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性服饰变迁

作者简介: 宋丹蕾(1992―),女,汉族,籍贯:四川德阳,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研究方向:历史师范类。

〖HJ1.7mm〗摘 要: 清代女性服饰的演变,由满汉两个相对***民族服饰相互渗透、融合演变而来,最终形成独特的服饰风格。清代女性服饰承袭了汉文化中服饰所包含社会成员的等级秩序关系,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统治社会的重要辅助手段。清代女性服饰变迁,蕴涵着相当复杂的因素,涉及朝代更替、历史传承及文化心理等。

关键词: 清代;女性;服饰 ;变迁

引言

清王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统治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自皇太极于公元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起,到1912年溥仪下诏退位,共历经276年。清王朝同时也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封建君主专制形态达到了顶峰。

中国素有“衣冠之王”之美誉,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同时清王朝又是中国历代王朝中对个人服饰穿戴,管制最严厉的王朝。从“剃发令”、“到十从十不从”再到朝廷下谕禁止满族女装汉化倾向,都反应出清王朝作为异族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严酷压迫,与此相反的是也显现出清王朝承受着汉文化强大的压力。

清代女性服饰的演变,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由两个相对***的民族服饰相互渗透、融合演变而来,最终形成独特的服饰风格。清代女性服饰承袭了汉文化中服饰所包含社会成员的等级秩序关系,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统治社会的重要辅助手段。

关于清代服饰的研究专著不多,其中宗风英著《清代宫廷服饰》介绍了清代宫廷服饰制度的起源,形成和演变。描述了清代皇室成员及大臣在各自场合穿着的服饰。孙彦贞著《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从汉服流变的角度对清代女子服饰作了研究。另外沈从文著《中国服饰史》黄能福著《中国服饰史》等中国服饰通史类专著也对清代部分进行了专述。

一、明清易代与满汉女子服饰的冲突

满洲族简称满族,是居住在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后裔。若追根溯源,可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生活居住在我国东北边疆的肃慎人。他们基本生活在东北的苦寒地区,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他们没有丝织和棉织。仅能织粗毛布和麻布,服饰制作水平不及中原地区,有善于制裘的特长。[1]女真与中原的交往源远流长,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周代。一个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往往并不囿于对自身传统的单一继承,必然要受与其交往的其他民族服饰影响,其成型过程中借鉴与吸纳是必然的。满族民族服饰在形成过程中受契丹与汉族的影响最大。《金史 舆服志》中写到女真女性服饰“妇人服裙,多以黑紫”,这与女真族长期居住在冰雪地区形成的对白色的民族崇尚有悖,其实就是受到契丹影响的缘由。

女真早期服饰以简朴实用为特征,而宋后女真服饰发展趋于繁复、奢侈,除了自身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以外,也与受到汉民族服饰文化影响不无关系。这些变化也证明了服饰文化发展、变化的规律――民族服饰文化发展、变化的强势性影响并不能改变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即服饰文化多倾向于吸纳、融合先进民族的服饰文化并保持自身的特点,[2]历史上女真臣服于辽***权二百余年。但仍然能保持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服饰风格。

满族服饰在几千年不断地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窄袖紧身、长袍开衩、皮毛皮靴以及编发等基本服饰特征。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起很大的主导作用,其窄袖便于骑马、拉弓射箭;开衩是为了便于骑马和上下马的方便;皮毛皮靴是为了适应严寒天气。由此可见,女真民族服饰有很强的功能性及地域制约性。

