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欢西稠油油藏类型多为边底水油藏,油水关系非常复杂。区块开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油层水淹严重,而水淹井(井区)仍存在较大的剩余油潜力。通过深入的地质研究,加强监测资料的录取,对稠油区块的水淹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水淹;欢西油田;稠油
【分类号】TE328
前 言
欢西油田稠油藏是复杂的断块油藏,分布在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的上台阶,共有区块13个,19个开发单元,油藏类型多为边底水油藏,由于受构造和油层物性的形响,油水关系非常复杂。欢西稠油1979年开始开发,目前都已进入吞吐后期,区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油层水淹严重,几年来虽然在水淹区提高油汽比上作了一些工作,油汽比下降的速度有所减缓,但还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工作的总结,对稠油油藏水淹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油藏基本地质特点
欢西油田稠油藏是复杂的断块油藏,分布在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的上台阶,主要受四条NEE向三级断层控制,分布在二个断阶带上,共有区块13个,19个开发单元,每个区块内部又发育多条次一级断层,使区块内部构造进一步复杂化。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四套含油层系,自下而上依次为莲花油层、大凌河油层、兴隆台油层、于楼油层。含油面积31.37Km2,地质储量12160×104t,油藏埋深在660m―1286m。油层物性差异大,有效厚度在10.0m―24.0m。孔隙度在19%--37.49%,渗透率0.39μm2―1.2μm2。原油物性差别也比较大,原油密度在0.945g/cm3―0.9945g/cm3,地层原油粘度在420mpa.s―85981mpa.s,含蜡量1.76%--4.18%,胶质十沥青质含量22.32%--46.1%,地层水为NaHCO3型,油藏类型多为边底水油藏,但由于受构造和油层物性的形响,油水关系非常复杂。
当前开发中的主要矛盾
1井况差
2油层压力水平低
3油层水淹严重
4油井出砂严重
5纵向油层动用不均匀
稠油油藏水淹规律研究
3.1、含水及压力变化形势
3.1.1、含水变化形势
由于欢西稠油区块多为边底水油藏,因边底水侵入,区块综合含水从1991年开始大幅度上升,而且上升较快,见水井逐年增多,1990年12月综合含水37.8%,到1993年6月上升到58.7%,1993年12月62.1%,1995年6月69.3%,1999年12月75.9%,到目前为止含水稳定在75%左右。
3.1.2、压力变化形势
1984―1989年3月油藏大幅度压降。该阶段油井处1―3周期生产,地层压力水平高,周期采注比高达2.1―4.0t/t,高采注比使油层产生较大亏空,造成大幅度降压,压降速度0.85―1.05Mpa/年。
1989年4月―1993年6月油层压力逐步回升阶段,由于吞吐前期内部总压降较大,在油层与边底水层之间产生较大压差,受压差作用边底水迅速侵入油层,水侵速度大于排液速度,使地层水弥补油层亏空,故此油层压力回升。压力由7.5Mpa回升到9.2Mpa,回升了1.7Mpa。
1994年7月―目前,油层压力缓慢下降阶段。目前地层压力分布还很不均匀,油层内部最低压力只有2.16Mpa左右,一般在3―5Mpa之间,靠近边水方向压力较高,最高压力达7.0Mpa以上,一般在6.5―7.5Mpa之间,其他周边地区油层压力水平相对也较高,一般在6.0Mpa左右。
3.2油井见水类型及判别方式
3.2.1油井见水类型
油井见水分三种类型:
第一类为边底水推进所至,由于不同区块边水能量的大小的不同,油井见水后生产特点不一。
第二类为解释油层有误,油层解释偏高,砂砾岩水层解释为油层,射开夹层水或避底水厚度较薄油井,油井见水后,含水一般高于于60%,吞吐效果差。
第三类为断层引进水及管外窜槽井,油井见水后,含水迅速上升,且居高不下,不仅影响油井产量,并且再吞吐效果变差。
3.2.2见地层水井的确定方法
只有准确辨别出油井是否见地层水,才能计算水侵速度、水侵量,掌握水侵动态变化,现场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不断摸索形成了多种可靠的辨别油井见地层水的方法:
一是曲线法,通过大量的吞吐采油特征曲线分析,未见地层水吞吐开采其产液、含水曲线总是呈下降趋势;二是计算法;第三种方法是水性分析法,根据地层水矿化度等参数的变化判别。
3.3水侵方式及水侵量的计算
3.3.1水侵方式
根据油井水淹动态分析,我们认为有三种水侵方式:一是边水形式侵入。二是断层窜流形式侵入。第三种是管外串槽形式侵入。
3.3.2水侵量概算
据物质平衡原理,建立如下水侵量方程:
We=V0+Vw-VI-KP
式中:Vo―累产油量(地下体积)×104m3
Vw―累产地层水量×104m3
Vi―累积存水量(冷凝水)×104m3
K―弹性阶段产率×104m3/ Mpa
P―总压降Mpa
We―总水侵量 ×104m3
上式计算中关键是求取K值,通过作V亏--P关系曲线,以最初直线作为弹性开采段,其斜率为弹性产率,可求得K值。
至于Vw=累产水量―累积回采水量
Vi=累积注汽量―累积回采水量及损失量
如果注汽损失量忽略不计,Vw―Vi=累产水量―累注汽量。也就是累积回采水量计算结果不影响水侵量计算结果,但为方程运算的严肃性和过程的完整性,据现场统计结果,依周期递增变化,累积回采水率取60%,进行计算。
3.4油层水淹规律及见水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边底水内侵是油层水淹的主要特征,油层水淹成指状、舌状推进为主。导致边底水内侵的原因:油藏边底水水体大,非常活跃,由于吞吐采油是降压采油的过程,对于边底水油藏导致油藏内部压力分布的不均衡,边部压力高于内部压力,边底水内侵快。通常油井生产初期含水较低,生产3-6月后见地层水,再经过2-3个周期的吞吐采油,含水迅速上升,严重影响吞吐效果。大量实践表明,油层水淹后,油层电阻率、介电性质、阳离子交换量、自然电位、人工电位、声学性质及物理性质均发生变化,且地层性质、注入水矿化度与注入量的不同导致测井参数的变换规律也不相同。具体造成油层水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原油粘度相对较大。
2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沿高渗带方向地层水呈指进或锥进,油井见水早。
3断层封闭性较差,生产过程中,下部地层水沿断层面向上侵入油层,造成油层水淹。
4在蒸汽吞吐开发过程中,造成油藏内部压力分布不均衡,边部压力高于内部压力,通常油井生产初期含水较低,生产3-6月后见地层水,再经过2-3个周期吞吐采油,含水率迅速上升,严重影响吞吐效果。
结论
(1)稠油水淹平面上具有“指进”和“舌进”的特点,且受到沉积微相的控制;纵向上具有单层水淹的特点,且并非从下至上逐层水淹。
(2)稠油区块水淹规律和油井的水淹特点受地层的沉积相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欢西稠油油藏水淹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