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2月15日凌晨5点钟,坐落在人民北路686号五层的广东电台直播间,主持人周郁和黄晞伴着“珠江,珠江,珠江通四海,经济第一台!”的音乐和呼号,开始了播音。当时,他们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一天对中国广播的意义:中国内地第一家直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了!中国内地第一个板块节目模式电台诞生了!
这是一个用全新的方式广播的频率,她一改录播节目的方式,采用“以新闻信息为骨架,以大板块主持人节目为肌体”的直播形式,每逢半点播出新闻,每逢整点播出经济信息,按听众的收听习惯和需要安排内容,并开通热线电话与听众即时交流。这一播出模式的改革被中国的广播界誉为“珠江模式”。如今,“珠江模式”已是广播改革的代名词,尤其在探讨中国广播改革创新的文章中从未间断过。
2011年12月15日,《中国广播》杂志受托在广州协办“全国广播改革高峰论坛”,我们希望能再访当年广播改革先锋、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创办者。在广东电台总编室的帮助下,当年的珠江经济台“第一声”,现仍然在珠江经济台工作并担任副总监的黄晞帮我们邀请到当年的广播前辈。
余统浩:时任广东电台主管珠江经济台和新闻中心副台长,现任香港凤凰卫视资深副总裁。
李一萍(本名庄潮):时任《七彩黄昏》、《双双李时间》、《音乐冲击波》节目监制、主持人,后任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现任凤凰卫视节目顾问。
何乃谦:时任《星期天早晨》节目监制,现已退休。
周郁:时任《珠江晨曲》节目监制、主持人,现已退休。
嘉欣(本名范智聪):时任《星期天早晨》节目主持人,现从商。
骆华(本名马国华):时任《莺歌夜话》节目主持人,现任广东南方生活广播总监。
黄晞:时任《珠江晨曲》节目主持人,现任广东珠江经济台副总监。
谭耀辉:时任《珠江晨曲》节目记者、编辑,现任广东电台总编室副主任。
时过25年,广东电台早已离开当年的旧址,迁进新大楼办公,在14层会议室,现已在不同地方工作或生活的当年的同事再次相聚时,仍旧热情似火,激动万分,共话当年,感慨万千。
要活下去就必须改革!
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对外开放,毗邻香港的广东广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第一,香港广播长驱直入,夺走了广东电台七成左右的听众;第二,电视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让广播进入“低潮期”;第三,迅猛发展的商品经济对广播提出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更高要求,不改革就要被淘汰。这种“不改革就活不下去”的现实逼出了广东广播人的历史使命感和改革精神。
余统浩:从1984年下半年起,广东电台的同事为振兴广东广播开了一系列座谈会,我主持创办了《广播漫谈》,出了十几期,全台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实践、讨论。为了了解市场情况,陈扬、陈永光、刘绍辉等一帮年轻同事自发开展收听调查,从上下九路到北京路,每天去多家商店与住家的收音机,是收听我台,还是外台?一周之后,他们报告回来的消息是:我3彼7,或我2彼8。在广州的心脏地带,我台只占有两三成收听率!不改革确实就要被淘汰了!1984年底,我趁带领转播组赴香港转播省港杯足球赛的机会,抽出一天时间,实地考察了香港电台和香港商业电台,回来以后跟省广电厅副厅长兼台长陈克等领导汇报。我的结论是,先进的广播方式是世界广播界专业人士共同创造的,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大胆引进境外先进的广播模式是我们改变广东广播被动局面的重要条件。只有好的形式才能真正把内容传播到听众的耳朵里去。
在1985年2月25日的台长办公室会议上,陈克台长拍板决定:成立以余统浩为首的筹备小组,以广州话播出的省二台为对象,进行总体改革的可行性论证和策划。并从台里的各个部门挑选了7位同志参加筹备工作。他们是:沈云光、陈扬、罗海岳、黄宪辉、陈连峰、周郁、李一萍。用改革的精神策划改革方案
1985年3月中旬,筹备组在番禺宾馆召开两天会议,对广东电台的广播改革作策划和论证。会议后期,特邀广东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黎秀洪和科长潘辉明出席,共同研究完成了《关于筹办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请示报告》,这个报告首次提出“创办系列台”的改革思路。作为创办系列台的第一步,进行以台为单位的总体改革,将省二台改办为“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引入全频率直播形式,办成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电台。
余统浩:我记得报告开头一段是这样写的:为了适应广东省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为了把境外广播挤出去,广东电台拟将自己的多套节目办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系列电台,例如新闻台、经济台、文艺台、音乐台、外语台等等,去适应多层次的听众多方面的需要。
起草方案时有个插曲:当时第一稿的台名不叫经济台,叫商业台。为什么会提商业电台呢?因为打进广东来的是香港商业电台,我们为了对应它,要用我们的商业电台去打败香港商业电台。省委宣传部黎处长看稿的时候说,“商业台”的提法可能有点问题。国外的商业台是指私营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是国家的电台,不是私营电台,如果叫商业电台,容易误会成是想办私营电台。怎么办呢?当时罗海岳就提出来改成经济台。
周郁:“经济”在广东话里是很便宜的意思。
余统浩:后来也想不出更好的名字,最后说那就叫珠江经济台吧。
1985年3月23日,报告呈报广东省委并转呈广电部征求意见。7月1日,省委批准了报告,时任省委书记林若批示:“这个设想很好,请抓紧施行。”省长梁灵光批示:“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好的,应予支持。”8月16日,国家广电部也批复同意了这个报告。9月,省广播电视厅成立了以厅长蔡辉为首的珠江经济台筹备领导小组,下设筹备办公室和建设、设备、宣传、人事四组,动员厅台力量,在蔡厅长和新老台长周无忌和陈克同志的领导下,争分夺秒地推进筹办工作。当时,我是筹备办公室主任。
珠江经济台在创办的时候,采取了很多创造性的措施:
人员不足,向社会公开招聘。当时有1400多人报名应聘,最后招收了62人,分配到珠江台编辑部(曾广星当主任)和信息部(罗海岳当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