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商代我国最早的驿站类设置形成起,在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驿站就担负着***治、经济、文化、***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也是物流运输的重要承载者,是一种特定的网络传递与网络运输。汉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丝路沿线的驿站就有了固定的设置和专门的管理机构,驿站不但成为当时的交通枢纽,也是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之地。
[关键词]丝路驿站;汉唐时期;交通枢纽
[中***分类号]K92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41-05
一、驿站的由来与发展
驿站在世界古代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驿站担负着***治、经济、文化、***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也是物流运输的重要承载者,是一种特定的网络传递与网络运输形式。封建君主依靠驿站维持信息采集、指令与反馈,以达到封建统治控制目标的实现,其组织的严密程度。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不亚于现代通讯运输,当时驿站的成就是现代信息、物流文明的基础。
历代驿站有以下三个特点:官办、官管、官用,是历代***府机构的组成部分;以“传命”为主旨,融通信、交通、馆舍三位于一体;以人力或人力与物力相结合的方式,接力传递,逐程更替。
许多国家历史上都曾设过驿站。公元前6世纪时的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以京城苏撒为中心,开辟了一个四通八达的驿道网,沿途设有驿站,随时有信差备马以待,把国王的命令传达到帝国各省,各地的消息也以同样途径源源不断呈送到国王面前。从苏撒到小亚细亚西端的萨底斯,全程3000公里,信息只用七天就到达,可见其效率之高。所以,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形容当时波斯驿站的效能:“不管雨雪纷飞,不管炎热难当,不管黑夜的朦胧,信差们都要以最迅速的方式完成任务,把文件投递到所指定的地方。”我国史书《后汉书・西域传》里,曾提到古罗马“列置邮亭”的情况,那里“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即驿)”,各国使者进入其境,都可直接乘驿达其王都。据统计,公元2世纪时,罗马境内驰道共有372条,总长度达8万公里。这些大道也是驿道,通过这些道路各地的信息将及时地传送到罗马城。
驿馆的数量庞大、星罗棋布,在辽阔的中国疆域上组成了一个系统有效的交通信息网络。对中国古代的***治、***事、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成为贯通中国文明体系的经络。
我国最早的驿站类设置形成于商代。商代时期,都城外大道纵横交错,大道沿线设立了许多据点和止宿之处,这就是我国最初的驿站形制,称为“堞”,50里设置一处;随后发展成为“次”,即可以暂住的旅舍之类;再后,正式建立“羁”,是商王朝专为商王、贵族建筑的道边旅舍,不仅供止宿,而且供应饮食。
西周时期的驿站,称作“委”、“馆”或“市”。《周礼》记载,当时国家大道沿途,10里设庐,庐有饮食;30里有宿处,称之为委;50里设市,市有候馆,接待来往信使宾客。有一些讲究的馆、市,是为来往的各地高级信使准备的。这些馆、市设备考究,有楼厅、浴室,过往行人可以在这里充分休息,解除旅途的劳累。