而同期的汉民族传统服饰,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以及社会经济、***治制度的高度发达,促使服饰发展早已脱离了仅仅满足于实用的阶段,对服饰美的追求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衣冠服饰的“等级之制”。《周易 系辞下》就提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从先秦时期汉民族服饰起就存在着一个较为系统的伦理世界,形成了建立在儒家“礼”的规范下的中国传统服饰。无论是冠帽、服装都可以窥探出其内在的道德意象。虽然各朝代在服饰的样式、花式、面料上有所变化与发展,给人以庄严肃穆感的宽衣大袖、右衽的基本款式并没有变化,一直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礼数。历时几千年到明代依然是“时尚奢华,宽衣大袖,衣长四尺,袖长二尺,袜皆大统,鞋必浅面。”的服饰习惯。[3]汉民族传统的女性服饰,由于女性在封建社会的从属地位,特别是儒家对女性服饰中道德感的极度重视,促使女性服饰中蕴含了更多的“礼教”成分;为了掩盖妇女的形貌、削弱身体曲线的“暴露”,妇女服饰也多是宽松型。 另外,汉民族服饰也有“男女不同衣裳”的说法,体现儒家规范下的“男尊女卑”等级观念。这与窄袖紧身、男女服饰相当部分相同的满族服饰大相径庭。

满清在入主中原后为同化汉民族、建立满制统治,下令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族服饰。实行强制性的服饰改革。这个***策激起了广大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这种以严厉手段实行剃发易服的制度,是实质上的民族压迫,使满汉的民族矛盾迅速上升,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4]出于对元王曾经实行强硬的民族压迫***策的反抗,明王朝曾为全面恢复整顿汉族衣冠服饰制度作出过极大的努力,明令严禁胡服、胡语等元代蒙古族的服饰语言文化,确立了符合汉民族文化传统的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的服饰礼仪、秩序。在汉族社会中建立起抵御异族服饰风习的心理屏障。[5]中国封建王朝至清已历经千年,王朝更替本属常事,但清王朝推行“剃发易服”就触伤了汉民族的心理底线,即顾炎武所谓“亡天下”了。满汉冲突之惨烈从当时流传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可见一斑。

为了缓解民族矛盾,清朝统治者接受了明朝遗臣金之俊的建议而做出了让步,采取了“十不从”的缓和***策。即“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十不从”尊重了汉族婚丧等民间重要仪式以及佛道的服饰风俗,保留了优伶、未成年儿童以及妇女这些社会地位较低或处于从属地位的人群的服饰习惯,平息了一些民怨,也使得满族服饰在儒生、男丁、仕官这些在封建社会起主导作用的人群中得到实行,这样清朝的服饰制度在满汉双方都作出让步情况下在全国得到推行。

这一措施的实行,使得清朝男女服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男子服饰迅速“满化”。相反,对于女子服饰,则出现了满汉分途的局面。

二、清一统与女子服饰的定型

清***府用“十不从”的***治手段来缓和蹦得过紧的民族关系,给民间世俗生活、汉民族文化、服饰习惯留下一些空间。促使汉民族把对故国文化的思念、传承寄托到服饰之中。无形中加强了汉族女性服饰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不可避免地对满族女性服饰的变迁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文化风俗、服饰的变迁融合总是伴随着***治、文化冲突的,清初满洲贵族保持着***治姿态的强势,而在审美的层面,偏于方便实用的满洲女性服饰自然就趋于弱势了。汉族女性服饰华丽的风格对满族女性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款式用料到纹饰,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满清入主中原以后,生活方式、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稳定富足的生活是满族女性服饰产生了美观化、奢侈化的趋势。

满族贵族面对数量上远多于自己的汉民族,害怕被同化,竭力保持满族文化的独特性。甚至最高统治者直接进行干预。但是在汉民族这个发展了几千年、极为成熟的农耕文明重重包围下,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同时,既然满汉人民居住、生活在同一个生活区域,影响也是双向的。例如素来宽大的汉服衣袖受满装影响逐向窄小演变。

