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前教育心理学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讲道,音乐是一种人类普遍特质,人类借助音乐交流思想和感情,更借助音乐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身体动作、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舞蹈;音乐;语言
舞蹈就是身体动作的发展。心理学表明,在音乐活动中,学前儿童作为一个音乐表现者,通过唱歌的形势来表现音乐,也可以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动作与音乐的协调能力,就是舞蹈的基础。
一、节奏感的培养,懂得音乐旋律美
节奏感让幼儿能感受到音乐的信息,让幼儿知道旋律是一种线性运动,有起伏、曲折等形状,音乐能打动人就是一连串音符按照基本的秩序进行组合,具有协调性。幼儿舞蹈《打扁担》节奏明快,是民族民间舞蹈,舞蹈动作简单,以膝跳步为基本舞步,适合学前儿童,表现了童真童趣。《打扁担》在儿童的动作与音乐中体现了动作与音乐的协调。节奏明快,音乐和 舞蹈编排富有民族民间特色。
二、培养幼儿的音乐舞蹈的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是一种比较高的能力,只有懂得欣赏,才能创编更好的舞蹈,音乐是有实用功能的,让幼儿参与表演,促进幼儿的音乐能力。让幼儿懂得音符美。《打扁担》舞蹈创编中的童趣舞蹈是一门人体动作艺术,《打扁担》是从幼儿特点出发,让幼儿掌握舞蹈动作的基本协调、平衡和有规律变化发展的方法,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让幼儿的肢体语言得到充分体现,在舞蹈创编上有方位、高低的变化,膝跳步的活泼,节奏明快,有民间特色,舞步随着鼓点的变化而反应,让幼儿在舞蹈中体味到玩的乐趣。
三、幼儿舞蹈创编
舞蹈具有美感,它通过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用舞蹈语汇来抒情叙事,因此,幼儿舞蹈编辑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幼儿舞蹈编导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熟悉文学、艺术专业知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编排,幼儿在三岁前听到好听的音乐会自发地蹬腿、跺脚。3~4岁儿童情绪能有音乐控制,他们能初步借助想象、联想等手段来感受一些生动形象,主题明确、节奏鲜明的音乐,以律动为主,舞蹈单一的动作,如“小鸟飞”“小跑步”“小碎步”等,进行动作模仿的舞蹈游戏,可以用手或身体做一些单纯的动作,弄清节奏与动作的协调、平稳。
4~5岁幼儿能够欣赏内容广泛、性质风格多样的作品,还能理解乐曲表现的情感,产生一种先想象和联想。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律动中可以做一些舞姿变化训练。
对5~6的岁幼儿,可以训练幼儿开、绷、直、吸、拧、抬,以及手、腕、肩、膝的配合练习,让幼儿能听音乐而发挥,自编自跳。
幼儿舞蹈《打扁担》是通过艺术夸张,尽情渲染感情,符合年龄阶段的舞蹈动作,幼儿在一种欢快的音乐声中尽情表现,童趣十足,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整个舞蹈以幼儿游戏打扁担贯穿全场。幼儿在舞蹈中有膝、手、腕、肩动作配合协调,挖掘儿童在生活中的趣味游戏,在舞蹈中鲜活体现了儿童趣味性。
幼儿根据节奏敲扁担,这是一首民间童谣,舞蹈形式活泼。“小小扁担三尺三,三尺三,三尺三……”童谣朗朗上口,幼儿随音乐节奏的变化而舞动,鼓点伴着童谣,欢快且具丰富的艺术内涵,幼儿舞蹈《打扁担》是用幼儿的眼光来观察事物,认识生活,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反映生活,捕捉动作,使《打扁担》有童心、童真、童趣,塑造的形象生动可爱,场面精彩。幼儿的举手投足,走、跑、跳、游戏、玩耍,处处充满好奇,舞蹈《打扁担》通过童谣游戏的形式来描述孩子的活泼天真,用幼儿自己喜欢的生活与语言来展现肢体动作,体现他们的情感,《打扁担》反映幼儿世界的稚趣。
参考文献:
陈康荣.幼儿舞蹈训练幼儿舞蹈创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湖南省沅陵县滨江幼儿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幼儿舞蹈《打扁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