春秋时期,驿传制度的完善与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的尺度。鲁国在庄公、襄公时候几次修筑“王姬之馆”和“诸侯之馆”。齐国“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职之”,若有使者来,“遽”的负责人就立刻派人卸下行李,饲马并准备饮食。楚驿称“马丑”,配置大批R车和R马,常常R车相望于路,颇有声势。燕国境内大道沿途庐室林立,“夜可以寝,昼可以憩,有井以备饮食,有舍以为藩蔽”。晋文公不修宫室台榭,却花大钱整治各国信使的驿馆马厩,使得道路平坦,灯火通明,仆役随时服务。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更是空前频繁,以东周王都洛阳为中心,东至齐鲁,西到关中,北抵燕赵,南达吴楚,都有驿道相通,四通八达。各诸侯国的说客谋士,也往来于各国间游说,谋划。此时出现了两种通行凭证“符”与“节”。“符”大半是***事凭信,也可作为国家治安所规定的通行证件:“节”供使者或商人在路途中使用。持凭证者途经各驿站,可以免费食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贵族私人兴建的驿馆传舍,既作为私人的驿传设施,也用来聚养为他们出谋划策的宾客。其中最上等的称“代舍”。中等的称“幸舍”,下等的称“传舍”。春秋战国时也出现了一般商贾开的旅舍,称“逆旅”。战国时期的史料记载了许多名人曾居住在邮驿、馆舍、逆旅的事。
秦朝时期,修建驰道,“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十分壮观。秦朝驿道沿途,驿站、离宫、馆舍和***事设施遍布。步递停留处称为“亭”,马递站称为“驿”。秦朝还有“传舍”的称呼。秦制30里一传,10里一亭。在今陕西旬邑县子午岭秦道曾发现一座40亩左右的大平台,很可能是当时的驿站。
二、汉唐时期的丝路驿站
汉高祖刘邦深知驿传对王朝统治的重要性,在汉***建立初期便抓紧恢复战争时被破坏的驿站设施。
汉代,以马骑为主的传递方式被正式命名为“驿”,加上专门迎送过往官员、提供饮食车马的场所“传舍”,往往合称为“驿传”或“驿置”。汉朝的紧急和重要公文都经它来传运。驿置之间的距离一般为30里。驿置有预先备好的车马。随时供兼程来往的驿使使用。例如,汉宫中常年要求南海向长安进贡荔枝,也是通过快马速递。
而短途的步行传书方式称“邮”。通常是接力运递。管理机构称“邮亭”,也作为步传信使的转运、休息站。《汉旧仪》谓“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秦汉大部分的亭是地方基层行***单位职权较多,还负责征丁收税及治安捕盗之事。交通沿线的亭,则兼有运寄***府公文、***事书信的任务。
199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悬泉置是汉武帝时丝路交通的重要驿置,因东侧山谷中一处泉水得名。其主体部分是50*50米见方的坞院,门东向。坞墙用0.45*0.28*0.2米的土坯砌成,墙体内外用草拌泥涂抹数层。墙基宽1.5~2米,残高0.8米。坞院内现存房屋残址27间,主要集中在西坞墙和北坞墙内侧。房屋有长方形、正方形两种,个别有套间。长方形房屋面积23平方米,正方形房屋面积9平方米。有套间的面积为36平方米。北坞墙内侧的上层房址为东汉时期的建筑。马厩分布在坞院外的西南角,有小门与坞院相通,墙基宽0.5米,残高1米。内部有规律地分布着数排木桩。据悬泉置汉简《驿置道里簿》记录,悬泉置当时全称为“敦煌郡效谷悬泉置”。敦煌郡具体道里不明,“置”总共有九个,即悬泉置、鱼离置、遮要置、龙勒置、广至置、效谷置、冥安置、渊泉置等。还有12个驿,即万年驿、悬泉驿、临泉驿、平望驿、龙勒驿、甘井驿、田圣驿、遮要驿、效谷驿、鱼离驿、常和驿、毋穷驿等。置的管理范围之内,规模较小的称“骑置”,效谷县有四个骑置,比骑置再小一些的是亭。敦煌郡 所设亭,由简文中可知名者近60个。悬泉置地处中西交通必经之地,负责接待朝廷官吏和各国使者,因而保留了大量西域各国使者途经悬泉置的有关记录,是研究丝路贸易和汉与西域关系的珍贵资料。同一时期的酒泉郡交通线路全长694汉里,类似悬泉置的“置”共有11个。
东汉时,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班超和甘英出使西域和大秦,使丝绸之路更加畅通。汉***府在西北的驿置十分发达,出现了“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华局面。当时西方的罗马也正处于繁荣时期,那里也是邮驿畅通,沿途“列置邮亭”,所以,中间诸国的商人和使者,可以从东汉边境通过邮驿一直驰骋到罗马首都。
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朝同周边国家的物质、文化交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并成为后世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国家人民加强联系和发展友谊的桥梁。
