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过程中,我想给学生补充介绍一些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事迹。在备课时,我发现教材中提到彭加木时,把“彭加木”写成“彭家木”了。而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这一方面的材料竟然是一片空白。
“彭加木”与“彭家木”是不是同一个人的名字的不同写法?带着这一问题,我用“百度”进行网上搜索,发现相关网页信息中,两种写法都有,而前一种写法居多。细查下来,我又查到“彭加木”改名一事,于是认定“彭家木”实为“彭加木”的误写。
“彭加木”的原名是“彭家睦”,是取希望彭氏家族和睦相处之意。后来,“彭加木”决心献身边疆环境保护事业时,把名字由“彭家睦”改成了“彭加木”,意为要为大西北的环境改变“加木”。后来,学生提供的山东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穿越罗布泊》也能证明这一点。片中有对“彭加木”爱人及生前同事的采访,其中也谈到了“彭加木”改名的事。
在供全国各地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中,出现像把“彭加木”错写为“彭家木”这样低级的错误,不管是因为作者的误写,还是因为编者的粗心大意,都是不能原谅的。
类似问题还有很多。例如有教学刊物提到过的,在《绿色蝈蝈》的教学中,师生对“绿色蝈蝈”究竟为何物的探讨和争论。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提出课文中描写的“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及特点和他们见到的不一样。对于学生提出来的这一问题,我也曾在网上查找过,但一直没有查找到令人满意的解释。
上述情况充分暴露了我们的教材在严肃性、科学性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语文教科书首先是供学生学习语文使用的教材,这话没错。可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会接触到语文教材中的非语文的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这一点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语文教材编写的严肃性、科学性是每一位语文教材编辑者和每一个语文教材出版社应该高度重视的。
令人费解的是从实施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以来,虽然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以多种形式在专业语文教学刊物或网上,指出了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硬伤”,但不知为什么,这些“硬伤”在有些教材中“桃花依旧笑春风”。
(作者单位:上蔡县***店镇
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