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有一种说法:“不介入,等死!早介入,早死!”真是进退两难,莫衷一是。
“等死”和“早死”论,并非凭空而生,是业界、学界接触现实之后直观的感受。
如今,新的传播手段层出不穷,那些早期掌握新技术并结合自身实际而创办新载体者,有的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商业门户网站。但有的并不能顺畅发展,尤其是许多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进***的过程中陷入了困境,成功者并不多。
“等死”的表现,就是面对新的传播技术迅猛发展,无动于衷。也许是对新媒体咄咄逼人的态势视而不见,依然完全留恋在传统媒体的操作上;也许是对新的传播技术不熟悉,不知从何着手介入,在束手无策中放弃对新媒体的探索。
“早死”的表现,就是在盲目推进中,屡遭挫折。虽然明白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看到商业门户网站赚了大钱,但没有弄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就急急忙忙介入,结果投入大量资金却没有良好的回报,甚至亏了大本。方向不明乱投入,不仅新媒体未能成功,还拖累了传统媒体。
诚然,包括纸媒在内的传统媒体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些人想象的“气息奄奄”的惨象,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毫无疑义的。如果传统媒体还一味死守现有的运营模式,肯定还会不断萎缩,从长远来看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危机。因此,不能忽略对新的传播技术的应用。在应对中,一方面要进行创办新媒体的探索,另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和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对传统媒体进行改造升级。
但是,介入新媒体又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新型的媒介载体,与传统媒体是不一样的,不能变成传统媒体的翻版。现在传统媒体几乎都建立自己的网站,然后将已见报的内容复制上去,起步阶段应该这样做,但决不能就此止步。如果把复制当作创新,不会有好的效果。有人觉得自己办的报纸有很多人看,放在网上更方便了,有什么理由不看?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喜欢看报的人,是因为他喜欢报纸这种形态。而喜欢在网上看信息的人,不仅有量的追求,还有不断更新信息的期待,不会慢慢来等待。几分钟内能看到的信息,为什么要等到第二天报纸出来才看呢?因此,网络上的滚动报道变得非常重要,必须有即时板块、即时栏目。受众有不同的职业和爱好,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对载体有不同的选择。经营者要考虑的就是,明确载体的定位,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设计出并尽可能优化能供受众选择的各种载体的功能。
改革创新是唯一的出路。我们经常讲内容为王,还灵吗?又灵又不灵。单单依靠内容还不够,还要有服务为王、渠道为王、技术为王,但内容为王依然是基本功。没有良好的内容,再好的渠道和优质的服务,也未必能吸引受众。但同时,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呈现良好的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媒体办的新媒体,一方面要利用新技术扩大信息来源,另一方面又要做出有别于其他新媒体的质量。现在做深度的报刊也越来越多,深度同样可以呈现在传统报纸办的新媒体上。又“深”又“新”,当然能吸引更多的受众。
在泛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体有着多种多样的选择。你不给受众良好的体验,受众就不会选择你。不只是内容,经营、服务等也需要有新的方式。许多商业门户网站有良好的运营经验,因此应加以学习和利用,但不能照搬照套。由于传统媒体的体制机制与之非常不同,商业门户网站的有些经验是不适合传统媒体的。而且商业门户网站已运作了多年,其地位非常牢固,你盲目模仿它,成为竞争对手,同质竞争能竞争得过它吗?肯定不行。因此,传统媒体向成功的商业门户网站学习,并非学其具体的操作方法。已获得成功的商业门户网站,都有其先进的技术理念,他们非常懂得网络的操作技术,而且又懂得如何将技术模式转变成市场模式和赢利模式,这种转变的过程就得靠理念支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同,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是做内容的优势。如何将这种优势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结合好,形成自己的优势,这是需要传统媒体人认识和理解的。从理念来看,就是要将新闻理念和技术理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传统媒体介入新媒体的新突破。果如此,也就不至于一介入就“早死”。
当然从外部推动来看,国家***策的导向对传统媒体的转型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只是“穿新鞋走老路”,在自己封闭的体制内发展新媒体业务,也是难以突破的。体制不创新,资本运营难以实行;而没有财力的支撑,无法提升技术水平,难以打造强有力的新媒体乃至全媒体平台;没有创新的体制机制,也无法吸纳有良好运营理念的高层次人才。今年人民网的上市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通过上市这种方式可以推动人民网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而使网站做强做大。
内部的自我激活与外部的***策导向推动,将会改变“等死”和“早死”的尴尬,推动传统媒体从困境中走出来。