汉朝之后,丝绸之路上的驿站日渐繁荣。在连接中原和***的驿道上,有完善的驿传机构,驿道沿途各站有专人负责。
魏晋时期的前凉国在今罗布泊附近设了传递文书的重要驿站――西域长史府。前秦和北魏统治时期,北方驿路更为畅通,“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晋书》卷113《苻坚载记》)载:“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北魏的驿道四通八达,往西可一直通到西域,与波斯的驿路连接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驿”成为驿路上的惟一机构,***承担公文传送,供应车马和食宿,同时兼管交通线上送往官员、专使和宾客的任务。这一时期,私营客舍大大发展起来,称为“逆旅”。晋朝境内“近畿辐辏,客舍亦稠”(《晋书・潘岳传》)。首都洛阳附近,逆旅分布很密,冬夏各有温凉设备,粮草充足,行止日用方便,条件很好。民间私营“逆旅”事业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驿站的兴盛。
隋唐时期,通过关中平原、河西走廊直达西域和欧亚非三洲的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而驿路沿途馆驿的设置则是保证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时,驿站既负责传递国家公文、***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怀柔少数民族、平息内乱、追捕罪犯、灾区慰抚和押送犯人等各种事务,有时还管理贡品运输和其他小件物品的运输。据唐代高适《陈留郡上源新驿记》载:“自京师四级,经启十道。道列于亭。亭实以驷。而亭惟三十里,驷有上、中、下……”推出唐代驿站每30里一驿。唐***府在各驿站还设有防兵,有效地保障驿传的正常进行。
据著名散文家柳宗元《馆驿使壁记》及地理学家贾耽《记四夷入贡道里》中的记载,丝绸之路是唐时七条国际交往线最繁华、最完备的一条。其从长安到西域的西北驿路,自长安经泾州(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北)、会州(治所在今甘肃靖远北)、兰州、鄯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瓜州(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沙州(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安西(今库车)都护府直达西域。其驿道、沿途的驿站,在《唐书・地理志》和柳宗元的《馆驿使壁记》中都有具体的记述,丝毫没有夸张成分。在宽敞的驿路上,则是“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由于史籍阙如,丝路上所设的馆驿名称、具置在现存的唐代文献中都无完整记录。就散现与各种史籍和诗文中有关这条丝路的驿馆资料分析,西行的丝路驿道上,所列驿站共有75所。由长安向西大致有都亭驿、临皋驿、磁门驿、管城驿、杜邮馆、陶化驿、咸阳县驿、望贤驿、醴泉驿、骆驿、奉天驿、麻亭驿、阴盘驿、枣社驿、乌氏驿、温泉驿、槐里驿、娄馆、兴平县驿、马嵬驿、望苑驿、武功驿、龙尾驿、石猪驿、凤翔驿、太平馆、分水驿、秦州驿、武阶驿、金称临河驿、凉州馆、巩笔驿、玉关驿、常乐驿、阶亭驿、甘草驿、长亭驿、白亭驿、横涧驿、清泉驿、州城驿、鱼泉驿、悬泉驿、其头驿、东泉驿、黄谷驿、空谷驿、无穷驿、新井驿、广显驿、乌山驿、双泉驿、第五驿、冷泉驿、胡桐驿、赤崖驿、避风驿、赤亭驿、柳中驿、北馆、达匪驿、狼泉驿、柳谷驿、安西馆、宁戎驿、交河驿、龙泉馆、天山驿、吕山驿、新城馆、东碛馆、银山馆、银山碛西馆、铁关西馆、盏茨河畔古驿舍等等。这与唐代丝路上设置驿馆的实际数目相比相差较大。
唐朝的驿舍形制比较壮观,有些可谓华屋连片。唐朝文人诗家经常在驿中居住,便出现了许多关于馆驿的诗篇,对驿馆里的景观与建筑有生动的描绘。中唐诗人刘禹锡《管城新驿记》诗中:“门周道,墙荫行栗,境胜于外也。远购名材,旁延世工,既涂宣皙,瓴甓刚滑,求精于内也。庐有甲乙,床帐有冬夏……内庖外厩,高仓邃库,积薪就阳……主吏有第,役夫有区,师行者有飨亭,行者有别邸。周以高墉,乃楼其门,劳迎展蠲洁之敬,饯别起登临之思。”可见,唐代驿馆傍依大道,围以高墙,入口是门楼,内部既有供驿丞住的邸,有给驿夫住的房舍,有给使者住的厅堂,还有厨房、马厩及仓库,建筑外观雄伟,内部装修精致。
