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五贵”
裴矩,字弘大,原名裴世矩,后来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名讳,改名裴矩。裴矩之父裴讷之曾任北齐太子舍人,但英年早逝,裴矩从襁褓时便由伯父裴让之抚养。裴矩的伯父裴让之、裴诹之都是南北朝名臣,裴矩出身这样的家庭,年少博学,并且“留情世事”,小小年纪就开始为当官做准备。北齐时期,裴矩开始入仕,历经北周而入隋。隋朝平灭南陈后,裴矩和高颖入南陈宫殿收集南陈***书典籍,保护文化有功。后来岭南豪强作乱,裴矩仅率三千兵马急进,攻灭叛***,平定岭南二十州,受到隋文帝赞赏,裴矩也由此一路高升,当上了内史侍郎,也就是副宰相。
隋文帝时期,裴矩主要负责外交事务。大业元年(605年)开始,裴矩几次到河西走廊的张掖、敦煌,招揽西域客商到大隋进行贸易。当时中原富庶繁荣,物产丰富,对外贸易厚往薄来,于是西域客商蜂拥而至,一时商旅繁荣。史书说,裴矩知道隋炀帝好高骛远,就经常请胡商到府上做客,把各国山川地理、风物服饰、君长族姓等等情报都记录下来,出了本《西域***记》,共收入四十四国。记载了从敦煌到地中海的三条商路沿线风情。隋炀帝看后大喜,每天把裴矩叫到御座前,东拉西扯和他谈论西域情势。
隋炀帝的耳朵里灌满了歌功颂德之声,自尊心获得极大满足,裴矩由此大受宠信,和苏威、宇文述、裴蕴、虞世基并称“五贵”。这也是裴矩饱受后世诟病的主要原因,隋炀帝的穷奢极欲,相当一部分是裴矩帮着他挥霍的。
乱世存身
裴矩善于做官,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连当时最普遍的贪污,裴矩也敬而远之。隋炀帝远征高句丽时,裴矩和虞世基、宇文述镇守后方,把持朝***。虞世基和宇文述是有名的贪污纳贿能手,引领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只有裴矩洁身自好,还注重名节,不愿留下污点,而且他也深知风雨飘摇之际金银烫手,多之无益。隋炀帝下江都之后,天下局势已经糜烂,四方的告急文书雪片一般飞到江都行宫,裴矩终于坐不住了,小心翼翼给隋炀帝提了一下,希望皇帝看看这些文书,拿出个办法来。不料隋炀帝大怒,马上要把裴矩遣回长安。裴矩装病拖延,过了些日子,隋炀帝也就忘了这事儿。
等李渊太原起兵攻入关中,隋炀帝终于坐不住了,这才派虞世基到裴矩家里向他讨主意。裴矩觉得有必要说真话了,就说:“京师危急,在江都遥控局势,恐怕失去机会。请陛下早日回京,方可平定。”为此裴矩主动起来处理***事,希望隋炀帝能听他一回。但隋炀帝已经打定主意留在江都,坐等灭亡。裴矩彻底死心,为了避免灾祸,从此缄口不言,接人待物极为恭谨,对人的赏赐往往超过对方希望,连对手下的杂役仆从也和蔼可亲,赢得上下一致好评。
当时很多随驾南下的官兵不愿远离北方的家乡,隋炀帝的“骁果”(御林***)***心涣散,不断逃散。隋炀帝为此忧心忡忡,向裴矩讨主意。裴矩说:“我们到江都已经两年,骁果们没有家眷,所以难以安定,不如给骁果将士们娶妻纳妾,他们就不会逃了。”
隋炀帝大喜道:“这个办法好。”裴矩随即把江都境内的寡妇少女等统统征用,分配给骁果将士为妻妾,连尼姑道姑也不放过。骁果将士们终于安定下来,都说:“这是裴公的恩惠。”裴矩用广大江都女子做为价码,终于获得骁果的保护。
隋朝灭亡之际,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攻灭后,裴矩又转投窦建德部下,还当尚书右仆射。窦建德兵败被杀后,裴矩怂恿山东守将曹丹把山东献给大唐,自己也顺利步入大唐仕途。
前佞后忠
从此,史书中的裴矩似乎换了个人,为官之道做出重大调整,尽心办事,知无不言,很得李渊倚重,接连升迁。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两家被秦王李世民诛杀殆尽,但裴矩、魏征和王三人被李世民罗致帐下,裴矩再次成功跳槽,转任吏部尚书。
唐太宗唯恐重蹈隋朝主奢臣贪的覆辙,特别重视打击官场腐败。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官员的清廉程度,唐太宗派人把一匹上好的丝绸送给管理城门的司门令史,这个令史见钱眼开,当即收下,被司法官员抓了现行,当即下狱,准备处死。
裴矩听说了,直接见唐太宗,说:“此人收受贿赂应当处死,不过按照大唐律例,受贿者和行贿者应当视为同罪,一起处斩。”唐太宗急忙解释说:“行贿人是我派去故意试探的。”裴矩这才说:“此人受贿,理应处死,但陛下用财物诱人犯罪,然后施以重刑,这就有点构陷教唆犯罪的意思,恐怕不是守法修德的做法了。”
唐太宗觉得裴矩言之有理,就把那位倒霉的司门令史放了,还召集群臣,当众表扬裴矩,并从此吸取教训,在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宰相们商议国事时,让谏官也列席会议,以便随时谏言,纠正错误。
贞观元年(627年)裴矩去世,终年80岁。司马光评价说,君明臣直,裴矩的前佞后忠,不是他的性情有变,而是依附于君主的好恶,时而化忠为佞,时而化佞为忠。
(摘自《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