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这个依偎广东东部潮汕平原西缘的城市,一直以中药闻名。如今,这里的英歌亦是名扬海外,舞出了普宁人的英雄豪气。
英歌,又称“鹰歌”、“鹦哥”、“唱英歌”或“秧歌”,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表演气势豪壮,气氛浓烈,流传甚广,是群众所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舞蹈活动。它在广东、福建等地最为兴盛,由男子表演,有歌颂英雄之义。
英歌最为正宗的发源地在广东的普宁,相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其主要代表队有南山英歌、泥沟英歌与新坛英歌队等。
它在普宁的出现可追溯至明代中期,那时民间歌舞活跃,民间常结合农事活动用以祀神、游神、庙会或自娱等。因此,至今英歌舞中尚保留着“布田”(即插秧)、“麦穗花”、“走花柳”等写意活动,是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精耕细作农耕生活的隐约反映。
起初,英歌是边唱边舞,故名“唱英歌”。后来由于舞蹈节奏强烈,要唱又要跳确实很困难,所以“唱”的部分就用潮汕特有的锣鼓代替,沿袭至今。锣鼓节奏节奏热烈,锣鼓点是二板快,在“空”的音响上加进螺号,使锣鼓节奏更为明快、热烈和雄壮,伴着有力的动作,气势撼人。
英歌表演人数大体为16至24人,也有增至32到36人,最多可至108人,人数绝对是偶数。执棒及持小鼓者各占一半,舞者扮演的是宋朝梁山泊的英雄好汉,所以舞者的化装脸谱是根据梁山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而定的。如关胜(或杨志)红脸红须,李逵黑须满腮、倒钩,鲁智深和尚装束,武松则为白脸。
在表演中,服装则与京剧中的“紧身短打”相似,上身坎肩,脚是“人”字形的裹腿。以前,每个人身上还挂着一块标明梁山泊英雄姓名的小牌。不管表演时的人数多少,每个表演者的脸谱和服装各代表一个梁山泊的英雄好汉。
英歌主要的动作有“洗街”、“藏剑”、“单、双镖***”、“背槌”、“过跨”、“勾脚”、“过跨”等。所舞的***形呈现为“双龙出海”、“麦穗花”、“眼镜圈”、“田螺圈”等。由于动作和***形都是从练兵和攻城阵法演变而成,变化多端,英歌充分表现了梁山泊英雄好汉机智勇敢、锄奸除恶的豪迈气概和战斗风貌。
英歌的情节有“下山打探”、“急水渡泊”、“化妆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凯旋归山”、“欢庆团圆”等。中间部分是化装拉弦唱戏。节目有《洗佛》、《牵猪》、《拖车》、《抛网》、《双摇橹》、《桃花过渡》等,其节目可视队伍人员而增减,但节目不能少于三个。
每逢佳节或喜庆日子,村村少不了英歌这一活动项目,英歌锣鼓响遍城镇村寨,英歌所到之处,村民闻声而至,扶老携幼,围得水泄不通。整齐的踏步声、扣棒声、锣鼓声、喝叫声,声声催人急,观者的欢呼喝彩声,把热烈场面推向高潮。英歌舞队员在群众心目中是英雄的形象、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每位有幸被挑选为英歌队员的青年,都会觉得无上光荣,所以英歌舞能代代相传。
普宁英歌的佼佼者,首推南山、咸寮、涂坑等村。他们的表演最精彩,各有一定的艺术造诣,往返各地表演。
咸寮村老艺人罗炳池、陈炳坤于1951年代表粤东行署到武汉参加中南民间艺术表演。翌年,他俩又与该村的陈振粉、陈娘和到广州表演。1953年又以四人为基础再从涂坑、南山两个英歌队中选出四名精英,即涂坑的陈永利、陈清泉、南山的陈才斗、陈瑞鹏等一行8人,组成英歌队代表广东省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艺术汇演。
南山英歌于1958年又在行家指导下,编成《大破大名府》,即现在由8人所表演的这一套英歌舞。舞者交替运用集体舞、四人舞、双人舞等形式,并用潮州方言歌伴唱,融故事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这一年,南山英歌获汕头专区群众业余文艺汇演优秀节目一等奖,并被挑选参加1959年中南文艺汇演,受到很高评价。
普宁市对英歌舞的发展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着力打造文化之乡特色品牌,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英歌文化,建立了泥沟、南山、新坛、旱塘、北山五个村示范点。
该市28个乡、镇、场、街道办共有90多支英歌队参与对外交流活动,辐射到泰国、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地区,常年受益人数上千万人。2006年5月20日,普宁英歌经***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7年至2011年,普宁市组织英歌队参加国际性、全国性活动达21次,平均每年达4.2次。其中,2007年新坛少年英歌队入选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十四届“群星奖”决赛并获奖;2008年南山英歌队随“广东文艺奥运***团”在天安门广场表演,为奥运会营造了热烈气氛;2010年南山英歌队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在广东周上作迎宾演出,荣获“纪念奖”;2011年南山英歌队参加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文艺表演。
今年,普宁市再次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英歌舞便是这一荣誉称号的支撑点。普宁英歌突出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获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
英歌不再是歌,却能在舞动的英雄情怀里传出久远的回音。在普宁人的生活里,我们可以信步于淳朴、地道的民风古韵里,感受南国热土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