唐代驿馆有门楼、驿楼、厅堂、回廊、轩、围墙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驿楼。在唐代,驿楼可能作为住宿的居所及宴会场所,如元稹《使东川・江楼月》:“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李群玉《广江驿饯筵留别》:“别筵欲尽秋,一醉海西楼。”如刘长卿《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李德裕《盘陀岭驿楼》:“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这些诗句生动地描述了驿楼在周围环境中高耸的形态。在唐代描写驿站的诗文中常有“朱楼”、“赤阑”等字眼,驿楼的墙面与门窗栏杆似乎应是红色的。而从诗文中的“南楼”、“西楼”等词中印证,一个驿馆中可能不止一座驿楼。另外,驿楼有可能就是门楼,《管城新驿记》中讲得很明确,修建的门楼。能让宾客来时感受到主人的欢迎之意,别时能登高望远。叙别离之情。
驿馆中驿丞用于日常的事务管理、呈报通信、物资转运及接待来宾等的堂与供宾客、使者住宿、休息用的厅,是驿馆中的主要建筑。厅堂作为办公之所与宾客下榻之处是很讲究的。陈鸿在《庐州同食馆记》中记载:“丰宾堂。峨前轩。怒桷虬虬,层栌牙牙。中回洞深,高檐腾掀。阶间容揖让,楹间容宾盘。柱间容乐工,屏间容将吏,左右为寝食更衣之所。”庐州同食馆的厅堂有弩张挺拔的飞檐,有重叠交错的斗,有宽敞的室内空间,说明其规格很高,气势雄伟。关于滑亭新驿,崔佑甫在《滑亭新驿碑阴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博敞高明,倬然其闳,沈深奥密,杳然其堂室。”杜甫在唐兴县的县馆中看到,厅堂“崇高广大,越传舍。通梁直走,嵬将坠压。素柱上乘,安若泰山”。(《唐兴县客馆记》)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王朝,等级森严。驿馆就是***招待所,接待来往的大小官员,驿馆中的诸种设施的使用也是有等级制度的。例如,作为住所的厅,有上厅、下厅、正厅、别厅、东厅、西厅等等。(《御史书使节》)根据《唐会要》卷61“馆驿使”中 的记载,当职别相当的官员在同一驿馆里相遇时,驿馆是这样安排的:“御使到馆,已于上厅下了,有中使后到,即就别厅:如有中使先到上厅,御使亦就别厅。”
为了取悦、奉承来往官员。很多驿馆建有亭台楼阁,或因山就水。或凿池植树,营建有四时美景的内部景观。唐代著名驿站褒城驿(今陕西境内),内有沼、有舟、有飞鹤、有戏鱼。池沼能容舟船,可见其游苑之大。关于褒城驿的美好环境,羊士谔在《褒城驿池塘玩月》中写道:“夜长秋始半,圆景丽银河。北渚清光溢。西山爽气多。鹤飞闻坠露,鱼戏见增波。千里家林望,凉飙换绿萝。”元稹亦在《褒城驿》中写道:“严秦修此驿,兼涨驿前池。已种千竿竹,又栽千树梨。”千里奔波的行旅之人,到达驿馆,可以在驿馆的丛林绿树、水光爽气之中得到休整,一洗风尘,有宾至如归之感。
多数的驿站都是一座建筑华丽、风景幽美的园林。杜甫还有另一首赞颂秦州(今甘肃秦安)驿舍美景的诗:“临池好驿亭,丛篁低竹碧,高柳半边天。”这个驿舍面临一汪清沏的池塘,一片低低的碧绿的竹林子,池边高高的柳树遮了半边天。管城驿布局有条不紊,厨房设在馆舍建筑之间,马厩设在馆舍建筑之外;粮仓高敞,库房深密。柴火放在向阳之处,草料堆在干燥的地方。庐州同食馆“厩屋宏大,中敞作南门,容旌旗驷马”。马嵬驿还设有佛堂。
唐时“馆”为地方***府设置。其规模也不小,有的豪华程度不亚于驿。驿馆也分为前、后院落,前院的主要建筑为堂,堂前为前院入口。左、右为两厢。前院是办理接待、通信、运输等事务的场所;后院为宾客下榻之处,其主要建筑为上厅,周围环绕着别厅。院落也是廊院式布局,如唐兴县客馆“廊南注,又为复廊,以容介行人,亦如正馆,制度小劣。直左阶而东,封殖修竹茂树。挟右阶而南,环廊又注,亦可以行步风雨”,(杜甫《唐兴县客馆记》)可见廊子环绕了整个客馆,行走时可蔽风雨。
综上所述,驿站作为***建筑,性质与平民的住宅不同。由于具有***招待所的功能,驿馆的布局与官署的布局也有所不同。根据对文献的分析,典型的唐代驿馆的布局应与大官员的宅第布局相似。唐代的大宅第一般分为外宅和内宅,外宅为男主人的活动场所,内宅则处以女眷。外宅的最主要建筑为堂,内宅的主要建筑为寝,堂和寝通过廊院式布置形成前、后两进大院落。一些唐代宅第的布局在敦煌壁画中有所体现。
