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二届全国性文化节在广州拉开帷幕,会场内外人山人海,显示国人对“性”的态度已经走向成熟。
在众多展品中,最使观众惊奇、引起争议最大的,是纷纷亮相的高科技性保健用品。美国一家公司专为两地分居夫妻设计的“远程”装置很是抢眼。产品名为“跳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无限遥控,分男用和女用两种,包括控制软件、遥控器和仿真器官振荡器。发明者赵先生表示,西方早就有人提出“远程”理论。他从100多个国家的BBS收集到2000多例调查样本,发现20―45岁的成年人已经经历、正在经历或打算尝试虚拟的比例高达70%。
“远程”会不会引发道德危机?比如配偶上网和异性“有染”,导致对爱人不忠。对此,赵先生说,他们在网页上明确提醒“未满18岁人士谢绝入内”,未成年人基本排除在外;产品只可提供一对一的对象,不可“群体”;身体不接触,不会怀孕和感染艾滋病。
一般人很难想象“性”会演化到这种地步,虚拟和真实有何不同?如今,各地不时传出因为配偶QQ聊天时言语“越轨”而离婚的新闻。按照“跳豆”发明者的说法,远程的“中介”是虚拟世界,许多方面对应真实世界,那么真实程度应与使用者的真实情感相吻合,这是否意味着虚拟引发了相同的内在情感状态?假如破译了密码,一个男性装扮成丈夫,与外地的妻子“发生关系”,请问,道德底线在哪里?这个男人在法律上是否犯了“罪”?
广州市公安局公共网络检察局的警察表示,一般情况下如果个人购买“跳豆”供自身使用,并不违法,主要是要看怎么使用。由于我国相关法律尚未对网络***作出清楚的界定,对一些新的问题还无法判定。
很难排除少数别有用心者打法律的“球”,进行某些龌龊的交易。虚拟不是游戏,这让人想起国外成人用品网站的两种“过滤”方式:一是首页的文字警告:“谢绝未成年人”,通常是掩耳盗铃的把戏;二是付费会员制度,付款得到账号和密码后才能打开网页。事实证明,两种“过滤”方式对未成年人形同虚设。另外,我们对“诚实”的理解,在网络中并不适用。由于网络匿名的特性,人性的阴暗面更容易显现,任何人都可以选择性别、身高、年龄、容貌特征,所以任何人只要上网一段时间就会知道,那个“黑发如瀑布,身材像沙漏、名叫维纳斯的女郎”可能其实是个糟老头。这是虚拟空间的一种自由,也许有人根本不在乎网友的庐山真面目,但情感的需求在网络中究竟能得到多大满足?虚拟会不会更容易使人性扭曲?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是网络行为分析家,同时也是拥有个人心理学和社会学双博士学位的执业心理医生。她留意到,许多网民把日常生活视为“实际生活与虚拟生活之间的循环”。特克尔在《虚拟化身》中提到过网络的议题,并举一些例子指出:在忠贞方面,使用者会有惭愧的感受,虽然它只是虚拟,但后遗症却是无穷的。
比尔・盖茨曾预言,未来人类将利用计算机的虚拟实境技术,来满足性的需求。然而,“远程”服务会不会和今天的***光盘一样贻害无穷?要不要立法管制?种种关乎合法与非法的辩论,可能成为比道德纷争更烦人的问题。
但愿潘多拉盒子的效应不要随意放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跳豆”的潘多拉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