1.满族女性服饰

清代满族女性服饰主要以穿袍褂为主,形制上男女差异不大。旗袍典型是圆领、右大襟、袍较长。清初期为窄袖或者有马蹄袖端,可能受汉化和清女装礼服简化影响,后袖口平直较大。马褂一般以袖比手臂长或比手臂短为标准划分为挽袖及舒袖两类。整个清王朝时期满族女性服装的样式规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归结于满清统治者顽固地坚持“国俗衣冠,一沿旧式”的冠服理念。同时跟最高统治者高度重视也有极大地关系,特别是清早期的统治者、在康熙至嘉庆年间,多次下谕禁止满族女装汉化倾向,对满族女装保持满族特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入关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汉民族服饰文化的熏陶,尤其是相比于实用简单的满族服饰,汉族服饰富丽奢华的风格对满族妇女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女美的天性是无法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产生了满族女性服饰虽然总体形制上没有大的变化,但却在局部上、形式上有颇多改变。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式样翻新、衣领袖长短比例、色彩搭配等方面。[6]

雍正时满族女装仍然较为简朴,但在领、襟部位已经开始镶沿花边;中后期旗袍上的盘近满绣愈是精美繁缛;到了咸丰、同治时期“京师妇女之滚条道数甚多,号曰十八镶”[7]面积占据了衣服面积的一大半,甚至掩盖了服饰本身的面料。反映了当时人们夸富的心理以及对华丽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病态的境界。这充分反映出清王朝在经历了清朝前期的社会动荡后,社会趋于稳定,财富大幅增加,民众有享受奢侈生活的能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停滞、丧失进取心的表现。

具有满族民族特色的窄袖、马蹄袖端的袖口也向平直宽大的袖口转变,前文也有叙述。道光时出现了袖口平直宽阔的形式,但同时人们也用挽袖来替代马蹄袖的方式维持本民族服饰特征。这是女性追求时尚与朝廷禁令相矛盾情况下“折中”与彼此妥协的结果。

满族女装中衣领也在各代各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旗装中衣领分开,在圆领上加“卷颈”或“立领”。“卷颈”是在颈间围一条领巾,一头在袍服大襟内,一头垂于胸前。“立领”则是固定于袍褂的立领形式。“卷颈”以不同的材质与不同彩绣搭配袍褂;而高至双颊的“立领”则是当时的潮流趋势。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清朝服饰的形制庞杂、繁缛,等级观念浓厚。满族统治者在外形上坚持本民族服饰特色,但为了维护统治,消灭“异族入侵”的形象,在服饰内涵上力求与儒家思想契合。极力推崇等级观念。比如清代命妇的礼服――补褂,受封者分等级得不同***案,虽然入关前汉族传统服饰等级观念已经吸收到满洲服饰中去了,但是命妇补褂这点在入关前是没有的。在服饰色泽方面,也由最初的女真族女性大多喜暗色服饰演变成能够通过色泽体现出辈分、身份、场合的差异:孀妇着蓝、酱等较暗色,参加丧葬祭辰等场合也需穿蓝紫等色,而双全妇喜红色、月白、藕荷色,流行大红袍天青褂搭配。上层女性外褂大都色彩丰富。

除了袍褂这样女性满服的基本形式外,清代满族妇女中还有常见的袍与坎肩、褂搭配。坎肩为无领无袖的上衣,也称马甲、背心、紧身等,衣襟式样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等,通常穿在最外边。而妇女们在春秋天凉时流行穿“褂”,是一种圆领、对襟、直身、无袖、后开衩、两侧开衩及腋下的长背心。值得注意的是,坎肩与褂的兴起,是由于民族融合,受汉族服饰影响的结果。[8]而与袍褂受汉族服饰影响所不同的是,袍褂是满族入关前就有的本民族服饰,入关后受汉民族服饰文化不断熏陶而变化;而坎肩与褂都不是满族原有的服饰形式,而是将汉民族服饰融合,成为具有满族民族特点的服饰。比如:褂是由原明代汉族服饰中“比甲”演变而来的。这些都表现出汉民族服饰在满族服饰演变工程中,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

