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们在对情感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很少提到体验这一情感教育的本源问题,其结果是情感教育中复杂的情感体验过程被忽略了。从情感及其特征中去探询情感教育的本质特点――情感体验,即在情感体验中提升人生境界,这应该是情感教育带给学生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关键词:情感;两极性;情感体验
中***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099-02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探询历史,我们发现人类在自身的发展和与外界事物的接触中,总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情感,可以说,情感已经融入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它赋予人类社会生活以特有的丰富色彩。美国《情感论》的作者诺尔曼・丹森说:“情感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因为一切个人都必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情感加入到他们自己的社会。……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有情感的人。”
一、情感的主要特征与情感教育
(一)情感的两极性
情感属于心理学范畴。情感是人们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所抱有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是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需要体验,人们能够在情感的体验中,规范、升华、完善自己的情感走向,使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得到不断的提升。
情感具有两极性,这是情感的特征之一。指的是: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肯定性质的体验,称为正情感,例如乐观、满意、爱等积极情感;凡是不能够满足人的渴求的事物,则会引起否定性质的体验,称为负情感,例如悲观、愤怒、憎恨等消极情感。人的行为表现不同,原因在于人的情感态度的不同,肯定性质的体验是积极健康的情感,否定性质的体验是消极的情感。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积极的健康心理的人。具有积极健康情感的人是要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的品德中成长起来的,而人的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主要是要靠教育来完成的。
(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情感品质,防止和克服消极情感,使受教育者(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的过程。实施这一情感教育过程,要完成下列三项任务:一是了解和掌握情感发展的规律;二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情感;三是消除不良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某种情感的发展,有三种形式:即从情绪发展到情感再发展到情操。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性不断增强,情感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从情感的整体上看,情绪、情感、情操的发展,无论在哪一个发展阶段,它们都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必须对情感的三种形式实施综合的培养。情绪通常以激情、心境和应激三种形式表现出来,在培养受教育者情绪品质时,要教育受教育者控制其激情,创造其良好的心境,锻炼其应激能力。
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比较高级的形式。积极的情感是在不断地对情绪实施控制的实践中不断引导而形成的,它必须升华到更高级的热情,才能形成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巨大的推动力。在情感教育中,必须加强引导,将积极的情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才能产生正效应,否则,就会成为一种精神腐蚀剂。例如,热情和迷恋的对象是和网络游戏等,就会误导人的前程。
情操是更加高级、更加复杂、更加持久而且更加稳定的情感,它是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情感的合金,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健康的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培养受教育者的高尚情操,是情感教育的最高目标。情操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的情感教育,而且需要自我情感的修养。
情感教育除了要培养积极的情感以外,还应对受教育者的消极情感,如情绪紧张、急躁、焦虑、孤独、嫉妒、自卑等消极情感进行消除的工作。因为,这些消极情感,对受教育者(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健康发展,促进受教育者智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就要通过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意育情、体验育情、情境育情、审美育情等途径,逐渐引导受教育者的情感,使其摆脱功利和私欲的困扰,达到求真、求善、求美的理想境界,形成高尚的情操,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情感需要体验
为了更好地揭示情感教育,我们需要进一步重申上文所分析到的情感及其特征。具体地说,情感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是周围发生的事物通过人的感知,作为一种信息传到人的大脑皮层后立即被综合分析,形成认识,并产生一定的心理态度。这一神经活动过程又迅速地扩展到控制人的内脏器官,调节人的植物神经系统的皮下中枢,引起人的以某种生理感觉为其特征的体验。一般来说,具有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增强学习能力,有利于积极、健康的情感走向的形成。相反,消极情感,会削弱学习效果,易于形成消极、不健康的情感走向。从情感教育中我们可以推知,情感教育是一种立足于人的教育,要塑造完美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改变现存教育中只重视知识教育的状况,就必须在教育中实施情感体验的训练。
(一)情感目标教育中的情感体验
情感目标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教育者要促进学生品性的和谐发展,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积极健康情感的体验。如教师在讲授课文《背影》时,启发学生分析父子之间的言谈举止,从中体会父子之间关爱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课文中的父亲产生敬爱之情。有位教师在讲完《背影》一课之后留作业时说:“回到家里,请和爸爸说一句‘我爱你’。”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父子亲情的美好。特别是以前很少和爸爸沟通,或者根本不沟通的同学,在说“爸爸,我爱你”的时候,心灵的震撼是别人无法体验到的。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了学生对真挚而含蓄的情感的感受力和体验力,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了影响,使学生在对课文美好情感的感受与体验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父子的内心世界,体会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二)情感内容教育中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课文,不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戏剧等等,都是作者感情和心血的结晶,是作者“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产物,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因素几乎包含了人类情感所有的各方面内容。例如,课文中有杜甫式的喜聚童稚娇儿的忘情,布鲁诺在烈火中对老师哥白尼的深情,鲁迅先生“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激情,宁静的荷花淀里女人们对丈夫思念的柔情等等,正是这种对祖国、对事业、对亲人的情感,唤起、升华、引领着学生情感世界的积极走向,使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日趋丰富。而课文中对丑恶现象的描绘,如制台大人在洋人面前的奴态,葛朗台把人生视为一场交易的丑态,《药》中康大叔从华老栓手中夺钱的恶态等等,是作品通过刻画人物而展示的对消极情感的剖析,是可以引人警醒的。在今天拜权、拜金等异化现象存在的时候,语文教材中渗透的为人类美好事业而奋斗的奉献精神、淡薄名利的思想、严谨的治学态度、克己奉公的作风,都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体验的。
(三)从情感主体来看的情感体验
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肉、有情感的社会个体,都带有个人的不同的情感色彩。由于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生对积极情感的接受。例如:课堂上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从而开动脑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能使情感体验像溪流潺潺而动,浇灌学生的心田。
我国现存程序化的认知教育模式的弊端表现为:偏重知识、忽视情感,这不利于塑造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李吉林说:“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只注重认识,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的素养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实际上,情感教育并非是与认知教育截然对立的,恰恰相反,它是对认知教育忽视人的情感、不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一种补救;它不是一种***的特殊教育方式,而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可见,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它是把情感体验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对其施以情感教育的力量,把认知领域与情感体验两大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育心理学也认为,情感教育就是根据人的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的情感素养提出的要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体验。而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着为社会所期望的教育目的,对学生施加各种积极的情感教育的影响,旨在丰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情感机能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要求我们,强调对人的发展,强调对生命的关怀,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为基本载体,以追求学生获得学习的深刻体验为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充分的体验。由于情感体验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带有特殊性的知觉或意识,具有复杂性,所以,具体的内在情感体验每次引起的原因不同,引起的情感的强度不同,其所产生的特定的情感形式会有变化。这种特点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并引导学生对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行为产生正体验的方法,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心理依据。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8.
[3]王乾坤.文学的承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5:5.
[4]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试论情感教育中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