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词造句篇1
编号:O1(2014)6-04-02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为今后作文打基础的。对遣词造句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四点:
一、语言要准确
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首先要准确。准确是用词造句的基础。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谈到语言精练、生动。语言准确,要求作者从词汇的海洋里,选取唯一的、完善的词语去叙述和描写事物。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是这样写泸定桥的:
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13根铁索做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版,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作者仅用三句话,就把泸定桥的“样子”准确无误地写了出来,包括桥的高度、13根铁索、桥栏、木版桥面、人过桥时的状态和感觉都说得很清楚。
二、语句要通顺
语句要通顺,指的是在一句话中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安排得合适,上边写的和下边写的能很好衔接起来,意思表达得有条理,让人看了明白。如果不注意先后顺序、上下衔接,那么,写出来的句子就往往不够通顺明白。请看下面的例句:
我们来到中山公园就看见,一进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微风一阵阵吹过,遍地的野花带来一股股清香。
这句话就是先后次序安排得不好,所以意思表达得不通顺。主要的毛病是:(1)应该是:“我们来到中山公园,一进门看见……”而不是“看见,一进门……”(.2)“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后面应该接着写“遍地的野花”,然后才能说“微风一阵阵吹过,带来一股股清香”,而不能说“野花带来一股股清香”。正确的句子应该是:
我们来到中山公园,一进门就看见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和遍地的野花,微风一阵阵吹过,带来一股股清香。
三、语言要简练
语言简练,就是要用最少的文字写最多的内容。例如《落花生》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第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这一段话就很简练:第一句点出“半亩空地”,这是种花生的前提,不能不写,也不宜多写;第二句写母亲的建议,是事情的起因,也为后边的照应作出必要的交代;第三句写姐第几个种花生的经过,因为不是文章的重点,就用“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八个字概括,言简意赅,语言精练。
四、语言要生动
在内容正确、感情健康的前提下,如果语言不但准确、简练,而且生动形象,有色彩,有音响,就能够在反映内容的同时,产生一种美感,激发一种情趣,吸引读者去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读了《桂林山水》一课,你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那些山,那些水,看得见、摸得着似的。桂林的山和水都各有三个特点:山是“奇、秀、险”;水是“静、清、绿”。作者对桂林的山和水的描写,达到了“意、形、音”的统一,很有立体感。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市福山区门楼中心小学265500)
遣词造句篇2
遣词造句不仅是语感培养的重要策略,同时也是写作基础。“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实践活动中,大家扎实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很重要――因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写作,而遣词造句是写作的一项基本技能。
小楠:平时的阅读,积累了大量词语,我觉得作文时想用,却一时又不知道该怎么用。
尤芳:我觉得――为准确使用词语,只积累、奠定基础还不够,还要经常练,准确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郭老师:你们说得好――运用词语,一定要在“准”上下功夫。习作写得生不生动,不在词语用得多,关键是用词是否恰当。如“我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妈妈就夸耀我”,这句话中的“优秀”和“夸耀”都是用词不当。要想准确使用词语,可以在比较词语的训练中提高自己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如“俯视”和“仰视”这一组词都表示“看”的意思,但却有差别。这里就是一个“遣词造句”能力的提升了。
小楠:我觉得自己对遣词造句理解得不够。
郭老师:遣词,就是运用词语,这,在文章中至关重要。运用词语要准确,要符合规范,不要生造词语。遣词要恰当,就是说选择和运用表达意思最准确的词,还表现在词语搭配要恰当。
尤芳:小学语文第五册《掌声》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对于她“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大家一下子就能理解,而“注视”一词,当时,我就觉得不易理解――后来,我与同学一起“模拟”,一次我发言结束,看看四周,大家十多双眼睛注视着我,这样的情景,让我很快就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并更深一层地了解什么是“注视”了。
郭老师:这是词语学习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设置情景法。
小楠:我听老师讲的“替代法”,觉得也很有效。就是把原句中需理解的词语删掉,然后再体会句意的变化,从而理解原词语。比如:《蓝色的树叶》中――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先把“吞吞吐吐”这个词语去掉,再体会一下,能感到“吞吞吐吐就是形容有顾虑,有话不敢直说或说话含混不清”。然后再自己读读,体会一下,我们顿时明白了词义。
郭老师:很有效――其实,提升自身遣词造句能力关键是“多读”!