清代女性服饰特点不得不提到的还有发式。有其满族妇女所梳的旗髻,典型的有“两把头”,“大拉翅”“两把头”的基本形制是头发自头顶中分再两边梳平髻,似“燕尾”状横于脑后,形似“一字”亦犹如“如意”衬头,故也称“一字头”“如意头”。关于两把头的形成时间,目前学术上并无确切定论。但据孙彦贞女士考证,满装的典型发式在顺治年间还尚未形成。[9]清入关初期满族妇女发式仍然保持着受契丹族影响形成的“辫发盘顶”式,“辫发盘顶”简单实用,且不论贫富贵贱都是如此。随着清王朝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必然需要一种新的发式来适应新的等级制度。于是,“两把头”在逐渐的演变中形成了。此外,随着满族女性发式由实用性向装饰型发展,满族女性头上的发簪也逐渐丰富起来,为了让“两把头”承受更多的发簪首饰,“两把头”也得到不断的改良。旗髻不断增高,两边“燕尾”角也不断扩大,到了慈禧太后时期,发展成为了一种高大的扇形状头饰,宽窄近肩,俗称“大拉翅”。

2.汉族女性服饰

清代汉族女性服饰在“男从女不从”制度的“保护”下基本沿袭了明代末期的服饰传统,即“上衣下裳”。汉族妇女上身着衫、袄,下身束裙,一般还会在面上加一件小背心。清代汉族妇女除了朝裙之外,一般妇女着裙制度相对自由,并没有严格、刻板的规定,这也促使清代的裙装制式多变、样式翻新层出不穷。

清代汉族人以多幅多褶的裙为时尚,认为褶多不仅美观而且行动方便,称“八幅之裙,宜于家常;人前美观,尚需十幅”[10]在清初流行的“月华裙”就是利、用裙幅较宽,群面褶裥间各用一色,而用色皆淡雅,轻描细绘、给人“皎月光华”之感。[11]清初还有一种流行的“墨淡裙”但资料较少暂时也未发现实物,只由后人推测是因其面料色泽较暗、近似墨淡而得名。在乾隆年间,民间汉族女子间流行的“凤尾裙”更是制作精工。“裙式以缎裁剪作条,每条绣花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谓之凤尾”[12]凤尾裙分为在裙腰下缀绣花条鱼尾,或在裙子外边加饰绣花条凤尾两种。

清人喜爱裙幅褶多,时兴百褶裙。百褶裙的“百”并非虚数,裙子两侧各打细褶,有的各打五十褶,合为百褶,有的甚至各打八十褶,合为一百六十褶,可见“百褶裙”名副其实。还有所谓“玉裙”,和百褶裙如出一辙,只是玉裙是用整幅缎料制成。清末出现的鱼鳞百褶裙同样也是在百褶裙的基础上改良而来。在群面褶裥用细丝交叉串联,展开时形似鱼鳞。其作工极精超越凤尾裙,又避免了百褶裙细褶日子久了易散乱的缺点。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清末时很受追捧。

汉族女性服饰自汉代以来就保持着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衣袖较为宽大。体现了汉族女性含蓄、端庄的形象。而在清朝建立以后,汉族女性的衣袖宽窄就不断变化。“袖初尚小,有仅盈尺者,后大至三尺,与男服同。”[13]这是清初汉族女服衣袖的变化,衣袖逐渐变宽,叶梦珠在这里描述汉女子衣袖是称“与男服同”,自然是与汉族男子服饰相同,究其原因是清***府实行“剃发易服”“男从女不从”这样强制的服制改革,汉族人民只能通过管制相对宽松的女性服饰来传承本民族的服饰文化,更主要的是来表达自己的民族情怀。表达了当时汉族人民对清王朝强烈不满的反抗心理。随着清王朝统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满汉冲突烈度的减弱,满族女装的窄袖袍服也对汉族女装变迁起到了微妙的影响。“自顺治以后,女袖又渐小,今亦不过尺余耳”。[14]衣袖渐小,不仅表现出满汉融合,满汉女性服饰潜移默化间的互相影响,也可以看出从清初抵抗清王朝的统治到汉族人民顺从、认同清朝统治的社会心理变化。但到乾隆年间,清***府大力提倡儒家文化。大兴经学,女袖又有了偏宽大的趋势,到同治时期“袖长广一尺有余”。 清代女性服饰在满汉文化的交融中基本定型,贯通延续到民国初期。

