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多有才俊,出生在这里的,不仅有经济学家钱俊瑞、力学家钱伟长、环境工程专家钱易,而且还有对我国影响深远的台湾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而这个人杰地灵之地,还诞生了一位同样对中国物理学研究和发展影响深远的人物钱临照,以及其弟弟――工程力学专家钱令希,两人都是1955年的首批中科院院士。
钱临照: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钱临照自幼在父亲钱伯圭任教的无锡荡口果育学校就读。在家风影响下,钱临照勤勉好学,一路过关斩将直抵上海大同大学物理系,师从胡刚复、严济慈等在中国物理学发展历程中影响颇为深远的名家。严师出高徒,胡刚复、严济慈等人的授课,让当时初接触物理学研究的钱临照受益良多。
1929年,钱临照从大同大学物理系毕业,开始在广东省兴宁县和上海市两地的中学往返任教,并于一年后获得了前往位于沈阳的东北大学物理系任助教的机会。他与物理学研究的渊源,自此开始写就开篇。
勤学苦读、善于钻研的钱临照一边在东北大学教课,一边研发自己的“小玩意”。他就地取材,利用废旧的材料和零件,借助一台车床自己动手制成实验仪器,并利用自己亲手打造的仪器,完成了密立根油滴实验。也是在此阶段,他利用同样的方法还制成了波长为2米的无线电波实验仪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师生被迫入关,钱临照投奔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从事科研工作3年。1934年,钱临照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费赴英留学3年。
1937年7月,钱临照在柏林正准备继续进行晶体范性的研究工作,国内“七七”事变骤发,他即刻回国。时北平已陷敌手,他不顾艰险,奉命设法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许多箱仪器经海防运往昆明。
在纷飞的战火中,钱临照主持了物理所的应用光学研究。在此期间,他与物理所的同仁们一起设计制造了几百架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这些仪器并不只是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提供给学校,要知道在战争一线的很多医院、工厂都迫切地需要这类物资。
钱临照制造光学仪器的经历,不仅仅是满足了战时的物资需求,其更加深远的影响在于,这个过程中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批光学仪器专家。
1945年抗战胜利后,钱临照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工作,兼任中央大学物理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钱临照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当选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北京成立。当时,国内鼎鼎大名的科学家,如严济慈、吴有训、华罗庚、钱学森等纷纷在这个崭新的校园里执掌教鞭、登台授课。钱临照负责给物理系的学生讲授普通物理学。
虽然在当时已是国内知名物理学家,但钱临照坚持每次上课前都要试讲,有时还要把备好的课先给他在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教书的女儿讲一遍,征询她的意见。正因为准备充分,他讲起课来往往语言精练、逻辑性强,让学生们感到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在一次普通物理课上,为了讲授转动惯量的概念,钱临照亲自坐上旋转凳进行演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1960年,钱临照正式调入中国科技大学任教。1970年,钱临照随中国科大从北京迁到合肥,自此他一直安心在合肥中国科大校园工作达30年之久。
1972年学校复课,66岁的钱临照重登讲台,亲自为学生授课。1978年,72岁的钱临照出任中国科大副校长。当时,中国科大招收首届少年大学生,钱临照热情支持,并亲自担任少年班研究组组长。
1980年,钱临照被任命为中国科大副校长、***首届学科评议组物理组组长,同时当选为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首任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首任理事长。
钱临照老当益壮,1986年,80岁高龄的他奋笔疾书“九州儿女志气豪,欲吞长虹比天高”的诗句,甚至到了1990年代还在带物理学史研究生。
1994年,88岁高龄的钱临照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孝威共同发起,并联合34位院士联名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要大力推动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建设。如今,少年班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已经成为中国科大耀眼的两个标签。
1999年,93岁的钱临照病逝于合肥中国科大校医院,实现了他“故于科大校园”的遗愿。2001年,在钱临照逝世两年后,由他的同事和学生共同整理编辑的《钱临照文集》出版。
钱令希:中国结构力学之父
1916年,钱令希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鸿声镇,父亲钱伯圭早年参加辛亥***,后来在家乡创办了鸿声小学,又担任过荡口镇果育学校的教师。鸿声镇是个山清水秀的小镇,居民多数姓钱,这里人杰地灵,在中国近代,从这个小镇里一共走出6位钱姓科技文化名人,这6位分别是:力学家钱伟长、钱令希,金属物理学家钱临照,经济学家钱俊瑞,环境工程专家钱易,台湾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
1936年9月,钱令希以土木科第一名的成绩从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毕业,同年10月,被保送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两年后毕业,获得了“最优等工程师”学位。1938年,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二年,祖国大片国土沦丧,钱令希满怀抗日救国的赤诚,立即回国。在昆明,他被刚刚成立的叙昆铁路局录取为“试用”。这条铁路计划从四川的叙府向南到达云南的昆明,然后与滇缅铁路接通,以期为全民抗战打开一条国际通道。因为深知这条铁路对抗日的意义,年轻的钱令希和一位老工程师硬是凭着双腿,在140多公里的线路上为上百个大小桥梁、涵洞定位定型。
此后,钱令希先后到川滇铁路公司、云南大学、***桥梁设计工程处等地工作。在云南大学,25岁的钱令希被聘为该校土木系教授。当时,钱令希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开了一门选修课《高等结构力学》,听课的学生只有胡海昌和潘家铮两个人。现在,他们二人早已成为中科院院士。
1942年2月,钱令希在云南昆明结婚,夫人倪辉是位数学教师,毕业于河南大学,婚后两人生有一子一女。1950年,钱令希担任浙江大学土木系主任。1952年1月,受时任大连工学院院长屈伯川之邀,钱令希来到了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任教授和第一任科学研究部主任,1979年任副院长,1981年至1985年任院长。
钱令希一生著述丰硕,对祖国建设贡献卓著。1951年和1952年,钱令希的《超静定结构学》和《静定结构学》两本教材问世,薄薄的两册教材,以其简洁而富有启发性的风格,严谨而不落俗套的系统性,深受学生的喜爱。1955年,钱令希当选为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
1954年,钱令希担任武汉长江大桥工程顾问,并于1958年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的规划工作。1959年,他还参加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规划会议。从中国实际出发,他提出了新型支墩坝型―――梯形高坝的建议,后为浙江湖南镇128米高坝及其他几个水电站工程所采用。
1960年代,为研制核潜艇,钱令希承担了壳体的强度、开孔和稳定问题的研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74年11月,大连工学院承担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油港:大连新港主体工程的设计任务。这项工程是落实“三年改进港口面貌”指示,为扩大原油出口而兴建的,钱令希领导了海上栈桥的设计和建造,他提出“百米跨度空腹桁架全焊接钢栈桥”方案,并亲自参加设计和施工。1978年,此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1970年代优秀设计奖。
1978年,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期间,年过六旬的钱令希感奋不已,他夜不成眠,信手写下了如下的诗句:
献身科教效春蚕,岂容华发待流年;
翘首中华崛起日,更喜英才满人间。
1984年,为推动力学与工程结合,并反映我国计算机力学最新成果,钱令希亲自担任主编,并创办了《计算机结构力学及其应用》杂志(后改为《计算机力学学报》)。钱令希还是国际计算力学协会的发起人之一,1986年9月,这个协会正式成立。1998年,钱令希被授予中科院资深院士。
2009年4月,钱令希在大连逝世,享年93岁。
(摘自《云南档案》2012年第9期,《科学新闻》2013年第11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钱氏两兄弟院士:钱临照、钱令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