驿丞是末品的低微小吏,在唐制中其第是很简陋的。刘禹锡在《管城新驿记》中写道:“主吏有第。役夫有区。”由此可知,一般驿丞自己单独的宅第,与驿夫们的住所是分开的。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驿馆。驿夫有数十甚至百来个人。同时,考虑到驿夫随时可能驰驿。驿夫住所的院落安排在靠近大门之处;考虑到马匹的来往频繁。马厩安排在大门之旁;考虑到转运物资的仓库使用的方便,不宜太深入驿馆之中,仓库安排在马厩的旁边;考虑到厨房与粮食库房的位置要靠近宾客宴饮之处,此院落安排在后院旁,这也符合《管城新驿记》中所说的“内庖外厩,高仓邃库”。为了美化驿内景观,为行旅之人提供一个清凉的环境,驿馆还设有一个凿池植树的游苑。游苑位于后院的后面与侧面,方便宾客游赏。在后院与游苑之间,设有一座驿楼。供宾客登临眺望。整个驿馆筑一道夯土围墙。在正对前院入口处辟一门。
据《大唐六典》载,唐代最大的驿称为都亭驿,是国都长安的驿站,它既是丝绸之路西行的起点,也是东来的终点。据《通鉴》卷260“昭宗乾宁二年五月甲子”条胡三省注云:“都城驿,在朱雀门外西街。含光门北来第二坊。”即长安内殖业坊。宋人程大昌在《雍录》卷8“职官”条亦云:“唐都城驿即蛮夷邸矣,在朱雀街西,与宏胪寺近。”所说位置与胡注大致相似。惟《长安志》卷9《唐京城》中说:朱雀街东第五街,即皇城东之第三街东“(敦化坊)东门之北,都城驿”。与上列所记颇有差异。最近,有人又经过考证认为,都亭驿设在被《长安志》漏载的唐长安朱雀门西第一街、皇城南第二坊即通化坊内。
唐代丝绸之路的吐鲁番一带北达庭州治所(在今乌鲁木齐),南到沙州,东抵伊州(治所在今哈密),西至安西,都有宽敞的驿路相通。敦煌遗书《沙州***经》一共记载了20个驿站。值得注意的是,这20个驿集中在今敦煌县一个县境内。可见当时敦煌地区驿路相当发达,管理也十分严格。著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从敦煌西行到北庭都护府(今***吉木萨尔jE破城子)时,描写沿途的驿站设施说:“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1973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出土的当年马料收支账,其中列出唐时驿名有交河、天山、神泉、达匪、银山、柳谷、柳中、赤亭等10多个。《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府在今***地区还设有许多驿馆,如在焉耆设有吕光馆、新城馆,在交河设有龙泉馆,在碎叶、疏勒沿途设有谒者馆、羯饭馆等等。有些驿馆很明显是为了接待少数民族和外国客商的。从敦煌到***驿路沿途,行进着大批马、牛车队,驼群。敦煌莫高窟302窟所保留的隋朝《驼车过桥》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年驿路的繁荣。
唐朝时期在长安各地隆重接待外国驿使和***府官员。除长安有专门接待外宾的“四夷馆”外,各地接待外宾仪式隆重,招待周到。外宾所到之处,有专人先在郊外的驿馆迎候。由宫廷内史亲自摆酒设宴。日本曾15次派遣使者来中国。同时,中国派使者10次前往日本。唐朝的驿传组织被引进到日本,建立了富有日本特点的驿传制度,到宋朝初年,日本已建起414座驿,有效地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丝路沿途的逆旅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设施。逆旅一般开在沿线的村镇之中,有的还同时开设酒店,使旅途劳累的客人有吃有喝。美美休息一宿。有些私人客店也开在城内商业区。如首都长安西市的窦家店和崇仁坊的王家店等等。逆旅老板有时就是***府驿站的头目,同时兼营国家驿舍。如唐朝拥有绫机500架、资财百万的著名纺织企业家何明远,本人既主持着官府的三个驿,管理着驿站、驿舍,同时也在驿边“起店停商”。这样身兼官营馆舍和私营逆旅的店主,在当时恐非少数。
驿馆与逆旅的兴盛,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驿道交通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