尤芳:对!多读书是很好的积累词语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手中的语文课本和优秀课外读物都是文学典范,只要多读,当看到自己喜欢的词语时,多看几遍,多在脑中停留些时间,试着琢磨一下,就可以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小楠:读后多写写,多用用――每个词都用恰当了,每个句子写顺当了,再加上篇章组织得有条有理,整篇文章才可能通顺。对吗?
郭老师:叶圣陶曾说:“厚积言有物。”丰富的词语积累就会言之有物,词语积淀非常关键,词语储存多了,丰富了,用的时候才有选择的余地,使用时才能更准确,才能写出词汇丰富的习作来。
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大家对“与郭老师聊作文”的支持,希望大家积极踊跃给我们投稿,记得写清楚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噢!
来稿请寄合肥市长江中路57号《家教世界》杂志
郭老师 收
邮编:230001 (郭老师邮箱:)欢迎电子稿!
遣词造句篇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是许多语文教师在不断探索、不断修正的问题。有识之士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言语内容的理解是手段,让学生通过理解言语内容从而获得言语形式运用的规律,是语文教学真正目的之所在。“穿透言语形式,把握言语内容,再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悟语言运用之妙,最终迁移内化于个体言语活动,即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形式,是语文教学中特有的客观认识规律。”王松泉教授也指出:“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学习一篇课文仅仅关注“课文写了什么”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样写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即言语形式的感悟与理解。学习“怎么说”的言语形式可以直接掌握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具体感性的语言知识,同时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和运用的无穷奥妙。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的形式即言语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
王尚文教授说:“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他认为,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
课本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用词典范、意境优美的文章,教师就要引领学生“把第一眼看去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言语形式的秘密,破读言语形式的秘妙,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秘妙”,是王国维先生的用语,朱光潜先生称之为“佳妙”。类似于以往说的“文眼”“诗眼”,用俗一点的话说就是文章中言语情趣的“亮点”,是指语言运用中最富创造性的地方,是作者巧妙地表现出他人难以言喻的特征、思想或趣味。朱光潜先生将“佳妙”解释为“故事后面的情趣”,就是文字背后耐人寻味之处。“写什么”人人看得见,而“怎么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言语形式的内涵纷繁深邃,包括繁复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和文学常识,又包括从古到今数不胜数的言语表达技巧与艺术。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遣词造句”是我们应重点关注的一项言语形式,引领学生破读其中的秘妙,感悟作者“怎么说”的奇妙,从而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在点点滴滴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在比较对照中品鉴言语的智慧
一般来说,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就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品味言语的情味。
因而在教学中通过比较言语形式(一般是指词语和句子)的差别,是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慈母情深》中:“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聚焦到“立刻”,通过快速、不换气的朗读体会“立刻”,接着让学生找近义词)
师:梁晓声为什么用词这么贫乏,干嘛不用这些词呀?
师:他不用,我们用。出示另一句换词的句子(马上……赶紧……迅速……立刻)。
师:改不改?为什么?
生:不改。
生:改了好像有人在逼着母亲干活了。
生:读着不通顺。
生:我感觉立刻是一个动作比一个动作快。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联系母亲干活。
生:母亲干活的时候,几乎是一瞬间……这几个动作是在一瞬间完成的。
师:把这种感觉带进去,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干活的,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挣钱的。读。
师:从用词的方面,哪句给你的感觉枯燥,乏味,单调。
生:第一句。
师:梁晓声会感觉不到自己用词的单调,乏味吗?
生:因为母亲的工作就是这样的枯燥,单调
师:对了!母亲的工作就是这么的单调,这么的枯燥。看到母亲如此单调枯燥地挣着钱,你在想些什么?
生:有一种心碎的感觉!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要母亲这么辛劳。
师:但是尽管如此,母亲却没有叹一声苦,没有掉一滴泪。你们说,母亲的情――深不深?
