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兴趣;心境;学习;乐趣
兴趣,在词典中释义为由爱好而产生的美好情趣。它可以源于儿时的向往,可以来自对心灵宁静的向往,而在追求这份喜悦时,我们可以短暂地远离尘世的喧嚣,拾得世外桃源中的片刻清欢,这便是真正的兴趣。
一份持之以恒的对绘画的兴趣,使老树认识到世界除工作打拼外别有洞天,每次将自己的业余作品在网上,内心除了感动,应该还有满足,这些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幼稚的画作竟然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不仅愉悦了自己甚至为他人生活带去一份轻松。
谁不渴望脱离日复一日,永无止境的枯燥工作?久在樊笼中,谁不向往世外仙山自在林?老树坦言,他也曾陷于名利漩涡,困扰于人事间钩心斗角,但艺术使他真正得到了解脱,使他认识到了全新世界,懂得心怀谦卑感恩,纵使艺术这种阳春白雪似乎与他的专业毫无干系,却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他的灵魂。
兴趣是一切成功背后的初动力,是赤子之心在行为上的外显。兴趣为人生指明了终极目标,它告诉你你曾经热爱的、真正想要的,教会你努力追寻,持之以恒。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除了在获奖后这段时间,受到世界尤其是中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外,在平日里他都只是一位普通的诗人和歌手,唱片销量一般,很少在各大金曲榜单上见其身影。但是就是@样一个曾经倔强、叛逆的歌手,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混合着音乐探入生命。
兴趣是人身上跃动的生活之美,将人心从紧张中及时摆渡出来,保持对生命的好奇与专注,使人获得参禅般的大自在,你惊叹于杰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小提琴的痴迷,赞美于伟大领袖在诗歌上的惊人造诣,好奇于优秀学者胡适对火柴贴花的持续收集,也许无论伟人还是凡人都需要一个精神上的伊甸园,这个园子可以不大,甚至可以种些普通的花花草草,但当我们身处其中时一定可以怡心养性,让心境在兴趣的摇篮中重归宁静,徜徉在另一片诗意与美好的净土里。
很多兴趣在漫长岁月里,“反客为主”放任着辉煌的热度浸透自由的生命。如冯唐、毕淑敏、池莉,在现实中他们是医生,但他们始终未放下对文学的热爱,他们用生活的补给供养生命的乐趣,写下心中的梦,因此才会有像《万物生长》这样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对于我们而言,兴趣从不与娱乐等价,更不应是“节约时间去学习”观念下的牺牲品,我们应有广泛的爱好,陶冶情操的兴趣。甚至我们可以把学习本身当作兴趣,那是一种获取知识过程中不可多得的乐趣,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明彻时的豁然开朗,也可以是解开疑惑的幸福瞬间,总之它不只是一个名次总分。
兴趣从不是利益的摇钱树,更不是功名的敲门砖,如果你对它抱有过高期望,那纯粹是痴心妄想了,你可以说像上文那些将兴趣演绎到极致的人不都前途光明了吗?但是你忘了,他们起初都不是将兴趣作为谋生手段,赚钱机器的,他们像不知疲倦的鸟儿,将生活尽数嚼碎后,反哺于兴趣的幼雏,也许幼雏下一次便可展翅翱翔,但也可能需要其饲养一生才缓慢成长。然而他们对于兴趣本身的热爱是任何物质无可取代的。他们是顺其自然后的水到渠成;他们是物我两忘后的功成名就。对于真正怀有兴趣的人来说,外界评判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可以做到如宋荣子一般“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诅”。他们深谙“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的道理,因此,不会终日于惶惶不安中浮沉,在恍恍一生中留撼。
不否认有些人汲汲于名利,视其为人生乐趣,而后真的成功了,我想说,兴趣不是物欲而是精神。诚然,物质与精神同样可以带来乐趣,但它们终究不能等同。因此何须紧随“成功人士”亦步亦稳,吾心之所向,兴趣之所在,亦自得其乐也!
参考文献:
[1]庞维国. 自主学习: 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2]班杜拉. 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