识,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首先注重从英语词汇中探究文化内涵。再者鼓励学生自发寻找和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素材。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强化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语感也就得到了强化。
参考文献:
黄琼惠.寓语感训练于教学之中.北京:学苑出版杜,2000.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文峰中心小学)
语感启蒙篇2
小学是语言的启蒙阶段,是思想的启蒙阶段,更是培养语感的启蒙阶段。好的语言能力不仅可以给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也可以更好地与人交流,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要加强语感训练,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通过强化语感训练来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理解感受,语感可以综合体现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新课程标准》曾指出:“让学生能够有***的阅读思考能力,重视情感体验,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可以形成好的语感。”但是在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语文语言方面非常吃力,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只局限在表层或者逐个字词上面,没有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另外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时很是生硬,不明确用哪个词语来表达会比较好一些,词不达意;在语文写作时也是苦思冥想,脑子中缺乏优美语句的积累。总之种种现象都表明,现在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太薄弱,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小学生语感的训练。
一、语感的概述
所谓语感是指在学习语言期间自己的理解程度和感受,语感就是语言长期积累后的一种语言直觉,其明显的特征便是在使用语感时是没有意识的,随口而出的。而这些都需要长期去阅读、积累和思考,所以想要形成这种不加思考便能感受到文章的主旨、便能写出语言优美的文章的能力,都必须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语感的训练。
二、多阅读积累,提高感受力,增强语感
强化语感训练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阅读,从古至今,语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大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想要增强语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解决的。首先要大量的阅读,每篇文章多读几遍,在读的基础上老师要引导小学生每读一遍就要有一遍效果,并不是单纯的大声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提高记忆力,对语言感受强的地方要记到脑海中,然后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的技巧,要用抑扬顿挫和有秩序的方法去阅读,有感情地阅读,能够真正身处其境的和作者触发到思想上的共鸣,真正理解文中的意思,提高感受力。当然,在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边阅读边思考,不要死记硬背,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思想结构,在朗读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积累的目的,这样有助于文化的沉淀,努力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最后老师要注意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现在小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恐怕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阅读,所以老师要多开展课上阅读和课外阅读,利用好学校的***书馆、课外读物和教学设备,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阅读量,使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阅读,自觉自愿地努力提升自身的感受能力,强化语感的培养。
三、认真揣摩,训练领悟力,增强语感
对于一篇陌生的课文,不可能读一两遍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多去揣摩文章的意义,把握住文中的语言和主旨。比如,在学习《丝绸之路》一文时,课文最后一句“两千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这句话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在联想的地方文章结束了,这些老师都要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去揣摩其中的韵味,训练小学生的领悟力和想象力。另外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对于文中“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这句话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让自己悲伤的事情,又是怎样去把心情化悲伤为高兴的,这样学生通过回忆自己过去的事情,纷纷抒发见解,理解文中作者悲伤的心情、豁达开朗的心态。在其中领悟到“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的作者积极向上豁达的心态,从而慢慢培养小学生真正认真去揣摩领悟的能力,最终达到增强语感的效果。
四、结合生活实践,提高小学生的语感,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
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再像过去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记忆,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甚少,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浪费了大好的时光。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的情感源于生活,体验于生活,丰富于生活。在生活的情境中去发挥思维拓展能力,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生活实践全面结合起来,长期下来定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程下老师一定要注意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小学生初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要,作为老师,作为辛勤的园丁就要努力培育出好的花朵,让其在阳光下尽情地开放。强化语感的训练不但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有很大的作用,对将来语文课文的理解、作文的写作和创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周田中心小学)
语感启蒙篇3
【摘 要】从事底层教育这些年,亲身经历底层教育的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了制约外语教学的瓶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平时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措施。
【关键词】启蒙教育;语言思维;语感
我是一名来自底层的乡村教师,在这平凡又光荣的岗位上工作7个年头,经过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平时观察,英语教学已成为广大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很难过的一个坎。出现这样的现象也许很多教师坐下来冷静的思考过,但是在这里笔者想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1.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对自己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归纳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1.1 学生的启蒙教育不够重视(小学阶段)。在进行新课改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学校开足开齐课程,但相关学校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是开足开齐了各门课程,但实际上形同虚设。周边很多小学已开设英语课,但由于人们传统思想的影响,英语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始终比不上语文、数学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历届小学升学考试中英语成绩只是参考成绩,这样使得有些学校对英语课愈加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的启蒙教育得不到发展。
1.2 忽视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应具有最基本的功能。英语是一门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语言交流功能,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忽视了这一点。由于语言的基本功能,要求我们必须要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但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去教英语,学生为了获得优秀的成绩而去学英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失去了一门语言原有的意义。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表达和交流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样既不会失去一门语言原有的价值,也不会使英语成为一门哑巴学科。
1.3 存在的语言思维障碍。由于母语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其学成汉语式英语,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对中文依赖越发的强烈,认为英语是在汉语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比如:要求学生造“我每天骑自行车去上学,”大多数学生会造成“I every day by bike go to school.”这就是典型的例子,诸如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1.4 师资力量的缺乏。现在大多数农村英语教师为非专业出身,很少有专业教师,这种情况就给本来教学条件落后的农村学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倾注了所有的精力,但由于自身的不足常常给教学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制约了英语在农村学校的更好发展。
2.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笔者经过平时观察、教学实践及分析反思,总结归纳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2.1 抓好英语语言的启蒙教育。英语的启蒙教育非常之重要,因此必须抓好启蒙教育的实施。这就要求农村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师把好启蒙教育这一关,真正把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落到实处,把英语学科提高到与语文、数学同等的位置上;其次,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英语学习中找到乐趣,真正让学生养成能动口说英语的好习惯。
2.2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克服语言思维障碍。在上课时多用情景让学生对话,已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锻炼学生的动口能力。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考一些母语的语法,但不能过度的依赖母语,尽量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思考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英语专业教师短缺的情况下,加强现有英语教师的自身业务水平。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进行不间断的业务学习,补充自己所需的英语专业知识。其次,在进行课改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研究新课标、新教学理念,积极的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并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大胆探求和创新新的教法。不仅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英语的能力。
我相信!伴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以上在农村学校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定会得以解决。希望坚持在基层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携起手来,坚定信念,共同攻克当下面临的难题,努力缩小与城镇学校之间英语教学的差距,最终将英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