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蕴含思家的情愫;“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蕴含怀人的惆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蕴含戍卒的悲愁;“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蕴含时空的永恒。多少文人墨客对明月或倾注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他们的悲欢离合,或抒写他们的哲理思索。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更是其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唐中宗神龙(公元705年~707年)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辞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仅存两首:一为《代答闺梦还》,写闺情,诗风近齐梁,无甚特色;一为《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这首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书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二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无具体文字资料可考,但根据诗歌内容可作如下推测:创作此诗时,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时,不禁在景色中沉醉了。于是他心中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从开始四句可以看出作者所处之地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
紧接着作者把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向岸边。“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郊野流淌,月光照着开遍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一样洁白。月色如霜一般,所以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河月色分辨不清了。前八句主要描绘皓月当空,月光荡漾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一样的银灰色。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格外幽美恬静。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已有之,但张若虚却别开生面,翻出了新意: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就整体而言则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哀而不伤”,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同时把笔触由上文的大自然美景转到人生***像上,自然引出下文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几句诗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衬托她的思念之情。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照在她的捣衣砧上,卷不走,拂不掉。“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的惆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人传信,只有遥寄相思之情于明月,平添几分悲苦。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江潭落月,江水流春,把游子思归的惆怅之情烘托得凄苦悲愁。“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沉沉”二字,加重了诗人的孤寂;“无限路”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思归之情;结尾处的“摇情满江树”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壮丽寥廓的月夜美景蕴含梦一般的幽深静谧;深邃智慧的哲理情思蕴含“哀而不伤”的情怀;摇情满江的思念蕴含纯洁的人伦情感。明月与人和谐共存,寄托着“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脉脉温情。行文至此,仍觉意犹未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令人爱不释手,为之倾倒。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明月照千古,孤篇盖全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