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黄河源头沿河而下,到达北宋故都汴梁(今开封)。11年后,他在《东方见闻录》中这样描述当时汴梁的水运盛况:汴河直通运河,北连通州(今北京)、南通杭州,城内6条水系,和我的故乡威尼斯何其相似。
古都开封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早在1000多年前,开封的水系就极为发达,北宋为满足都城东京(今开封)的庞大需求,建立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先后疏浚和开凿了多条河道,贯通了黄河、淮河、长江、珠江诸水系。那时东京的河道,日夜舟船如织,商旅不绝,曾有“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之说。
如今,开封的水资源依然丰富,让古老的都城蒙上处处旖旎的风光。开封的水是艺术的,它流动着秀丽风光,流动着诗词画卷,流动着民间传说和民俗综艺。借其悠久的人文历史,开封的水具有了百般模样。
宋词般的温婉模样
宋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一城宋韵半城水”,开封城中的水,也似沾染了宋词的风韵,温婉俏丽。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开封成为“富丽天下无,人口逾百万”的世界第一流大都市,全面形成了北方水城的奇美风貌。城中河流密布,连街衔巷,舟楫往来,G乃声声。城中四条水系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分东南西北四方而流。在著名的“汴京八景”中,有四景与水有关。
“隋堤烟柳”为汴京八景之一,也是汴河上一个重要景观。汴河作为重要的水运通道衔接南北,乃是交通经济大动脉,为避免游江南走陆路的颠簸劳顿,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时疏通汴河作为大运河的干流。汴河成了御道,千里长堤移栽上整齐的夹岸杨柳。春天,两岸郁郁葱葱,柳枝轻摇,柳絮飘舞,如烟似雾,如梦如幻。周邦彦的词《兰陵王》所描写的“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即是隋堤迷人的风情。杨广的穷奢极欲导致了隋的灭亡,但也为后人留下了“隋堤烟柳”的美景。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对隋炀帝做了公允的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水秋声,汴京八景之一。北宋时期,汴河是汇集京城的交通命脉,河面上舟船如织,日夜不停,汴河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城镇林立。每当深秋季节,汴水猛涨,碧波千顷,阵阵秋风吹来,波涌浪卷,水声清越。水面上的波纹宛如银镜上的浮花,分外好看。故有“汴水秋声”的美称。
州桥明月。州桥是当时汴河上13座桥中最壮观的一座。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榫J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牙、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可见州桥是一座镌刻精美、构造坚固的石平桥,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桥下汴水奔流,桥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两岸店铺酒楼繁荣,笙歌连成一片。每当月明之夜,“两岸夹歌楼,明月光相射”,晴空月正,登桥观月的人群,纷至沓来,熙熙攘攘。人们俯瞰河面,银波泛泛,皎月沉底。故被誉为“州桥明月”。
金池夜雨。据《梦溪笔谈》记载:“金明池,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开凿,池水引自金水河,旧址在开封城西。”起初,金明池是为操练水***、保国安民而修。然而,宋廷重文轻武,金明池却演变为供帝王将相和后妃们休闲娱乐、陶醉忘忧的所在。金明池周围九里三十步,中有仙桥,桥面三虹,朱漆阑J,下排雁柱,中央隆兴,谓之骆驼峰,若飞虹之状。桥头有五殿相连的宝津楼,位于水中央,重殿玉宇,雄楼杰阁,奇花异石,珍禽怪兽,船坞码头、战船龙舟,样样齐全。每年三月,金明池春意盎然,桃红似锦,柳绿如烟,花间粉蝶,树上黄鹂,京城居民倾城而出,到金明池郊游。金明池内还遍植莲藕,每逢阴雨绵绵之夜,人们多爱到此地听雨打荷叶的声音。雨过天晴万物清新,更有一番新气象,故有“金池夜雨”之称。
除以上四景外,“汴京八景”中还有“繁台春色”“铁塔行云”“梁园雪霁”“相国霜钟”等美景,其中梁园不在开封,而是在商丘,但由于开封历史上曾长期称大梁、汴梁,故使很多人产生误解,把梁园也列入开封范围。也由于商丘、开封两地相近,故把商丘的“梁园雪霁”也列入了汴京八景之一。这些美景使得当时“汴州风景胜杭州”,使后人“直把杭州作汴州”。
龙亭般的王者模样
龙亭湖是闻名全国的4A景区。巍峨壮丽的龙亭、画卷般的清明上河园、楼阁高耸石山峭拔的中国翰园、亭台水榭江南园林般的天波杨府纪念馆环绕湖的四周。每年文化节期间,色彩鲜艳的把龙亭湖一带装扮得凤帔霞蔚。岸上游人摩肩接踵,水上划船穿梭如织。晚上华灯齐放、流光溢彩。立在湖岸四望,如在仙山琼阁月宫瑶池之中。然而,谁又能想到这湖底曾是宋皇城的遗址、金王宫的遗址、明代周王府的遗址。
历史上曾有七个朝代在开封建都,北宋王朝定都开封长达168年。当年的皇宫所在地就是如今龙亭一带。金朝末年,龙亭一带成为皇宫禁苑,到了明代,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在此建周王府,后因黄河泛滥,渐废弃。清雍正十二年,河南总督王士俊令人在周王府废弃的煤山上建了一座“万寿宫”,内设皇帝牌位,文武官员定期到此朝贺遥拜。封建朝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因此这个地方就成为“龙亭”了。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辟为公园,成为人们休息的场所。