也许我们会注意到这四个“立刻”,也许我们也会让学生找几个近义词,然后快速地朗读,但也许并不会想到这四个“立刻”,竟然藏着母亲工作的“枯燥、乏味”,藏着母亲深深的一片“情”。这一比较对照教学,不仅让学生懂得写文章要注意词语的锤炼,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词语的选用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后者。
二、在层层深化中浸润言语的芬芳
如《桂花雨》中“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首先以“你被哪个字深深吸引了?”聚焦到“浸”字,锤炼学生的语言直觉敏感力。
接着让学生给它组个词,“浸润、浸泡、浸没、浸湿”,并出示表示“浸”的意思的课件。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有了这样的“言”的理解和锤炼,然后顺着它去品味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情感。
师:齐读句子,想象你仿佛看到桂花的香气飘荡在哪里?
生:桂花的香气在村子的上空飘荡;桂花的香气在村子旁边的小溪里飘荡;桂花的香气在家家户户房间里飘荡。
师:空气里飘着桂花香,树叶上留着桂花香,溪水里流着桂花香,所以作者这样说。(学生读句子,强调“整个村子”)
师:“全年”什么意思?
生:一年、整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师:让学生换词读句子。(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师:有疑问吗?
生:春天、夏天、冬天怎么会有桂花的香气?
生:吃桂花做的桂花糕,喝桂花茶,能闻到香气。
师:让我们一起想象当时的一个画面吧!
(句式:盛夏的夜晚,村头的老槐树下……寒风凛冽的冬夜,邻家张奶奶家……)
生进行小练笔并交流。
师:读着听着,听着读着,你仅仅闻到桂花香了吗?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乡里乡亲的友谊,浓浓的乡情,淳朴的乡情。
师:是啊,现在除了家乡的空气、树木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你还感受到还有什么也浸在香气里?
生:快乐的生活,淳朴的乡情,童年的快乐。
师:所以,引读“全年”――;五年――;十年――;永远――。
师:一辈子,琦君和她母亲的心里都浸着浓浓的桂花香,这是挥之不去的乡情,这是魂牵梦绕的乡思――课件出示琦君的一段话。(生读)
师:正因为此,琦君和她母亲的无论在哪里都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一个“浸”字,如只引导学生理解到“桂花很香”,那失去的是一次极佳的锤炼语言、培养语感的训练机会。上例中老师引领学生直击“浸”,然后再如玫瑰花儿瓣瓣绽放,层层深化,最后感受到作者和母亲的心“都浸着浓浓的桂花香,这是挥之不去的乡情,这是魂牵梦绕的乡思”。此时,学生的心也会沉浸在浓浓的桂花香里,浸润在深深的思乡情中。更重要的是,学生从这个“浸”字中体会到了如此丰盈的内涵,感受到了“浸”字的神妙之处,提升了对词的敏感性。
三、在反复吟诵中感染言语的魅力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一课,彰显的教学主张就是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引领学生探寻“怎么写”的言语秘密。
如《猴王出世》中:“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生读)
师: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你叫什么名字?
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出示:食草木,饮涧泉)
生: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
师:如果把句子读出来,应该是什么节奏呢?(生读)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很活跃,要读得有激情。
师:很活跃,怎么读?(生读)有进步。谁能让声音跳起来动起来?(生读)
师:没听到石猴的奔腾跳跃,我也想读一读。(教师范读)(生读)
师:石猴跳起来没有?(生齐读)跳跃的节奏让我们的石猴跳起来,动起来了。
师:继续读,有什么新的发现?(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
生: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前面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的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生:亲戚朋友
师:有一个“虫”,知道是什么吗?是蛇。
师:谁来读读?(生读)
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生读)
师:夜对――生:朝
师:宿对――生:游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感觉?(生读)(鼓掌)
师:谁能连起来读读?(生读)
师:谁能读读,自告奋勇也行。(生读)
师:还要读得跳跃一点。读完三个字以后,还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好一点。(生读)(鼓掌)
师:读得特别好,我们一起读,我读前面――(生接读)
师: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里写下批注。写过批注吗?生写“活泼可爱”、“活灵活现”、“有亲和力”、“友善”等。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顽皮可爱),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就叫做经典。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王老师就是从破解“言语形式”密码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体悟文本的语言特色。文本中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与石猴机敏灵巧、活泼顽皮、无拘无束的形象特点是高度融合的。在反复吟诵中,在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中,使学生领略简短语句的跳跃性,感受富有节奏的韵律美。教师引领学生从语文的角度,真切感受到了石猴的机灵敏捷,自信勇敢,天性自然。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百官街道娥江小学)
责编 / 董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