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你会到处看到中国车。”美国梦幻汽车董事长布鲁克林曾这样预言。
得“发动机”者得天下
不依靠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完全靠自有团队的智慧和勤奋创业的精神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这在1996年没人敢说一定成功,只有尹同耀。
大多数人认为,在满大街跑进口车、合资车的时代,只有合资建厂,全套引进国外先进的汽车生产线才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康庄大道。想逆势而为,打造自主的汽车品牌谈何容易!国人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在汽车制造这件大事上不识时务,那岂不是自寻死路?
悲观的氛围如压顶乌云般笼罩在民族汽车工业的上空,环视四手如林,鲜见民族汽车的身影。此时,身为长春一汽“十佳杰出青年”的尹同耀却有着不同的信念,在芜湖市副市长詹夏的召唤下:“总是为外国人做事没出息。你来,我们做中国人自己的车。”就这一句话使尹同耀义无反顾地抛下了所有的名利来到了芜湖。
万事开头难,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重重的困难,这位“下嫁”到芜湖的“汽车人才”在最开始的研发道路上蹒跚了两个年头,在创业之初他们一共8个人,看起来有点势单力孤,但这8个人都是火种,在芜湖点燃了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希望。尹同耀就在那时下定了为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而背水一战的恒心。如今,我们依然能够想象得到12年前,尹同耀从一汽离开,站在安徽芜湖那片荒滩乱草和几间破败的茅屋前踌躇满志的心情。
尹同耀是安徽巢湖人,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按他的话说:“小时候没见到过汽车,村子里只有一台拖拉机,我们这些孩子都愿意跟在拖拉机后a面跑⋯⋯后来到考大学时候,就稀里糊涂地报了汽车专业。”尹同耀曾就读于安徽工学院(现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制造专业,当年离开一汽-大众的时候是总装车间主任兼物流科科长。
尹同耀有一个工作习惯,这个习惯从他创业伊始一直保持至今,就是奇瑞的全体员工都知道的“715”工作制,即每天都要工作15小时以上,每周工作7天,这个工作习惯几乎是雷打不动的。尹同耀还有一个特点,只要你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他很少走路,一向用“跑”代替走来节省时间。就这样日日夜夜地操劳,勤勤恳恳地工作,他带领着这支团队把全部智慧和心血都投入到了奇瑞汽车的发展中去。克服了种种困难,奇瑞终于自主研发出第一台发动机。有了技术就掌握了优势,从1997年注册,至2000年第一辆车下线,再到2007年的销售量突破38万辆,以领先第5名8万余辆的显著优势稳居国内乘用车4强,市场份额位居自主品牌第一位。
奇瑞的飞速发展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民族汽车品牌的未来。
我的地盘,我做主
“总有一天,你会到处看到中国车。”美国梦幻汽车董事长布鲁克林曾这样预言。美国有通用、福特,日本有丰田、本田,德国有奔驰、大众,而奇瑞是否能够担当起中国民族汽车品牌的领头羊与这些国际品牌比肩,占领汽车市场的一片天地?对此,奇瑞的掌门人尹同耀有着自己的算盘。
从表面上看,奇瑞一直都在“疯狂”地攻城略地,“奇瑞一定要做一个进攻型企业。我非常希望先进攻,而不是防守反击,要不就不干,要干就拼命往前冲。因为不上量就没前途,不疯狂,就死亡!”尹同耀对此直白且肯定。话虽如此,尹式的“疯狂”看似霸道,但实际上其背后颇有章法。
从第一辆整车驶下生产线,到完成第一个百万辆,奇瑞仅用了93个月的时间,这不仅是汽车行业的一个奇迹,也印证了尹同耀当年的豪言:“让外国人走,我们自己干。”对此,他不无骄傲,“我们打破了汽车制造业的两个神话,一是不合资没有出路;二是产量达不到100万,自主造车不可能。”
尹同耀认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要做合资企业做不到的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汽车大批量出口。近年来,奇瑞汽车除在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尼西亚、埃及和伊朗等地建厂外,又先后进入了菲律宾、文莱、智利、南非等新兴市场。2007年奇瑞汽车出口总量达 11.98万辆,比2006年的5.16万辆增长6.82万辆,增长了132%,连续3年实现倍增,奇瑞已连续5年蝉联国产乘用车出口冠***。
尹同耀率领奇瑞员工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在自己的地盘上终于赢得了话语权,骄人的业绩使世人侧目并把其当作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领航者。今日的尹同耀已是一个光芒四射的人物,在汽车市场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日,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独家评选的“2007年度(第五届)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领袖”排行榜中,尹同耀位居第6位。尹同耀的成功不仅代表奇瑞,还代表着我国汽车工业在世界的昂首挺胸――2007年7月4日,奇瑞与美国克莱斯勒签订协议,用奇瑞的技术生产美国车。中国人终于开始改变外国人掌控汽车核心技术的游戏规则。
盛誉之下的危机
由于世界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吃到这块“唐僧肉”,众多汽车企业各个是奇招频出,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分得一杯羹。对此,尹同耀发出了“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我说奇瑞离破产只有18天”的感慨。
为了用最短的时间把企业做大,尹同耀自己也像开足马力的发动机一样疯狂地工作,千方百计地销售产品、扩大产能,飞快地完成了奇瑞第一阶段的任务。“疯狂”,无疑给奇瑞赢得了发展的空间,使奇瑞短时间内成为国产品牌之首,但问题也接踵而来。事实上,当奇瑞过去十几年一路凯歌的同时也在接近自己的极限,这个问题在原是技术人员出身的尹同耀身上也同样存在。
奇瑞的高速发展,使其领导者无暇顾及细节的问题,从管理角度来看,尹同耀的“粗枝大叶”使一些下属对他颇有微词。有时尹同耀会直接到工作现场向研发人员催促项目进度,急躁的性格使他少有耐心。理解他的下属会认为“他这是恨铁不成钢”。但大部分人却觉得他“高压也许可以保证执行力,但绝对得不到最好的执行效果,因为不能调动起别人的积极性”。而其内部管理的粗放也让很多“海归”的技术人才无所适从,人员流失无可避免。
和所有疯狂扩张的企业一样,低价竞争是奇瑞迅速占领市场的不二法门,但如此“便宜”的车价背后也使奇瑞与其供应商的关系相当紧张,并且超低的价格必然导致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不仅如此,对尹同耀来说,最值得思考的还是其制定的销售策略。奇瑞与克莱斯勒合作,进一步扩大了海外市场,但这种OEM模式并不能成为一种长久稳固的合作关系,奇瑞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更受制于克莱斯勒。奇瑞是否真正能够与其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标恐怕并不容易。加强内功的修炼与提高品牌竞争力是老尹首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