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那藏在尖壳之中的一剜肉,或吮或咬或抠,到头来也不过是为了那一口肉。但就是这口肉才能吃出其中的鲜妙。手指与唇齿亲密无间的配合,越是从各种缝隙、狭小空间里费力整出来的“肉”,不光吃着有成就感,也确实有着各种难以名状的鲜美。
姓海的螺
螺,近似等于有壳的动物。在常识里,即便面对海鲜池里种种有壳的动物,人们也能一眼识别它,并且把它与同是有壳的贝类区别开。因为螺从形态上看就很特殊,首先壳就生有螺旋纹,且只有一个孔洞,再者它的形状并不规则,而贝类则是有一对可以开合、且对称的壳。或许这种认识是带有地域性的,就跟叫油菜的菜似的,北方说的是那种绿叶大屁股墩儿形的。而南方则多是指榨油用的挺挺开黄花的,贝跟螺之间的各种混叫俗称也是如是。所以,我们在此借助生物分类学来以正视听。
螺属于软体动物,是动物界比较低湍的一类,软体动物共分出了5个纲目,举3个我们能吃到的螺来说,头足纲的代表就是墨鱼、鱿鱼等等,而贝类则属于双壳纲,从它们的形态上就很好理解,螺分属的叫腹足纲,因为它的足特别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而得名,当然最重要的是它还有一个锥形、纺锤形的壳,且一定是螺旋形的。也许有人会问,鱿鱼须还可以勉强称作足,螺壳里要是伸出脚,那八成是寄居蟹。好吧,谁说脚一定要支楞出来呢?螺能伸出壳的那一块扁平肌肉便是它的脚,靠这块肌肉的伸缩来爬动。
如果再细分螺,它又有陆生和水生两类——陆生的其实就是蜗牛,在有些地方也叫山螺,而水生的还有淡水生和海水生之分:淡水里的统称田螺,好听点的又叫福寿螺、螺蛳之类,海水里生的则是海螺,是螺类中种类最多的。
海螺通常生活在浅海中的平坦泥地上,在深海里也偶尔出没,因为它属于杂食性动物,人们通过在浅海设置诱捕箱的方式便可以捕捞到,而它最主要的来源,则是在利用拖网捕捞虾蟹时,顺带捕捞上来的,比如个头巨大的阿拉斯加海王螺,就是在捕捞阿拉斯加雪蟹时候的陪嫁,而加州凯勒特螺经常同龙虾一起上网。
虽然海螺在沿海各地都有出产,但在世界上,较为著名的海螺产地主要分布在美国东海岸的南部、白令海峡、韩国济州岛、朝鲜海和地中海,这些地方每年向亚洲、欧洲等地出口的海螺数量能达到千万吨级别。而在中国,海螺的出产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沿海,具体点就是大连、烟台和青岛等地,而辽东半岛多出香螺,山东半岛以红螺为多。因而在主打鲁菜和所谓“大连海鲜”的餐馆中,海螺一定算是有地域特色的食材。
细数这些年我们吃过的螺
全世界的海螺种类大概有几万种之多,而人们通常能吃到的则只有十几种。倒不是因为渔民懒惰,不肯开拓海螺的新市场,要怪只能怪那些常被吃到的海螺生得太容易被逮到——不是生活的水域浅,就是扎堆生长得太密集。人们吃到海螺,通常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见不到带壳鲜活的海螺,而是现成的海螺肉片,一种是在海鲜池中挑好现杀现吃。前一种情况的海螺主要是进口的海螺,在产地经加工后直接变成了纯肉,而后一种则多是本地打捞的。
香螺
在高档商务宴请中的常客,近两年格外走红。是中国黄海和东海特有的海螺品种,在台湾海峡的浅海海域也较为常见,故而在福建、浙江一代的菜肴中经常出现。
沟螺
沟螺肉色为黄色,质地与象拔蚌相似,故而在亚洲非常受欢迎。经过加工的沟螺整肉也会像鲍鱼一样,以个头大小来划分等级,通常有3头、5头、7头和小于7头四个等级,是制作寿司最常用的海螺。
海王螺
在捕捞上岸后,不采用活杀取肉,而是经煮熟后再取肉并进行速冻,其肉质也同象拔蚌类似,在日本和中国颇受欢迎。
玉螺
肉质较为一般,不如其他几种海螺吃着惊艳,在中国是最早食用的几种螺之一。在有些地方,玉螺是作为饲养海洋底层鱼类的饵料。
鬼爪螺
恐怖的外形掩盖了它的美味,曾有人用一生追求它的味道。鬼爪螺属于高档食材,难得一见,价格也颇高。尽管种种原因也不能阻止人们对它的狂热。
花螺
小到地边摊大到高档宴请都有它的身影。前些年田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花螺逐渐走俏。一杯白酒配上一盘爆炒花螺,如今也是夜市中主打菜品。
马蹄螺
主产国是日本、菲律宾等,通常用来来制作纽扣。马蹄螺在中国的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属于当时名贵的海螺。
翡翠螺
是近今年主要食用的海螺之一。价格中等,口感富有弹性,性价比颇高。是中等餐厅和高档自助餐中的常客。
红螺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酒痕衣上杂莓苔,犹忆红螺一两杯”说的便是它,故而现在很多海螺壳工艺品,也采用红螺来制作。
沟螺:
沟螺又叫滑壳螺,荣螺,壳口具有比较深的沟,螺壳有纺锤形、子弹头形或蜘蛛形等,有些壳上长有长短不等的指状突起,中国人臆想成凤凰展翅,又叫它凤螺。它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从潮间带至浅海沙、泥沙和珊瑚礁环境中均有栖息,以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沟螺是美国产量最大的海螺,主产于东海岸,当然,中国沿海也有少量出产。渔民驾驶小船使用诱捕箱捕捞,年产量近1500吨,几乎全部出口至亚洲,且主要以香港和中国大陆为主。
