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站在一个钢琴演奏者的角度分析他的钢琴三重奏作品的演奏风格以及贝多芬OP.11钢琴三重奏的演奏配合,以期探索三重奏的表现规律及方法。
关键字:贝多芬;钢琴三重奏;配合
在西方音乐史上,贝多芬是一个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者。本文以贝多芬《钢琴三重奏》OP.11为例,具体分析和研究贝多芬钢琴三重奏作品中的钢琴部分的演奏研究以及与另外两位演奏者的合作问题。
一.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作品
(一)关于钢琴三重奏
三人演奏小组——所用的乐器是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或者指为这种小组专门写成的作品,称为钢琴三重奏,是室内乐的一种。
(二)关于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作品
贝多芬收入编号的共有12首钢琴三重奏。第一号至第七号,编入正规的作品号OP.1三首、OP.11、OP.70两首和OP.97《大公》。这7首三重奏中,OP.1和OP.11属早期作品。OP.70的两首和OP.97作于贝多芬创作为最旺盛的时期,属中期作品。其中OP.97,第七号《大公》作于1811年,与《第五钢琴协奏曲》同一年问世,达到了与《第五钢琴协奏曲》一样辉煌的境界。这7首钢琴三重奏中,最著名的是第七号《大公》,其次是第五号《鬼魂》。
二.钢琴演奏在贝多芬钢琴三重奏中的作用
三重奏作品作为一个重奏的形式出现,明显与钢琴独奏曲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是由三个乐手共同完成这首作品的,三个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在演奏中只想到自己,听到自己,而要顾全大局。其次,弹奏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它声部的旋律以及情绪。最后,贝多芬的三重奏作品,各声部的均等性已被重视,三个乐器都是同等的作用是不可能的,所以钢琴演奏时对主角配角的转换要特别注意。
三.贝多芬三重奏OP.11的钢琴部分研究
(一)关于结构
这首作品作于1798年,是贝多芬的早期室内乐作品,为钢琴,单簧管及大提琴而作。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降B大调,这个调性对于贝多芬来说,是明亮的,所以第一乐章的标记是Allegro con brio(有精神的快板),采用奏鸣曲式,曲式结构是:
呈示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 展开部 再现部
(1—19)(20—45)(46—77)(78-105)(106—156)(107—结束)
第二乐章,降E大调,是使用插部中部的三部曲式。是非常动听优美的,抒情性很强的Adagio,(缓板),曲式结构是:
呈示部 中部 再现部
(1-26)(27-39)(40-结束)
第三乐章,是全曲的亮点,曲式结构是:
引子 第一变奏 第二变奏 第三变奏 第四变奏 第五变奏
(1-16)(17-32)(33-48)(49-64)(65-80)(81-96)
第六变奏 第七变奏 第八变奏 第九变奏 第十变奏
(97-112)(113-128)(129-144)(145-167)(168-结束)
它是根据缪勒的歌剧《布拉格姐妹》中“我的女裁缝师卡卡杜”而作的10段变奏曲。非常有特点,轻快活泼的基调加上简单易记的主题旋律,很吸引观众的听觉。其中第六变奏是弦乐与钢琴的对话,第七变奏采用对位法,第八变奏又是弦乐与钢琴对话后移到感情丰富的慢板,g小调,然后是极为抒情的第九变奏,接着转入急板,G大调,辉煌的第十变奏。第十变奏结束后转成g小调,展开复杂的对位法,最后结束在G大调的稍快的快板上。降B大调三重奏op.11作品有个俗称,叫“Gassenhauer”(“街头之歌”的意思)。
(二)关于钢琴部分技术类型分析,表情意义及演奏方法
八度断奏在第一乐章里代表生命力的旺盛,方法:1.用大臂带动弹奏才能将乐句表达清楚出来,即便是跳音,也不是非常短,略微顿一些,而且还要与连断音区分清楚。2.双音的外声部,要求小指的支撑力和敏锐,这样才能将音响的层次感演奏出来,这个技术要单独进行练习。谱例1:
在本首乐曲中和弦技术也占据重要地位。演奏和弦时,在纵向音响方面上的要求是,有层次感,两极声部的音响需要小指支撑,内声部要求手指轻,略微抓键盘,还要整齐、集中。横向旋律的要求是,由手臂手腕带动使乐句的走向表达得更清楚。附点节奏型表达了动力感与音乐的活力,要求手腕放松,指尖敏感。谱例2:
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动音型的要求是,手指非常敏锐,每个音均匀而富于颗粒感,弹奏流畅而富于起伏。要用慢速断奏的方法练习之后,再加快速度贴键连奏。谱例3:
分解八度的旋律弹奏要求是,手掌、手指的伸缩性要协调好,乐句走向表达清楚。当大跳超过八度时,要做好准备工作,将手指提前迅速摆放在下一个要弹奏的音上。出现同音反复时,要求转指迅速,并做好手腕调节。谱例4:
古典时期颤音也是不可或缺的技术,该曲的颤音部分要弱,均匀,将左手的旋律声部烘托出来。谱例5:
在这首作品中,p-f力度之间的幅度要明显,每个力度记号都要把握好音量。即便在慢乐章力度对比依然很强烈,第一乐章一开始,右手的非连音的弹奏技术,是需要特别练习的。在这个乐章中,钢琴部分要充分运用好左踏板,先是大提琴在第一小节奏出优美的主题旋律,在第九小节时,钢琴恢复音量,与单簧管和大提琴对话主题旋律。在第二十七小节处,乐曲开始进入另一个情绪,时而朦胧,时而激动,使用了贝多芬特色的sf,钢琴部分八度的连奏是技术难点,需要多多练习。第三乐章是变奏曲,在这个著名的变奏曲乐章中,钢琴独奏作品中的各种技术要点都囊括到了,乐曲的基调是轻松活泼的,主题非常简短且旋律性很强,引子部分用简单明了的方式使三个乐器将主题呈现给听众,告知变奏的旋律。这里的力度符号,代表的是情绪。变奏与变奏之间的速度要注意切换。
(三)演奏者之间的配合 与观众的互动
三重奏作品,配合是很重要的,首先三位演奏者应共同研究总谱,分析结构,研究乐谱。三个人要读懂乐谱上的每个音符,也就是说除了自己的声部之外,其他声部的表现因素、奏法、指法、力度、休止符、气息都是怎样的。分清楚哪些小节是自己的主题旋律,哪些时候是伴奏或者烘托其它演奏者的。其次,在研究的过程中然后将乐曲分段,在每次配合容易出问题的小节划上记号。各结构层面的每个声部的衔接,乐句之间的对话三人都要完成好。身体语言在三重奏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眼神交流更能使我们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共同将这个作品演绎成功。在交替声部出现之前,要预先给下一个声部演奏者眼神和呼吸,只有这样,观众才能通过演奏者们的身体语言参与音乐的感情再创作,演奏者才有可能形成了与观众的互动,完美地演绎本首三重奏作品。
参考文献:
[1] 《贝多芬论》 人民音乐出版社 唯民(编)译文集2001年版
[2] 《简明牛津音乐词典》 上海音乐出版社 [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著 顾渀译 钱仁康 杨燕迪校订
作者简介:廖云丽(1985-),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讲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贝多芬《钢琴三重奏》的演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