清代汉族女子的发式与满族女子发式大相径庭。汉族传统女性发式是髻,主要是将头发盘结于头顶或脑后。清初发式基本特征是“高”和“卷”,当时所时兴的“牡丹头”就是一种高髻,编梳时还需用假发垫衬,有人甚至夸张地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除了“牡丹头”还有“荷花头”“钵盂头”此三髻均是属于丰满挺括的发髻类型。清中期以后,发髻形制由“高卷”的特征逐渐向“扁小”发展,也较少使用假发衬托。样式名目繁多、不断推陈出新,如“元宝头”、“挂花头”等。但是这些繁复华丽的发式多出现在妓院等场合,一般的妇女发式为简单朴素的“平髻”。

总的来说,清代女子服饰,满汉都基本上保持了各自的基本特点。同时又都向对方学习借鉴对方的优点、并融入到自己的民族服饰当中。在这个借鉴融合的过程中,历史底蕴雄厚的汉民族服饰居于强势地位,被借鉴学习的地方多于对方,这也是服饰发展的必然路径。

三、中西交流与清末女性服饰的创新

中西服饰文化的交流与当时的***治背景及国家所面临的形势有极大的联系。清王朝中后期社会趋于保守,闭关锁国、内乱四起、奢靡之风盛行,文化上全盘汉化,并承袭了有千年历史的儒家文化,同时将儒家文化中的专制特征发挥到极致,社会处处充满老迈之气。衰败已无可避免。但它最强劲的敌人并不在王朝内部,而是在万里之遥的刚刚完成工业***的西洋诸国。两次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文化随着炮舰强势进入中国,给自以为是“世界中心”的中华文明以极大的冲击,震撼了社会各阶层、领域。求新、求变,改良***存之风油然而起,并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西服饰文化交流融合动机有外来文化的侵袭,以及内部改造的愿望,中西服饰的交流融合就是在内外因结合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的。

经过了清朝后期的社会动荡,西方的服饰文化在中国传播开来,强烈地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服饰的审美观,并形成全新的价值观念及服饰审美情趣。

清代女性服饰受到西方服饰风格影响,在服饰发展中吸收了西方元素。主要体现在装饰手法的简化。在领口袖端原本追求繁琐、精致的艺术装饰的服饰风格急剧演变成窄边或不镶边。在女服形制方面,女装由宽大向窄瘦演化。旗装的袍身和衣袖都向窄瘦趋势发展。在清末民初,旗装还未发展成为凸显女性人体曲线的旗袍,剪裁手法仍然采用直线。虽然还保留着满族女袍的特征,但却为民国时期旗袍最终成型与风靡奠定了社会基础。

受西风东渐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不断变化,另一方面西洋装束也在中国传播开来。洋装在沿海的开放地区很快流行起来。不仅女士的洋装套裙受到欢迎,妇女中也不乏着男式西装西裤、披男式大衣、戴礼帽穿皮靴者。这种变化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它改变了承袭千年的女性 “上衣下裳” 着装格局,与中国的服饰传统分道扬镳。然而,在西风强劲,中国传统文化、礼教式微的情形下,社会却不得不接受它。

起初是一些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女性,提倡妇女***、追求男女平等、摆脱千百年来女性柔弱形象而着男士西装。后来发展成为时尚女性必不可少的装扮。

