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一种曲艺形式,又称道情、道情渔鼓,据专家考证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唐会要》卷三十三)与《踏踏歌》(段常《续仙传》论蓝采和持拍板说唱者)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筒、简板等乐器伴奏。因战乱,这种演唱形式流散民间,演唱内容渐渐为民间故事、神话、传奇、小说取代,更加入前朝趣闻、民间俚事、劝人为善等内容,亦被人称之为“白话”。《元史》卷一百五有记载:“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语,教习杂戏……击渔鼓,惑人集众”。渔鼓同各地的民间音乐,如丝弦、民歌小调、弹词、莲花落、花鼓灯相融合,结合各地方语言,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如陕北、神池、洪洞、江西、浙江的道情,湖北、湖南、广西的渔鼓,四川的竹琴,江西的鼓文等。
另一说法是渔鼓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依据是伴奏乐器渔鼓筒现在仍被称为“春筒”。道家诞生于春秋时期,他们唱渔鼓宣扬道家思想以教化民众。此说似乎有些道理,但缺乏文献印证,只是民间传说而已。
2008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祁东“中国曲艺之乡”称号。祁东渔鼓经几代渔鼓艺人的努力,在中国曲艺界赢得了一席之地。它参加了山东胡集书会,声名远播;参加四川、河南的全国汇演,美誉如潮。祁东渔鼓真正地走向了全国。
祁东渔鼓属于湖南渔鼓的一个分支――湘南渔鼓。据说湖南的渔鼓是在清代乾隆年间流入湖南的湘西、湘南等地区的,仅衡阳地区就有衡山、衡南、常宁、衡阳渔鼓,它们各具特色。
祁东渔鼓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烧瓦匠刘贤忠,其徒邹祖西成名后渔鼓在祁东大行其道,广受欢迎。在生活中,一帮子人请有点见识或有点学问的人讲故事听,祁东方言叫“讲(gang去声)白(bei阳平)话来听罗”;人们在一起讲掏心窝子的话,祁东方言叫“道情”。可见祁东渔鼓形成的时间可能要早于上个世纪,因为一个词汇能在语言系统中被普遍使用,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明清时期,著名爱国思想家王船山(衡阳人)就作过《愚古词》(愚古即渔鼓)二十七首,其中记有“晓风残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遥自在”(《船山遗书》第六十四册)之句。据此可以推测,渔鼓流传到祁东的时间应该不晚于明朝。
说到渔鼓筒,它的形制尺寸各地大同小异。明代王圻《三才***绘》记载:“截竹为筒,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两指击之。”现在常见的渔鼓用长约七十二厘米、直径约六厘米的竹筒制成,一端蒙油膜(猪肠衣)。演奏时,左手下臂抱筒在怀,左手持一根两尺长一寸宽的竹板敲击鼓身以为强拍,右手手指拍击下面的鼓面以为花点。祁东渔鼓的演唱经历了站唱(自击鼓板演唱)、坐唱(有伴奏帮腔)、走唱(类似表演唱)、拆唱(分角色、彩扮、带身段表演)的不同阶段,演员从原来的一人单口、两人对口到多人群口,演出形式有单口渔鼓(一人多角)、对口渔鼓(渔鼓对唱)、渔鼓课子、渔鼓小品、渔鼓表演唱、渔鼓戏等。随着祁东渔鼓的发展,渔鼓筒也发生了变化。因合适的天然竹筒材料难觅,有人就用塑料筒作鼓身。因猪肠衣或猪板油皮难保养,有人就用胶片或塑料膜替代。将麻将牌或小竹片钻孔穿上橡皮筋,然后套在左手中指上,换掉竹简板,***了手脚,使表演起来更为便利。遗憾的是,现在很难在民间找到做工考究、雕刻精美、使用天然竹材做成的老渔鼓筒了。
祁东渔鼓的基本曲调为四句,五声徵调式,由两个略有变化的上下句结构的曲调组成。每个上下句前均有长过门,艺人们将之称为“丢圈”,为演唱者开腔前定音高、定节奏、引领情绪。上下句中的短小过门,艺人们将之称为“学舌”。“学”,祁东方言读作[huo阳平] ,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和”[he去声] ,模仿、响应的意思。伴奏主胡摹拟艺人刚唱完的一个词的腔调,惟妙惟肖,常令人忍俊不禁。祁东渔鼓的基本曲调与祁东方言结合得非常紧密,不同的唱词体现在实时的旋律上往往截然不同。1979年4月至5月,笔者在南岳参加了由衡阳地区文化馆和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召集的,为《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整理、报送曲目的记录、整理、遴选工作,期间与祁东渔鼓代表人物邹祖西、刘兴国相处了一个期。他们的同一曲目的曲调在每次演唱时都不相同(可能是每次的演唱状态和情绪有些差异),而换了另外的曲目,则其曲调变化更大。究其原因还是语言的特殊性使然。
祁东方言属湘方言语系中的老湘方言,它的声、韵、调与普通话区别较大,读音分文读、白读。祁东方言的声、韵系统比较复杂,我们仅就其“调”与普通话作个简单的比较。祁东方言的“阴平”、“阳平”读法起音较高,“上声”、“去声”读音与普通话正好颠倒过来了,其中祁东方言的“去声”字读音为先上后下。这些因素体现在曲调上就会有许多前后装饰音、上下滑音、大跳,甚至旋律的走向也会千变万化。另外句读的语气、情绪的跌宕起伏,也会对曲调的旋法产生影响。正是因为祁东渔鼓的曲调与语言的紧密结合――有时可以为了语言淡化曲调,似唱非唱,似说非说,极富特色。祁东渔鼓艺人唱出的祁东渔鼓当地老百姓句句听得懂,根本用不着字幕。
现在祁东渔鼓唱腔的形成始于邹祖西、周阳春、邓福生、邹赛奇、刘兴国(琴师)等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它融入了祁阳小调、祁东丝弦等民间音乐和祁剧音乐,在特定的情况下还借用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有时也引入一些流行音乐及创作元素。在保持渔鼓主唱腔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原来一板一眼的曲调,加入了散板、三眼板和一眼板,在同宫系统范围内形成了新的音乐结构:联曲体的套曲形式。它采用了祁剧的南路慢皮、北路二流等使其具备了板腔体的音乐成分,其结构模式大致为:引子――起板――慢板――中板――流水――垛板――转板(慢板)。祁东渔鼓这样的曲目很多,如《揭瓦寻粮》、《大爱千秋》、《祁东名胜赞》等。
将祁剧音乐和流行音乐与祁东渔鼓的基本曲调相结合,以及在同宫系统里将其它音乐与祁东渔鼓的基本曲调相结合,做得较好的渔鼓作品数不胜数,如渔鼓小品《无底洞》(祁剧弋板与摇滚乐)、渔鼓小品《赌妻》(通俗歌曲、地方戏曲)、对口渔鼓《喜看官山换新颜》(祁阳小调)、对口渔鼓《祁东农民笑开颜》(民歌、祁阳小调、课子)、单口渔鼓《百家粮》(祁剧数板)等。
祁东渔鼓的音乐构成,祁东渔鼓的伴奏技法,民间艺人们演唱的祁东渔鼓都有各自的风格,已经初具不同流派的雏形,这些课题需要我们音乐工作者继续加以研究。
(作者单位:衡阳市歌舞剧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祁东渔鼓及其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