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出处、背景、历史渊源、影响、社会现实五个方面对诗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进行分析,结论认为:该诗句的实际意思应为"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它是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反映,具有一定消极影响。
关健词: 读书 地位 做官 语义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句诗可谓闻名遐迩。许多人从字面意思出发认为这两句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地位的崇高,并将它作为国人重视读书的良好传统,但这样理解实际上是不恰当的。
如果认真推究,这两句诗并不能表明在古代读书就是最上品,读书人的地位最高,它的实际意思应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理由如下:
第一,从诗的出处看作者认为读书的主要好处就是可以做大官。
这两句诗出自北宋士大夫汪洙的《神童诗》。汪洙,北宋人,字德温,哲宗元符三年(1100)考中进士,曾任明州府学教授、观文殿大学士。
《神童诗》开宗明义讲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鲜明的指出重视读书的背景因素是天子的重视,言下之意即读书有大官可做。这两诗紧接着的诗句就是"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所以原诗的意思很明确,读书之所以值得重视,就是因为读书可以"朱紫贵",可以"登天子堂",可以"为宰相",可以"相天下",综合起来考虑也就是读书可以使人达到很高的地位,即做大官。
第二,从诗的背景看读书做官是符合北宋年间的国策与社会风气的。
宋朝统治者崇奉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宋代自太祖时就有"不杀文臣"的条训,文官多,官俸高,赏赐重,正所谓"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1](534)。宋代还实行了以科举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科举考试的重视及推广使得官员士大夫成为无定势的阶层。一方面世家望族不能像前代那样垄断高位,只要他们连续几代未能在科举考试中出人头地,很快就沦为平民;另一方面,中小地主、自耕农等都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改变自身命运,提高***治地位,即如《神童诗》中所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样,读书考试做官,就成了一条吸引人的光明大道。优厚的待遇及现实可行性使士人争相追求读书做官以获取拥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及"车马多如簇"的生活。《神童诗》正是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所以"读书高"的说法正是读书可通过做官享有优厚待遇所致。
第三,从历史渊源来看,读书做官思想符合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
儒家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做官。在《论语·子张》中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2](P1324)。在对于一向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知识分子来讲,其实现自身目的及价值的主要手段就是做官。与其弟子周游列国的孔子就时时压抑不住自己想做官的冲动及追求,孔子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2](P453)(《述而》)。当找不到贤明的君主时,遇到那些名声不太好的人邀请,孔子也动过心,想委曲求全前往,为此还惹得弟子很不高兴,认为老师品德有问题。如一个叛臣佛肸召孔子前去的时候,孔子就动过心,"佛肸召,子欲往。"[2](P1200)(《阳货》)对孔子的这种想法,子路进行了批评,"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2](P1201)(《阳货》)
儒家这种积极入世情怀在生活中的主要体现就是做官,所以做官为中国读书人的一个重要传统而不断延续。事实上也正是孔子后辈积极入世做官来推行其***治主张,才使得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第四,就其影响而言,做官对读书的影响甚深。
做官对读书人的影响甚大。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以儒学为主,而儒学思想与做官是紧密联系的。易中天这样说:"孔子的学问,首先是***治学,其次是伦理学。……怎么实践?做官。要实现***治主张,固然要做官;要实现道德理想,同样得做官。……在孔子看来,做官是最重要的,不做官是可耻的。为什么最重要呢?因为做官是读书的目的;也只有通过做官赚的钱,才是士人和君子的正当收入。"[3](P11)李零也说:"后世的读书人,不管教人的还是被教的,不管是准备当官的还是已经当了官的,都奉他(孔子)为老师。……读书做官是孔夫子的理想和遗产。"[4](P53)鲁迅在文章中回忆自己刚上私塾读书时的情景说"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5](P289)鹿与"禄"谐音,这即是说孩子从一入学启蒙开始即要树立起读书做官的意识。
第五,从社会现实看,做不了官的读书人地位是低下的。
封建社会中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毕竟有限,但是吸引了无数人从事考试,甚至不少人终生以此为业。但是中不了举的读书人地位是低下的,从《儒林外史》等作品中对读书人的讽刺即可看出,无论是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还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当其未中举时都受进了世人的嘲弄与羞辱,这可充分看出"唯有读书高"并不能表明读书人的地位高。
所以,所谓的"唯有读书高",其实际意思应该是"唯有做官高",只有通过读书做了官才能证明"读书高"。所以当社会腐败导致"读书"不能做高官时民谣就及时地将"读书"两字替换成了"奉承"。读书做官的传统在古代社会中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读书风气的盛行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读书人的地位,但也导致了许多弊端。
第一,它导致读书的功利性大大增强,读书目的变得很狭窄,不利对于知识学问的深入研究,不利于知识在社会中全面发挥作用。读书人的***人格、思想自由及为学术而孜孜以求的精神在荣华富贵面前迅速变成痴人说梦,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以真理为归依的学术精神的沦落。
第二,它导致了做官主义的盛行。孔子还主张做官要讲一定的原则,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读书做官的风气流行开后,许多人为了做官不择手段,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仆,逢迎拍马、升官发财、结***营私等"厚黑"之术大行其道,忽视了应有的人文精神。
第三,它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并导致对自然科学的忽视与冷漠,不利于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在读书做官思想的笼罩下,与做官有关的专业被视为正统,受到读书人的追捧而自然科学等与做官关系不大的专业被视为奇技***巧、旁门左道。时至今日,考公务员的大***仍长盛不衰,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常在官员朋友面前自惭形秽。这不得不说是这种"唯有做官高"的思想对民族心态的巨大影响。
综上所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两句诗的实际意思应为"万般皆下品,唯有作官高",它包含了做官才是上等人的思想,属于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反映。这与今天民主社会中人民是国家的的主人,官员是国家的主人的***治思想是不吻合的,也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观念是不合拍的。
参考文献:
[1]赵翼.二十四史札记(卷二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4]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5]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浮伟忠(1980-),男,河南新乡人,文学硕士,郑州工业贸易学校教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语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