此外,随着清末同治以来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清***府也创办了不少的新式学堂,女学生逐渐成为一个数量可观的群体。学生接受了资本主义的文化思想,自然成为服饰改革的“先锋”。男学生剪辫易服,女学生也不甘落后,抛弃了传服饰与发式。一般女学生穿窄袖袄、下着裙或者裤子,服饰都没有任何花纹镶饰。还有少部分留日、留美的女学生,她们的服饰她们的服饰受到留学地的影响更加明显,比如留日女学生的服饰有较多的和服元素,留美女学生服饰与西装无异。不管是哪一种女学生装,它们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实用、且款式已接近近代的西洋装束。发式主要是两边分梳、脑垂辫等简单明了,完全摒弃了复杂的发髻和发式上的饰物。清末,受西式风格影响的女性服饰虽然影响在逐渐增大,但流行的范围却并不广,主要在以女学生为主的知识女性及大城市的时尚女性中流行。

四、结 语

本研究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发掘及对历史资料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清代女装服饰的演变脉络,进而就清代女子服饰演变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心态加以探究。

清代女性服饰、着装变化实际是沿着两条各自***的线路演进;一条道路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满族文化交流融合而成,且并未脱离中华文明的范畴;而另一条道路却因清末西方文明的强势入侵,完全脱离了中华文化范畴,别开一条颠覆性的新路。这是清以前的封建王朝从来没有过的。

毫无疑问,服饰发展演变与社会***治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服饰变化同样体现了***治形态强弱的变化。清代女性服饰的演变,大抵亦证明了这一论点。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清代女性服饰变迁轨迹与社会心态研究(编号:201310635068)

参考文献

[1] 黄能馥.《中国服饰通史》[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71

[2] 顾韵芬 服装设计与工程 [D] 苏州:苏州大学 2006 .78

[3] 姚廷遴撰 《清记类钞》《历年记》(稿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62

[4]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450

[5] 孙彦贞《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37

[6] 吕美颐《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J] 史学月刊,1994,6. 47

[7] 吕美颐《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J] 史学月刊,1994,6. 47

[8] 王云英《清代满族服饰》[M]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1985,74

[9] 孙彦贞《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68

[10] 李渔 《闲情偶寄》[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158

[11] 一说是月华裙每一裥中五色具备,似皎月晕耀光华。

[12] 李渔 《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158

[13] 叶梦珠《阅世编》,引自《中华野史》[M] 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 831

[14] 叶梦珠《阅世编》,引自《中华野史》[M] 济南: 泰山出版社,2000. 831

清代女性服饰变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清代女性服饰变迁

学习

如何在社会工作实施中实现助人自助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在社会工作实施中实现助人自助,内容包括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什么,社会工作中的助人自助。【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除了用社会慈善外,还需要社会工作之助人自助的多元化的社会救助来帮助

学习

SOX方案联合艾迪注射液在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应用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SOX方案联合艾迪注射液在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应用,内容包括plf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评价,胃癌新辅助化疗中药meta分析。[摘要]目的探讨SOX方案联合艾迪注射液在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

学习

试论情感教育中的情感体验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试论情感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内容包括情感哲学与情感教育感受,情感教育的体验与引导读后感。摘要:人们在对情感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很少提到体验这一情感教育的本源问题,其结果是情感教育中复杂的情感体验过程被忽略了。从情感及其

学习

岁月无恙范文精选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岁月无恙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愿岁月无恙一切安好的句子,岁月作文文案句子。——题记

学习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方法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方法,内容包括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目录,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培训心得体会。摘要:幼儿园是一个人正式接受教育的起点,这一阶段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现阶段的教育与其他阶段

学习

武当龙门派十三形浅解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武当龙门派十三形浅解,内容包括武当龙门派,武当全真龙门派武功阐秘。前人曰:形为骨架,可以传劲。摹其形,寻其窍,会其意,发其神,智勇可立。武当龙门派拳术初求其形,再由形中一一寻劲。然后混形浑劲,渐渐过渡到一架多形,举手多劲,进而实

学习

养生有道 第5期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养生有道 第5期,内容包括养生有道梧桐老师,养生之道全文阅读。钟南山院士谈养生汪亦秋