海王螺:
海王螺有着经典的海螺造型,螺壳呈纺锤形且周正,以美国拉斯加白令海域产量最高,年产量一度超过5000吨。由于产量巨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有些许美国捕蟹船转为捕捞海王螺,后因价格下跌,只作为捕捞阿拉斯加雪蟹的附属品。
红螺:
红螺在中国分布较广'主产于辽东半岛,因壳薄而红得名,亦称“红赢”,足部肌肉异常肥厚,鲁菜中的海螺类菜肴,多是以它来烹制。它在古时还曾因作为酒杯使用,也成了诗词中酒的代名词。
香螺:
香螺栖息于潮下带较深砂泥质海底,是肉食性海螺,因而肉质肥美,嚼过之后口舌留有余味,故而得名,但是口音的关系,在中国北方又被称作响螺。香螺的螺壳坚实而厚,略纺锤形,上粗下细。
马蹄螺:
马蹄螺生得形状规整——标准的圆锥体,也有说它状若马蹄,长成后约有2、30厘米高,1-3公斤重。其螺壳坚厚,壳内还有一层光滑、有光泽的珍珠层。东南沿海皆有出产,但由于产量很少,且主要生长于潮间带到深海的珊瑚礁或岩石缝间,不易捕捞,故而在当时属于较为名贵的海螺。
玉螺:
玉螺是中国最常见的海螺,形状圆圆扁扁,顶端有一黑褐色圆点常用于制作工艺品,又叫猫眼螺、肚脐螺。中国北方海域较多,渤海湾、黄海都盛产,甚至在退潮时亦可拾得。在日本北海道南部、朝鲜半岛、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洋也有分布。
翡翠螺:
翡翠螺产地比较普遍,以加拿大所产的品质为佳。个头在7~9厘米之间,外壳不算坚硬,在烹饪时只需短时间加热即可。肉质容易偏老,烹饪方法不多。主要食用方法为白灼,搭以海鲜酱油等配料即可。
花螺:
花螺在广东俗称“花螺”、“东风螺”、“海猪螺”和“南风螺”。其肉质鲜美、酥脆爽口,是国内外市场近年十分畅销的优质海产贝类。一般只有3~5厘米左右,由于个头小,壳薄,烹饪方法众多,爆炒花螺最为著名。
鬼爪螺:
鬼爪螺主产于在欧州,发现这种螺的时候,发现外形很像魔鬼的手,所以称之为“来自地狱的鬼爪”。但它又酷似狗的爪子,又名狗爪螺,属于海洋贝类。在福建连江县北茭村,当地人有种特殊的做法,做出来的狗爪螺十分好吃。引起数量稀少,为了保护珍稀贝类,现在万山区已禁止捕捞鬼爪螺。
从精华中取精华吃
吃过田螺或者蜗牛的人都知道,蜷缩在壳内的那一块肉,用牙签挑出来,去掉后面那截类似内脏、粪便的腌臜物,就可以直接进嘴了,可海螺却最好不要这样吃——首先,往讲究了说,海螺肉质最好的地方是它的足,这个部位几乎占到了其肉体的一半,主要由肌肉组成,而且由于经常运动,吃着既爽利又有弹性,自然是吃的首选;其次,螺类的脑神经中会分泌一种有毒物质,如果个头小或者吃的不多还好,可海螺通常都不算小,这要是一盘吃下去,真的会有头晕恶心的症状,海螺的脑部在未进行过加热时呈***白色,用筷子压几下就呈豆渣样。加热后若未遇油也呈***白色;若遇油则呈奶黄色。另外,海螺也有“黄儿”,但它不能跟蟹黄、鱼籽像比,因为是略带毒性的,再加上内脏囊、排泄腔这些本就是不能吃的东西,所以,海螺在吃之前是必须要收拾的。
由于海螺的肌肉组织不仅仅只在足上,还有很大一部分聚集在壳内,让肉体后段不至于从壳内滑脱。所以海螺取肉,只能生生砸壳取肉或煮熟后等肌肉紧缩。与壳分离了再取。但不论生取熟取。第一步都要将堵在螺口的厣板去掉,这个东西是螺类特有的防护器官,由角质或石灰质构成,可以完全封闭壳口。取肉前如果不先把它弄掉,生砸容易破碎混入肉中,熟取时容易因肌肉紧缩,将壳口卡死。
生取肉时,将螺肉取出后,要抠去螺黄和螺脑,而后用盐和醋搓去黏液。这些黏液是螺类分泌出来用于爬行时吸附界面和保护腹足的,有很重的腥味。生取的螺肉色淡黄,质地紧密细嫩,肉质比熟取的出色,可以用于制作高档菜肴,但美中不足的是出肉率较低,只有30%左右。而熟取肉时,则是一直要煮到肉与壳分离为止,再挑出螺肉,抠去螺黄、螺脑,虽然省事省力,黏液通过肌肉收缩,已被排挤干净,不必再清洗,且出肉率很高,但肉色灰白,质地糯软,只能用于制作一般的家常菜肴或汤羹。
收拾好的螺肉如需保存也要浸泡在水中放入冰箱,但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螺肉会因吸水量过多而肉质变软,失去弹性。当然,最好还是直接就下锅烹饪。鲜活海螺的烹调,以水为传热介质的烹调为佳,以油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法次之。焯水时,根据烹调要求,断生即可;过油时,油温要控制在5-6成热,不能过高,且一定要用清油,不可用动物油。否则海螺的鲜味将被遮蔽。如果焯水时间过长或油温太高,海螺将失去弹软鲜美的口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海螺:坚壳之下,必是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