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也是战国后期诸子学说的集大成者。荀子在批判孟子的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对荀子来说,性恶论是其人性论的主要主张。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伪”的概念,“化性起伪”,使人由“恶”到“善”是其人性论的最终落脚点。荀子的人性论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提供了人性上的依据。荀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人性论;性恶论;思想来源
一、荀子人性论的思想来源
荀子的人性论一是与杨朱学派、告子和孟子的思想有关,二是与欲望论密切相关,以欲望论为基础的。
(一)历史环境
1、杨朱、告子的人性思想
最早集中研究人类共同特点的是杨朱学派。他们认为“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并且指出人的物质感官欲望是人类共同的特点。
告子的人性思想相对杨朱学派前进一步。他把人性作为一个范畴正式提出并下了定义。曰:生之谓性。告子反对人性善与不善之说,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可知,其人性论是“唯自然本性论”,具有片面性。
2、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对“唯自然本性论”提出异议。若只以自然本性为人性,势必要混淆人与动物的界限。孟子从人与人的关系入手考察人性问题,提出了他的“性善论”。这是孟子的创举。
孟子人性论在于:一是人“异于禽兽”在于有仁义道德;二指出君子与庶民的区别——对仁义道德的存、去。孟子认识到仁义道德既与人本身的机能相关,也与外部社会有联系。但他把封建的仁义道德当作超阶级、超历史的抽象道德,导致了“先天道德观念论”。
(二)欲望论
人生而有欲。荀子提出了性、情、欲。“性”就是天性;“情”是感情;而“欲”就是欲望,是“情”的具体心理反应。可看出荀子的人性主要指人的自然性。
荀子曰,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所以不能完全顺着人的生理欲望,而解决的方法在于节“求”。不能只根据“欲”活动,要经过理性的思维,再决定是否可“求”,是否去“求”。可知“欲”是生理性的,而“求”是要经过理性判断的,是社会性的。荀子以“欲”为出发点,提出性恶论。
二、荀子的人性论
荀子的人性论克服了杨朱学派、告子和孟子人性论的片面性,综合了两派的精华,并有了新的飞跃,将人性思想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并认为现在人生下来就有趋利避害、嫉妒憎恨之心,顺着这种本性发展,就会出现违背等级名分、扰乱事理而引发的***。由此,荀子得出结论——人性本恶。
荀子首先与孟子的“性善”比较。孟子认为人们因“性善”而学习。而荀子认为人们因学习而“善”。譬如饿了就想吃,累了想休息,这是人的本性;而见到长辈,饿了不敢先吃,累了不敢要求休息,小辈谦让长辈,这是通过礼义的学习才得到的。
通过回答“礼义恶生”阐述观点。荀子认为圣人通过深思熟虑,学习人为的事理,进而设定礼义制定法度,由此,礼义法度是圣人制定的,而不是人性产生的。人的本性是恶的,通过自身努力去了解、学习礼义法度,使自己的行为是善良的,然而对于自身来说,这是悖驳人的本性的。
有人质疑,礼义积伪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荀子认为不然。制陶器不是制陶工人生来就会的,而是后天学习和积累才达到的。尊崇圣人、君子,是由于他们通过努力,制定出礼义法度,改变本性。圣人与桀、纣相同,只是桀、纣顺着他们的本性;而圣人做出努力去改变人的本性。从此处看,不是因为本性差别,而在于是否放纵本性发展。
荀子曰涂之人可以为禹。既然有礼义去教化众人,有法度去衡量自己的行为,普通人就有了行为的标准,有了成为圣人的条件,能够成为圣人。而普通人不能成为圣人的原因在于能够做到却不能勉强自身做到。小人与君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能不能够做到和可不可以做得到是其中的关键。
荀子借尧问舜关于人情的看法来表明观点。舜认为,人情不好。人有了妻儿就少了对父母的孝顺,追逐欲望就少了对朋友的诚信,位高权重后就少了对君主的忠心。荀子认为,只有贤德的人不是这样。但圣人、士君子、小人、劳役者各有各的智慧,而勇敢也分为上、中、下三等。
良弓不校准它不会自己端正,良剑不打磨就不会锋利,有良驹必定有各方面的约束和造父的驾驭,才能日行千里。荀子推广到人的身上。若资质与良师益友并存,则有“善”的影响,向仁义发展。若“与不善人处”,个人的行为将向着“不善”发展。荀子得出结论,“靡而已矣”。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荀子人性论的现实意义
(一)所处的历史环境给了荀子启示
荀子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考虑到当时的现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时代现状,看到现世存在的专业巨人,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通过***思考,实现新的突破。
(二)人的欲望就其物质来说是无法满足的
人的欲望无穷。当前社会物欲横流,人们会面对各种欲望。荀子认为应该经过理性思考、判断之后再决定是否要去满足欲望。对个人来说,克制自身的欲望,理性对待欲望便是人生幸福的真谛。
(三)环境对个人发展有重要影响
荀子认为,良师益友对一个人的礼仪教化有促进作用。品行端正之友,带来的是凛凛正气;若周围都是腐败之气,那唯一的那个也不太可能出淤泥而不染。良好的环境对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择良师益友相伴是很明智的。
四、结论
荀子的人性论既肯定了人的自然性,又充分认识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人学习的作用,比前人有了很大进步。学习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