学习

贵族血统 解读不完的风情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贵族血统 解读不完的风情,内容包括贵族血统全文免费阅读,小说我继承了贵族血统完整版。从细节之处进行完善

学习

人与动物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人与动物,内容包括人与动物经典篇,人与动物文案。相声:人与动物

学习

浅议现代汉语语序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浅议现代汉语语序,内容包括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现代汉语语序排列方法。(延安市志丹县保安中学陕西志丹717500)

学习

贝卡利亚为何而生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贝卡利亚为何而生,内容包括贝卡利亚三大刑法原则,贝卡利亚是什么的鼻祖。最近闲来无事,又把切萨雷・贝卡利亚的那本《论犯罪与刑罚》重温一遍。我一向认为,书籍是有重量的。当然,这里的重量无关乎书籍的厚薄,而在于讲学论道的境

学习

童子尿煮蛋惹争议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童子尿煮蛋惹争议,内容包括童子尿煮蛋是哪里的风俗,童子尿煮蛋靠谱吗。此时,卖童子蛋的小摊遍布大街小巷。童子蛋的价格要贵过普通的茶叶蛋,还经常卖脱销。据报道,童子蛋还入选了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少东阳人眼里,用童子

学习

报纸编辑学研究体系构成论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报纸编辑学研究体系构成论,内容包括我是如何编辑一份农业报纸的,用word如何编辑一份报纸。报纸编辑学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编辑理论、编辑实践、编辑史、编辑研究方法。目前,报纸编辑学界和报纸编辑出版业界在报纸编辑理论

学习

清代铜器的收藏魅力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清代铜器的收藏魅力,内容包括清代民藏铜器有收藏价值吗,清代铜器收藏技巧。清代铜器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无论在用途上,还是性质上都截然不同。商周时期,青铜器是贵族世家的标志,贵族为了弘扬祖德、刻纪功烈,铸造铜器并记录在铭文

学习

试论名变迁与民族属

阅读(21)

“”是中国古代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它最初称“诞”,不同历史时期,有“蜒”、“蛋”、“”等同音同义异体字。历史上名为“”的族群有两支――长江流域民和南方沿海地区民,前者是今天土家、瑶、苗等族先民,后者则是古越族后裔,两者没有血

学习

漫谈俄罗斯民族服饰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漫谈俄罗斯民族服饰,内容包括俄罗斯民族服饰大全,俄罗斯的古代民族服饰。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它的服饰历史同样绚丽多姿、源远流长。俄罗斯民族服饰虽然发生过一些变化,但其基本特色却一直保持不变并保留

学习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唐代女性服饰考略,内容包括用两句话形容唐代服饰,唐代妇女服饰引言。摘要:有唐一代,中国传统文化处在一个繁盛向前的阶段,女性服饰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展现其所属时代的特征。唐代女性服饰包括服装、佩饰、妆饰几大部分

学习

清代“议罪银”制之始末

阅读(82)

本文为您介绍清代“议罪银”制之始末,内容包括清代罪银制度是哪人首创,论清朝养廉银制度。关键词“议罪银”和|经营

学习

探析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与徐悲鸿的画马艺术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探析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与徐悲鸿的画马艺术,内容包括徐悲鸿的马和郎世宁的马对比赏析,郎世宁马作品欣赏。郎世宁作为第一个将东西方艺术成功结合的外国画家,他将西方古典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汇,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画风,在

学习

试析清代恒亲王家族茔地及园寝主人

阅读(56)

【摘要】有关清代恒亲王家族的茔地,冯其利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做过调查,并出版了文字资料。但是,恒亲王家族的爵位承袭关系较为复杂,茔地中园寝的排序具有一定特殊性。本文通过分析恒亲王家族成员的生平履历和爵位承袭谱系,结合实地调查情况,对

学习

回族传统服饰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回族传统服饰,内容包括回族服饰的特点和来历,传统回族服饰。服饰是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凝结着每个民族的勤劳智慧。回族传统服饰,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