今天的龙亭仍然保持着清代“万寿宫”的建筑风格,在南北5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午门、玉带桥、嵩呼、朝门和龙亭大殿。龙亭大殿高26.7米,基高3米,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各有八间朝房,与大殿组成完整的宫殿院落,其内建有中国首座大型宋代蜡像馆,63个人物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午门至大殿为御道,长480米,将玉带桥、嵩呼、朝门贯穿其中。御道两侧为著名的杨家湖和潘家湖。东面为潘家湖,西面为杨家湖。传说,东湖为宋朝“太师”潘仁美的府第,他陷害忠良,是个奸臣,宅院里的湖,水是浑的;西湖为宋朝名将杨业的府第,他舍身救国,是个忠臣,宅院里的湖,水是清的。当然,这个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但也据此反映了人们对忠奸的态度和感情。贯穿潘杨二湖的一座石拱桥,即为“玉带桥”,因在波光潋滟的水面上弯曲似玉带而得名。潘杨二湖水面自然宽阔,湖岸弯曲,玉桥飞泓,波光潋滟,景色优美。整个园区既有南国园林秀丽之娇美,又兼北方宫殿王者之气魄。
铁塔般的厚重模样
开封铁塔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称。铁塔的建造开始于北宋仁宗皇v元年(1049年),但何时落成,至今尚未发现有确切记载。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层,因此地曾为开宝寺,又称“开宝寺塔”,又因遍体通彻褐色琉璃砖,混似铁铸,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
据史料记载,开封铁塔的前身是座木塔,位于开宝寺福胜院内。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有金光出相轮,车驾临幸,舍利乃见,因赐名灵感塔”,是宋太宗用来供奉吴越国进贡的阿育王佛舍利用的。历经宋、金、元、明、清5个朝代以及民国时期漫长岁月,铁塔遭受地震43次,冰雹10次,风灾19次,河患6次,雨患17次,其间曾数次增补修葺。1938年6月5日,侵华日***以铁塔为目标发动猛烈的炮火袭击,塔身中弹七八十发,塔身北侧遍体鳞伤,第八、第九层被打穿了外壁,留下了2个2米大的深洞,但铁塔渗透着开封人的铮铮铁骨,像一位威武不屈的战士巍然屹立在古城大地。
1953年7月,河南省文物局把维修铁塔列为中原的名胜古迹重点修缮工程。1954年,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考古人员对铁塔进行全面勘察设计。1956年,成立铁塔修复委员会,由中央文化部和河南省计划委员会拨21万元专款,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制定了维修方案。1957年6月11日开始动工,到10月底全部修复竣工。同时还安装了104个铁铸风铃,增装了洞门铁栏和避雷针。千年宝塔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铁塔湖因毗邻千年铁塔而得名,也因铁塔而闻名。铁塔湖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00米,湖面约9.62公顷,湖泊的东、北两面由古朴厚重的古城墙环绕,西岸、南岸紧挨河南大学,西北岸有一组园林式的水榭,水榭南北两侧有长廊,廊的南北两侧由四角亭和双亭连接,通过桥亭伸向湖内,湖内有环形曲桥。湖中心有岛,岛上建有何公轩,有曲桥相连。
关于铁塔湖的来历,至今也没有确切的说法。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时勇教授在《那湖那景》一文中说:“儿时就知道开封有几大坑:城西南的‘包府坑’、城西北的‘龙亭坑’和城东北的‘铁塔坑’。可这‘坑’何时变成了‘湖’还真说不太清。”把大小水洼都叫坑是开封的习俗。铁塔坑,原是开封城东北隅一处较大的坑洼地,水面随雨水多少忽大忽小,坑中杂草丛生,深浅不一,是附近居民洗衣服和游泳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大学(时为开封师范学院)与铁塔公园间并没有隔离墙。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为更好地保护铁塔,1960年年初,开封市委做出决定,把铁塔公园正式交给河南大学管理。随后,河南大学***发出了修造铁塔湖的号召,提出“美化校园,改造思想,用勤劳的双手建造地上天堂”的口号。河南大学师生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用“海、陆、空”(空中架起钢索,地上铺上木轨,水中浮起小船)联合作战的方法进行运输,创造了“每小时运土348筐”的纪录。
铁塔湖是河南大学师生一锨一锨地挖出来的,更在天天看着铁塔湖成长起来的河南大学学子心中渐渐培育出一种铮铮精神――这种精神被河南大学师生称为“铁塔牌”精神。虽然铁塔湖没有未名湖、西湖那样悠久的历史和知名度,也没有包公湖、龙亭湖的丰富的人文故事,然而,依偎在古城墙脚下,映着千载古塔,傍着百年学府,铁塔湖却多了一份厚重古朴、宁静清幽、清灵秀美。
开封,这颗镶在黄河岸边的闪闪明珠,凭借卓越的地理优势,既以七朝古都闻名,又以秀美润泽诱人,此水之功也。开封兴衰和水密切相关,开封未来的发展也将和水紧密相连。近年来,开封市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丰富的水资源上做文章,利用这些水域发展开封经济,也因此有了开封水系一期、二期工程的建设。
水,是历史上开封交通经济的命脉;水,为开封争得了七朝古都的地位。开封的水也因其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具有了这百般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